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插图系统的梳理与解析
2017-12-02韩光明汪惠娇
韩光明 汪惠娇
摘 要: 插图是教材中蕴含情感色彩的第二语言,是语文教材重要的组成成分。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范文系统一样,插图同样具有相关的文化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插图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应用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作者对人民教育出版社1—12册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文本分析,梳理了插图系统中蕴含的相关文化内容,研究总结了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教材插图的数量、形式和内容等;归纳分析了插图的分类、比重,以及蕴含的文化价值,对插图在课堂中的有效利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材 插图系統 文化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读图时代的到来,人们对课文插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无论是施教者还是受教者,都越来越关注教材中的插图。我国学者对课文插图的研究越来越广泛,从新旧版本教材插图的比较研究到图画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再到插图的教学功能研究等,不一而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开宗明义:“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①教材蕴含着一定的文化价值取向,插图是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必然蕴含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范文插图系统为例,从教材插图的功能、图画对儿童认知发展等多个角度,分析范文系统中插图的文化教育价值。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至六年级)全套共12册②。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入学教育、集中识字因不具备具体的语境情节,所以不做统计分析。单元练习、口语交际、综合学习属于辅助系统,不做统计分析。范文系统含精读、略读、选读三种课文类型,插图统计,具体如下:
表1显示,一、二年级课文中的插图数量比例最多,三、四年级次之,五、六年级最少。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一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含有拼音教学,所以选入的课文篇数较少。整体而言,低年级(即一至二年级)有插图的课文共编入119篇,单幅图的课文55篇,多幅图的课文64篇,其中《比尾巴》5幅图,《雪孩子》8幅图,《酸的和甜的》8幅图等。
中年级(即3至4年级)有插图的课文共编入117篇,单幅图的课文87篇,多幅图的课文30篇,其中《秋天的雨》3幅图,《富饶的西沙群岛》3幅图,《检阅》3幅图,《秦兵马俑》3幅,《颐和园》3幅图等。
高年级(即5至6年级)有插图的课文共编入87篇,单幅图的课文65篇,多幅图的课文22篇,其中3幅图的只有《北京的春节》,其余只有2幅。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数目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减少,低年级课文中的插图数总量最多,单篇课文的插图数量多。中年级的次之,高年级的课文插图数目最少,而且单篇课文插图数目多为1幅,仅1篇课文中有3幅插图。插图数量、形式的变化是随着课文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教材插图和课文内容变化是一致的,教材插图的变化是以适应小学生的心理变化为依据的。
一、小学语文教材范文系统中插图的功能
插图的功能一般可以分为装饰、解释和辅助三个功能,教师可以抓住小学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进行教学活动,更好地发挥教材插图的功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动的图画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直观、具体、形象,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课文插图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他们的眼球,激起他们的好奇心。
例如《我们的民族小学》插图,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于色彩丰富的课文插图兴趣浓厚。安静下来的小鸟、停在花朵上的蝴蝶、两只抓耳挠腮的好奇的小猴子。这些山里的朋友在干什么呢?这个民族小学是在哪个地方?图画中都有哪些民族的小朋友?而且结合课后资料袋补充的内容,能使学生了解和学习傣族、德昂族、阿昌族、景颇族等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服饰特点,学习相关的民族文化。
2.帮助小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材插图可以启发小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参与,可以通过教材插图创设信息情境。教材插图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第二语言,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中,如果能理解其中的情感价值,在理解的基础上便可以更好地学习课文,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人文性的体现。
如四年级下册《万年牢》插图,通过观察课文插图,小学生可能就会思考,为什么题目是“万年牢”?课文中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这一线索讲了哪些事情?通过老师的教学和讲解,学生就能够慢慢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课文以父亲做糖葫芦这件事情为线索,从两方面讲父亲为人诚实和做事认真的品质。
这篇课文的插图关注课文的情节,文章的主旨从父亲做“万年牢”出发,升华为父亲的为人和做人做事应该诚信的道理。插图的选择关注场景和情节,插图中的场景布置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它起着烘托和突出人物形象,介绍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典型环境的作用③。“万年牢”不仅指父亲做的糖葫芦,更是父亲诚实守信的为人及父亲教育“我”的为人应当诚信的道理。本篇课文的插图选择父亲和“我”在做“万年牢”的场景,既是课文内容的衔接,又照应课文标题,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的分类及文化价值
在教材插图系统分析、归类、统计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挖掘每篇课文插图的主题并分类。主要分成三大类:人物类、景物类和动物类,因为动物类插图不具有更多的分析意义,故不加以统计。在人物类插图中,正常情况下,一幅图只记一个中心人物,其中有些比较特殊的课文,例如: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描绘父亲和儿子的分量相差不多,故记两个中心人物。
