立根传统,着意创新,以美育人
2017-12-02徐令张宏芳
徐令 张宏芳
摘 要: 现代高职美育具有独特之处,有必要对其进行切合社会新需要的、符合高职教育发展需求的、合乎时代节拍的重新审视。理性研究习近平谈话精神、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美育的需求,以时代要求为核心,立足于高职教育特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载体,利用有效的方法手段,实现高职美育目标。把高职美育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期求达成和培养积极的审美倾向。
关键词: 高职美育 对策 传统 创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以下简称《意见》)确定“2015年起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还特别指明非艺术类职业院校和非艺术类学生的美育(本文所指的高职美育,主要是指非艺术类高职院校和普通高职院校非艺术专业学生的美育)要求。在全国美育迎来春天的同时,高等职业院校的美育有了明确的特点倾向和发展空间。高等职业教育现处于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高需求时期,呼唤着美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现代高职美育的价值与生存状况
(一)现代高职美育的价值。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以就业和促进就业为导向,服务社会经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意见》指明美育的核心是“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人的本质与本质力量大致包括肉体的与精神的,精神则包括感性与理性。美育的目标和任务在于提醒人们关心和发展人的感性,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可或缺的成分。如果美育不能跟进整个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定会影响技术技能人力资本的素质提升。美育的引入必将使高职院校进一步更新理念,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案,强化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现代高职美育的生存状况。
从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文件和相应举措看,国家已经予以高度重视,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但是力度远不如专业建设和专业教育。《意见》指出:“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中国人民大学王旭晓教授认为,这些“薄弱环节”都与对美育的认识不到位有关。这样的状态在高职院校也不例外。从非艺术院校和一般高职院校的非艺术专业的美育情况来看,情况并不乐观,某些学生在美育认知上出现偏差,认为就是琴棋书画之类的文化艺术教育,某些学生在高职院校就学期间没有亲自实践过艺术类(排除体育课堂的相关内容、单纯观看学校的文艺活动)活动。
二、现代高职美育的现状分析
(一)校内地位。
近年来,因为国家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所以各非艺术类高职院校渐渐重视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经过对数所非艺术类高职院校的考察发现,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学校工作报告(或学校工作计划与总结)等文字材料中都提及对美育的重视和取得的成就,这向我们传达了两层意思:一是高职美育的地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认可,二是缘于非艺术类高职院校或非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层次,目前高职美育主要是通过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和参加艺术类比赛的途径进行的。
从实施层面看,高职院校的美育课程开设形式主要是艺术类公共选修课,没有享受到必修课程的稳定待遇;属于非专业课程,课程建设在学校不被连续或者说是一贯看重,一般只在公共艺术教育评估时被重视;学生艺术活动,主要是学生参加艺术类比赛的活动会得到学校的重视,但参与面狭窄,参与人数少,在学生中的影响不大,不是我们倡导的美育主渠道。
(二)教育对象的基本情况。
“‘90后是互联网的孩子”,他们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原生民”。互联网时代的宽松氛围让“90后”的感受力、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和个性均得到良好发展,个性张扬的他们同样存着渴望被认可的心。目前在校的高职生一般是“97后”、“98后”,具备这样的特质。由于对美育的好奇心,加上美育本身形式与内容的丰富、奇异、新颖,甚至感官方面的冲击力,都会引发他们的兴趣和追随。但相应的与同时代的本科生相比,他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不够理想,文化基础水平不高,自信心不足,“被认可的”渴望非常强烈;对美充满热情和期望,却又不肯费大力气、动大脑筋、花长时间钻研,更愿意“碎片化”地欣赏与学习,实践时浅尝辄止,不愿意深入,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能力不足。
(三)師资情况。
改革开放之后成长的一代是高职院校美育师资的骨干力量,即主要是“70后”、“80后”、少量的“90后”。南京某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教研室承担了全校的美育类课程,有5位专职教师,学历机构:1人本科、3人硕士、1人博士、1人海归,专业分别为舞蹈、声乐演唱、作曲、戏剧、钢琴演奏,无一人是师范教育专业毕业。具有专业背景的老师,对本门艺术有不错的造诣和长期专注,艺术水准较高,但文化基础方面的水平不够理想,教学能力不太强,对时代和政治要求在美育中的实践思考或重视程度不够。其他数位兼职教师在教师岗位已有多年,但并非艺术专业出生,属于自学自练成才的“半路和尚”,艺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不够强。
三、现代高职院校美育改革的对策建议
根据对现代高职美育现状的研判,结合高职教育本身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看,高职美育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与强化:
(一)教育理念上,要以时代精神为引领,确立现代高职美育新观念。
理念决定高度,思想引导行为。美育教育者要认真学习领会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文件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系列讲话精神,探求其对高职美育的深刻影响,研究新时代要求下的高职美育新观念的跟变,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有必要对高职美育进行切合社会新需要的、符合高职教育发展需求的,合乎时代节拍的重新审视,不断更新高职美育观念。endprint
一是要在教学科研中凸显高职美育的与时俱进的精神需要。《意见》的指导思想中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应只重知识和技术能力的传授,更应重视引导学生挖掘理论知识、文艺作品和文艺形式内在的深沉思想与丰富蕴含,增强人文精神层面的深刻挖掘,从而达成化情感、强素质、能修身的教育效果,达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柔性引入”。
二是要加强美育的普及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改进美育教学做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学校美育提出明确要求,教育部根据国务院的要求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明确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职业院校美育课程要强化艺术实践,注重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我们不难发现,多次反复出现的词语是“审美”。当前高职美育的目标和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增强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提高对美好社会、美好自然和美好人性的认识、理解、感知、评判和追求。这样的审美教育显然是营造文明、和谐、幸福、美好社会生活的重要推力,美育应该成为普及大众、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二)教育内容上,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载体,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
