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践行实效性措施

2017-12-02牛伟申静

文教资料 2017年23期
关键词:情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牛伟 申静

摘 要: 本文从强化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深化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推动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建立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制度、开展核心价值观绩效评价工作等方面,论述了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践行实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效性措施 理论认知 情感认同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其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锻造国民精神气质、维护国家利益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提出了“三个倡导”,不仅为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而且为增强其实效性提供了保证。为此,我们应加强以下措施。

一、强化理论认知——增强实效性的前提

理论认知的形成过程就是主体在意识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面、正确、理性的认识,这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发展变化过程,关键是价值主体主动掌握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对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科学解读,对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精髓给予深入的理解。要继续提炼整合、深化理论研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提供充分的理论保障。要做好理论宣传阐释,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只有通过广泛有效的传播,科学价值的理念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掌握和认同,进而升华为整个社会群体的共识,最终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行为准则。要综合运用多种现代传播方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效性,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民中的认同。既要依靠传统媒体,又要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介,使理论深入浅出,以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理论认知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传播为目标,集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现于个人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各方面,从而在内心产生真正的认同。

二、深化情感认同——增强实效性的关键

情感认同既是认知认同的深化,又是行为认同的感情基础,在价值观认同过程中是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情感认同是主体把价值观内化于心的过程,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个内在的稳定因素,对价值观的认同起控制和调节作用,所以深化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是增强实效性的关键。要用真情实感感染人。价值认同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但发生在意识层面,而且涉及情感层面。寓情于理就是在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中,实现主体的情感需求和理性需要的真正融合,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充分满足主体的情感需要,在与主体产生了情感共鸣的过程中,不仅激发主体接受新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而且指导主体将其应用于自己的行为中。所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进行科学阐释时,要将情感因素融入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中,以认同主体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做到与认同主体遇到的实际困境相联系,在理论中融入情感,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要利用典型的先进事迹打动人。在具体宣传教育中,将现实中大量的、鲜活的先进事迹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中,将理论升华为大众能够把握的生动案例,让价值主体在思想和情感上产生共鸣。要用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离不开爱国主义的情感。爱国主义是对祖国一种深厚的情感,离不开对祖国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各种教育宣传方式和实践不断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入,价值主体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三、推动践行——增强实效性的目标

价值主体的践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极目标和追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的终及目的,其重点在于价值主体在实践中矢志不渝地执行核心价值观,将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要注重融入贯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于国家教育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渗透在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治国理政和法律法规的价值追求和发展动力。要抓教育激励。分别在全社会、家庭和社区层面,加强教育引导,让“三个倡导”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注重发挥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学习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的良好社会氛围。党员干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率先垂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不负共产党员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要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创造和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营造和谐良好的社会氛围。要抓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政府、学校、企业等各种行为准则中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积极倡导广大社会成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相融合,与爱岗敬业的实际工作相结合,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基本遵循的准则。

四、建立培育与践行制度——增强实效性的保证

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项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中。在制定各项政策和制度时把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在发展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等各方面,鼓励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约束违背核心价值观的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纳入教育的全过程。从初级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把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融入教育教学内容,形成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程教育体系和实践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育形式和活动,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校园文化环境和生活场景,促进核心价值观践行制度的形成。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要以多方融入为手段,建立长效机制为目标。融入制度建设,达成全社会追求的价值共识;融入实践教育,形成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广泛配合的育人模式;融入文化育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培育机制;融入作风建设,形成党员干部带头垂范、躬身践行的示范引领机制。

五、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增强实效性的动力

要对认知的进程进行评价,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有效信息,开展民意调查和测试,科学评估价值主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情况;通过开展座谈会、讨论会等形式,及时发现他们在理论层面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以上反馈信息,把握了解价值主体对于理论的掌握和科学地解读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解答,同时对于理论宣传阐释机制做出改善和调整。要对情感认同机制的运行进行评估,要看是否从价值主体的需求出发,是否尊重其价值判断,是否做到主体的思想感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共鸣,是否正确引导主体以新的价值观规范指导自己的行动。考察榜样示范机制,不仅要看榜样对群体的感染、激励作用,而且要看人们对激励补偿机制的满意度等。要扎实开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评价。第一,建立全社会认同的评价指标。在明确核心价值观建设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项目进行指标设定和参数设计,制定建设测评体系,将评价指标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县城、文明单位等指数测评之中,做到工作有目标、落实有计划、分类有依据、考核有标准、奖惩有兑现。第二,建立奖惩激励的制度。在企事业单位,开展评比表彰活动,对先進道德实践典型的表彰,不仅给予精神鼓励,而且给予物质鼓励,号召和鼓励其他社会成员向先进典型学习,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完善各级考评制度。学校考查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将其纳入考核内容;政府把“德”纳入各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政绩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第四,建立健全社会道德信用系统。建立社会成员个人电子档案,记录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在个人升学就业、职位选拔、住房信贷等方面都要以电子档案为基础,充分发挥信用体系的重要作用,扩大社会信用体系的适用范围,提高全社会诚信度,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追求。

参考文献:

[1]邓卓明,姜华.社会实践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

[2]王晓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2(23).

[3]冯刚.关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5).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2016年度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践行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HB16DD004)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情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基于情感认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