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播音“口水化”的表现形式及其对策

2017-12-02王力军林明山

中国广播 2017年11期
关键词:播音口语化广播

王力军++林明山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广播节目普遍重视“口语化”表达,但因分寸把握不当,“口语化”变“口水化”的情况不在少数,具体表现为滥用网络用语、东拉西扯、主持人自嗨、语言混杂、主持人抢话等多种表现形式。本文分析了播音“口水化”的表现形式和主客观成因,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 广播 播音 口语化 口水化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当今时代,新兴媒体迅猛发展,舆论传播日益呈现出人人传播、多向传播、海量传播的特征。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广播节目普遍重视听众的思维习惯和接受心理,采取“说、聊、侃”等“口语化”表达方式,运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如今年5月5日,中国国产大客机C919成功首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播发的报道,以拟人化的口吻和“口语化”的表达,讲述了C919的机型含义、特征、性质、优势,诙谐幽默又不失庄重,把C919给“说活了”,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口语化”播报方式使听众身临其境,感受真切,具有良好的“亲近受众效应”,拉近了广播和听众之间的距离。但“口语化”需要把握好分寸,否则将因播音语言的过度随意而形成“口水化”现象,引起听众的反感,效果也会适得其反。《厦门广播电视评议》刊载了厦门5个广播频率的听评情况,其中,播音“口水化”及其衍生现象占据了较大比重,是影响广播节目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播音“口水化”的五种表现形式

广播以音频为主要传播载体,传播形式较为单一,节目中过多的“口水”会削弱既定时间里有效信息的传播,浪费听众的宝贵时间。虽然说播音“口水化”及其衍生现象的具体表现五花八门,但大致可归纳为滥用网络用语、东拉西扯、主持人自嗨、语言表达混杂、主持人抢话等五种表现形式。

其一是滥用网络用语。网络用语是网络时代的群众语言,它有创新表达、经济简练、形象传神、幽默诙谐等特点。媒体善于借鉴网络用语的表述方式、话语特点,适当引用一些网络用语如“给力”“点赞”“萌萌达”“泪奔”等,可以给听众带来亲切、轻松之感,拉近与网民特别是年轻人的心理距离,增强节目的吸引力。但网络用语应点到即止,不应多用,因为网络语言经常没有语言规范,不应提倡,而且网络用语的过度频繁使用也会产生“喧宾夺主”的副作用,更不用说一些所谓流行但不雅的网络语言已经属于国家明令禁用的不文明用语。

其二是东拉西扯。《厦门广播电视评议》指出的主持人“有些应付状态”“新闻播报不连贯”“说话重复”“题外话太多”等问题,都属于这一范畴。有的是节目编排松散,没有什么有效信息,主持人也心不在焉,进入正题缓慢,一档时长1小时的广播节目,只表述了三四条新闻。有的是题外话太多,主持人准备不足,东拉西扯凑时间。在一档音乐类节目里,主持人不厌其烦地聊天气话题,从抱怨本地炎热的天气开始,联系到自己老家的天气状况,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气候,并延伸到欧美国家的气候环境,滔滔不绝说了七八分钟。有的是口误连连,主持人明显没有做好功课,在节目中频繁清嗓子,播报时停顿“打磕巴”现象时有发生。

其三是主持人自嗨。有的主持人主持节目更像是在自娱自乐,说话拿腔拿调,“哇噻”“唉呀”等口头禅时常挂在嘴边,还喜欢作个人表演,有时还会莫名其妙地发笑,让听众感觉有些莫名其妙。最典型的表现是将节目“私人化”,私聊的味道格外浓重。比如有主持人感冒了,节目中多次说自己“感冒的声音更性感”;在两个以上主持人的节目里,主持人之间习惯性“互掐”,嘲笑对方的发型、服饰、说话方式等,让听众觉得无聊,心生厌烦。