2014年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文艺者要创作“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作品,可以说,从创作的角度告诉我们应当选择什么样的文艺作品作为美育的内容和载体。《意见》明确要求美育要“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因此,我们应以弘扬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选择恰当的文艺作品和艺术形式作为授课的内容和载体,配以有效的手段、方法实现高职美育的教育教学目标。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月印发的、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就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提出的基本原则中有:“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这就是要求我们有“拿来主义”的勇气和魄力,主动借鉴和汲取外国文化精华,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进一步创新思维,开阔心胸,在有效鉴别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中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不可一味崇洋,也不可对外国文化一味否定和抹杀,否则既不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局势,不能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又不利于学生养成理性、包容、海纳百川的气度,限制学生开放、创新思想的形成。
(三)教育特色上,立足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强化高职美育的职教特点。
高职不仅需要美育,更需要美育具有独特之处,这样的独特之处目前还不显著,还需要用心探寻和精心培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说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美育无疑是素质教育的有力抓手,对于提高学生素质、提升人才培养内涵具有重要的作用。《意见》指明:“职业院校要在开好与基础教育相衔接的美育课程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好体现职业教育专业和学生特点的拓展课程。”这为高职美育的发展空间提供了依据和要求:开设符合高职教育层次、特点和需要的美育课程,主要体现在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强化学生对企业行业文化的认同感,把高职美育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培养能够促进就业、幸福生活和具有后续发展动力的积极良好的审美倾向。更关键的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劳动观,引导高职学生认识到“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最美”、“劳动者是最美的人”,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层次,让广大学生保有职业热情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爱因斯坦曾说:“我是因追求美才从事科学的。”高职院校在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中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审美学习与养成的重要性,努力将美育寓于职业知识与技能教育中,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创新,提高人文素质,顺利融入社会和企业。要适应校企合作培养高职人才的环境,把行业企业文艺引入高职课堂。某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广朗诵《太阳和月亮的对话》,舞蹈《动车姑娘》、《铁色信仰》,歌曲《天路》,铁路优秀摄影作品、铁路文学影视特色作品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轨道交通行业企业的文化美、劳动美、精神美,引导学生爱岗敬业,融入企业。某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引入了建筑美文课程,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
(四)教育方法上,要适应学生特点和需要,大胆创新方法手段和途径。
我们要善于向同行学习,吸收和借鉴其他教育门类的方法手段,借鉴其他课程的教育教学经验;要充分了解在校学生特点,明了时代要求和技术进步的状况,大胆创新模式、途径、手段、方法。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在校生以“97后”、“98后”为主,这些在互联网时代长大的孩子们,有不同于“60后”、“70后”、“80后”的学习平台、学习方式和特点,夸张一点地说,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等,尤其是手机,成为“他们身体的一部分”;随着3G、4G、5G、wifi的技术普及,网络成为“他们生活的一日三餐”。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利用网络平台展开教学和实践。最理想的办法是各个学校、各位老师、各门课程量身定制在线课程并实施有效教、学、练。国家确实有建立美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打算。但是就目前的状态看,各校各教师独立进行在线课程的建设,在投入的时间、人力、物力、技术支撑和运作平台等方面普遍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可能会有重复建设的现象。建议大家借助目前互联网上的现有资源,我们可能不会制作,但一定要会搜索和借用。何况,网络上确实有大量的电子资料、教学素材和线上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美育教学资源,部分美育课程能够在互联网上找到现成的。
高职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及文化基础肯定不够理想,某些學生对课堂听讲和系统的理论学习产生厌恶情绪。这就要求我们独辟蹊径,采取不同于初高中阶段的、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学习模式和方法,拆分知识点、分解训练难度,增加实践的比例,发展动手能力,在“做中学”,“边学边做”。改进评价考核方法,强化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创新和实践,不断增强学生学练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0.5.
[2]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Z].国办发〔2015〕71号,2015.9.
[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2014.5.
[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Z].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2014.10.
[5]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Z].教社科〔2014〕3号,2014.3.
[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Z].中发〔2017〕62号,2017.1.
[7]李虹,吴平芳,王爱红,陈玉.现代媒体背景下高职大学生媒体素养提升探析[J].才智,2017(17).
[8]王茹雪,欧阳德龙.济南市民办大学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7(2).
[9]臧文茜.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J].新闻爱好者,2016(6).
该论文系2015—2016年度全国高教美育研究会研究课题“习近平文艺谈话对高职美育的启示研究”(项目号XH 2016008)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