其四是语言表达混杂。表现形式之一为中英文夹杂,频繁使用英语如“Oh,my god”“really”“yes or no”“help”等,或者经常将一句话中的关键词语用英文代替;表现形式之二是方言夹杂,时不时冒几句地方方言,但实际上并不需要。语言混杂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即在方言类节目中夹杂大量的普通话,比如在闽南话节目中,有主持人频频使用普通话表达,有时甚至是前半句说闽南话,后半句说普通话,让人感觉“不伦不类”、很怪异,节目不流畅,听众听得很费劲,同樣不足取。

其五是主持人抢话。主持人经常抢嘉宾的话,打断嘉宾的思路,导致问题回答得支离破碎。在两个以上主持人的节目中,也经常有配合不默契的现象,情形之一是主持人相互抢话,各自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情形之二是一位主持人在说话时,另一位主持人在一旁打岔,忽略了听众的感受。

二、播音“口水化”的主客观成因

广播节目“口水”太多,甚至连音乐、戏曲、交通类节目也被淹没在“口水”中,无法带给听众实质性的内容,自然难有吸引力。

客观上讲,广播节目的普遍“直播化”,为“口水化”提供了一定的空间。随着广播传输技术的成熟,直播已成为广播节目的主要播出形式,以厦门广电集团为例,目前5个广播频率有近70个栏目,每天播出约91.5个小时,其中95%以上是直播。数量如此之多的直播节目给了主持人较大的发挥空间,一旦主持人不能把控节目,就会有较多“口水”产生。

但查找主持“口水化”的成因,我们还是应该多从主观方面入手。比如理解偏差、责任感缺失、仓促上阵、把关不严等,均是产生“口水化”的主观因素。

一是理解偏差。“口语化”追求通俗易懂、轻松自然,但并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失去了分寸感,过度随意,“口语化”就会变成“口水化”。有些节目负责人和主持人对“口语化”的内涵缺乏正确理解,比如有的节目负责人为了收听率,片面追求个性化的主持风格,过分强调播报的“口语化”;有的主持人喜欢哗众取宠、博人一笑。需要指出的是,拿捏得当的“口语化”表达是需要功底的,主持人即兴发挥、信手拈来的基础是迅捷的反应能力、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较为广博的知识面,这些能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培养。endprint

二是责任感缺失。广播是大众媒体,具有导向职能的社会责任,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言行,不仅仅代表个人,还代表着媒体形象。岗位意味着责任,主持人喜欢自我表现,我行我素,随意为节目“注水”,是缺乏媒体从业人员责任感的表现。更有甚者,个别主持人将个人利益置于媒体利益之上,意图通过在工作中“搏出位”提高个人的社会知名度,为其能够在业余时间主持更多的社会活动,而将主持工作看作赚取经济利益的筹码。

三是仓促上阵。一档1个小时的节目,主持人至少需要1.5个小时的准备时间,新闻类节目的备稿时间还要更长些,方能充分吸收消化节目内容,用简单的句式、生动活泼的语言,将信息“口语化”地传递给听众,必要时还可以加入自己的评论。但有些主持人不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到岗不及时,没有充分的时间备稿,上了直播后由于对节目内容不熟悉,临场发挥又缺乏足够的功底,难免产生大量的“口水”。

四是把关不严。不少广播节目直播时,编审、责编并不在场,对于直播中出现的“口水化”现象不能及时指出和制止,事后也没有进行纠正,惯坏了“口水化”的主持人。有的责编缺乏“大众化、生活化话语表达”的意识,对文稿没有进行严格把关,导致主持人不得不对文稿花费较多时间进行“口语化”处理,组织语言时难免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由此产生“口水化”现象。

三、应对播音“口水化”的举措

播音“口水化”现象主要集中体现在主持人身上,因此,寻求对策首先要从主持人身上入手,要着力提升主持人的“三种意识”,即策划意识、学习意识和守纪律意识。

一是策划意识。对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新闻题材进行策划,拓展延伸新闻话题,增加节目的有效信息量,避免因内容单薄而随意为节目“注水”。广播媒体应通过定期召开选题策划会、每天召开编前会等方式,梳理筛选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事件,把握当天热点话题。应当建立主持人参与的制度,通过选题策划会和编前会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并围绕某些重点选题提前做好准备。厦门广播电视集团经济交通广播周一到周六播出的《鱼丸来了》,主持人就特别重视策划工作,积极主动参与选题策划会和编前会,从中选取两到三个题材作为每天节目的重点话题,加进表演成分,用麻辣小品剧形式“聊新闻”,受到听众和视听评议员的好评,在每天17:30~19:00的晚高峰时段里保持20%的收听份额。

二是学习意识。良好的“口语化”表达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它需要有较为广博的知识背景,较强的逻辑思辨和即兴评述能力,这些都需要主持人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来积累和提升,尤其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主持人不重视知识更新,就难以在主持节目时心有成竹,言之有物、言之成理。作为大众媒体的从业人员,主持人还要致力于提高综合素质,不能“重业务轻学习,重专业轻理论”,“应知应会”的还包括政治理论、规章制度和各类宣传提示等。比如在规范播音主持用语、正确使用地区方言和外语方面,2014年国家就出台了相关规定;在规范包括网络用语等在内的语言文字方面,2016年新华社也印发了一批禁用词和慎用词,这些都是主持人要学习掌握的。

三是守纪律意识。主持人信口开河、随意发挥,甚至借助工作岗位牟取私利,都是守纪律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要通过强化规章制度的培训,切实增强主持人的责任感和守纪律意识,督促其恪守大众媒体从业人员的行为准则。在工作上,上岗要准时,备稿要充分,对节目内容充分吸收消化,做到心中有数,方能灵活运用“口语化”表达。主持人对播报内容的个性化修改,要遵守相关的审稿制度。对于节目播出中出现的“口水化”现象,编审、责编要及时指出和督促纠正,确保节目的健康发展。

由于广播节目是集体创作的产品,主持人播音只是将这一产品展示给听众的最后一环,因此,应对播音“口水化”,仅从主持人身上找对策是不全面的,还应当从其他环节着手找对策。

其一是改文风。长期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听众会发现,“新闻面孔”的主持人崔天奇,擅長用“口语化”表述,将每天的几个事例娓娓道来。他的语言风格符合群众口味,适应大众接受习惯,精心选择的关键词,既通俗易懂,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反观我们有些记者写稿时,有些责编改稿时,不重视“口语化”,喜欢写长句子,喜欢用拗口的词语甚至是生僻字,主持人拿到这些文稿,不得不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二次加工,也加大了“口水化”现象的几率。因此有必要提倡进一步改文风,倡导“短、实、新”,多用短句、短段、短标题,给主持人提供更多“大众化、生活化”表达的文稿。

其二是纳良言。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为提升节目质量提供了真知灼见。要特别重视发挥新闻监督员、新闻阅评员队伍的作用,他们具备较高的新闻专业素养,政治眼光敏锐、社会触觉灵敏、阅评态度严谨,对查找新闻工作“短板”大有裨益。目前,厦门台每个月都有《新闻监督》《新闻阅评》《厦门广播电视评议》《厦门视听评议》等多份阅评材料,新闻监督员、阅评员对包括“口水化”在内的各类不足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广播媒体应充分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而不是“你评你的,我做我的”,要引以为戒,有效促进节目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亚桥:《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今传媒》,2016年第9期。

2.刘放民:《论地方电视台主持人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途径》,《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3.王群:《“口语化”播音要掌握好度》,《新闻战线》,2016年第7期。

(作者单位:厦门广播电视集团)

(本文编辑:黄一樑)endprint

猜你喜欢

播音口语化广播
如何寻求口语化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口语化歌词语言的长处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莫言《红高梁》的语言艺术特色
新媒体时代县级广播电台新闻播音特点和技巧提升的探索
播音主持临场发挥语言技巧的掌控
新闻播音的语言风格方式探讨
邢非的诗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