教科书中的性别意识形态在国外的研究成果较多,如瓦克(S. Walker)和巴通(L. Barton)的《性别、阶级和教育》④,沙若兰(M. B. Sutherland)的《教育中的性别偏见》⑤等,我国学者曾天山通过插图、课文的内容、职业角色、形象塑造和男女数量差异等角度对国内外的一些教科书中的性别文化也进行举例性的分析。“多元化”是现代社会文化的突出特征,“性别文化”在教材中一直都体现得比较明显,它往往体现了社会的主流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角色认同和归属感。endprint
1.人物类插图蕴含的文化价值
无论是哪个版本的教科书都自觉或不自觉,或多或少隐含着特定的性别意识形态。笔者运用频度统计技术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人物性别差异进行统计。中心人物主要从三个方面确定:首先是参照课文的中心思想,其次是看插图中要表现的人物是否突出,最主要的是要根据课文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范文插图系统中共计中心人物186个,涉及的社会角色有几十种,为了统计的考虑,笔者借鉴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关于插图中人物的社会角色分类⑥,將这些角色分为11大类。角色身份的确定根据插图中的人物和课文中的具体内容确定。具体的分布情况如下:
表格中的“共产党领袖”,主要指的是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同时也包括列宁。“党的战士”是指党领导下的红军、八路军、解放军战士,包括小英雄雨来等儿童团员。一些不能列入以上分类的则归入其他,如:科利亚、外国儿童卡罗纳和一切不能判定身份的老奶奶等。具体统计按可辨别人物为准,在正常情况下,一副插图只记一个中心人物,但是有一些并列重要的课文,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因为父亲和儿子一样重要,所以记为两个。
虽然学生在学校教育中作为教育对象,但是作为教材范文插图中的中心人物,同样蕴含着一些价值取向。人物类教材插图中的精英阶层53%,大众阶层47%的选材比例相差不大,精英阶层的范文插图和大众阶层的范文插图数量上几乎是一样的。精英阶层是指接受过一定的教育,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及影响力的人,主要包括政治精英、经济精英、教育精英、军事精英⑦。这里的精英阶层,包括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等共产党领袖;也包括季羡林、鲁迅、冯骥才等文学艺术家;社会学、自然科学领域中的领军人物自然也属于精英阶层,例如:我国古代的张衡、近代的詹天佑、国外的魏格纳等。大众阶层,则是具有普适性的人群,例如:工人、农牧民、一般的教师和学生,等等。
语文教材插图中的叙述的对象还具有性别差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中的人物主要以男性为主,共116篇,占了62%,插图中心人物为女性的仅48篇,占26%,不到男性比例的一半,男女性别差异明显。
男女性别差异在人物塑造方面一样显著,首先,在社会角色分配方面,女性一般会被安排为一般人物。而且在心理素质描绘上,教材中对男女采用不同的方式。在个人能力方面,小学语文教材中男性所具有的形象往往是能力高强,知识渊博,而女性形象大多数则表现为能力弱,并且多数是孤陋寡闻。例如《数星星的孩子》,当张衡指着天空数星星的时候,奶奶说的一段话,透露着奶奶对天文知识的缺乏,而爷爷则呈现一幅博学之态,教张衡怎么辨别北斗星和北极星等。这是从一篇课文中作比较,可以把视野扩大到所有课文,描绘智能的选文基本上以男性为中心,如《司马光》砸缸救人和《称象》曹冲利用浮力称象等。
在人物品质描绘方面,语文教材中的男性呈现机智勇敢、坚强不屈、诚实等优秀品质,例如《小英雄雨来》、《司马光》、《称象》等;教材中的女性呈现出胆小、怯弱的品质,例如《蓝色的树叶》的林园园、《爬天都峰》的小女孩等。也就是说,教材自觉不自觉地把人类的优点更多地“赋予”男性,而将薄弱面“分配”给了女性,这正反映了我国传统的文化价值取向,男女性别差异在教材中尽显无疑。
2.景物类插图蕴含的文化价值
一般来说,景物类插图包括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天象景物、时令景物和山水景物都属于自然景物。天象景物主要包括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和霜露冰雪等;时令景物包括春夏秋冬、晨午暮夜等;山水景物包括花草树木、江河湖海等。社会环境,包括人文景物和风情景物。人文景物包括车站码头、园林街巷等;风情景物包括风土人情、厅室陈设等。在这将教材插图中景物类的插图分为以下几类,具体数据如下:
从表3可以看出,低年级出现的景物类插图主要集中在描写天象景物和时令景物方面,中年级出现的景物类插图集中描写山水景物,高年级的范文中插图主要是风情景物和人文景物。景物类插图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应用还是比较普遍的,由人教版小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范文的选择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编排的,课文中插图的选择同样适应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特点,人教版的教材关注了儿童生活的发展变化。
三、小学语文教材范文插图系统的运用建议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儿童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⑧,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具有极强的具体形象性,一般不能离开具体事物的支持。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课文插图或者图片、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的课文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不能一味地追求学生学到的知识数量,更要重视儿童思维活动的质量。小学教师在教育学生学习一些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观察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1.课前运用——插图导入、激发兴趣
注意是学生的学习与记忆产生的基础,注意从始至终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心理过程⑨。当课文中鲜艳、有趣的插图引起小学生们的关注时,就容易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新奇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先导。
如一年级上册《小小竹排画中游》插图:
在风景美丽、绿树如茵的江南水乡,一个身穿红色上衣和蓝色裤子的小男孩撑着小竹排顺流而下,悠闲地观赏着两岸美丽的风景,感觉自己仿佛在画中游览一般。插图中鲜艳的色彩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小小的竹排、跳出水面的鱼儿等景物,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视觉在人们的认知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表明,正常成人所获信息量80%来源于视觉⑩。小学生通过视觉接受信息的保持量最高,以视觉记忆占绝对优势。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协同记忆。
2.课中运用——创设情境、陶冶情操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教材插图,创设情境,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例如名师窦桂梅执教的《清平乐·村居》片段:endprint
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多次朗读,你们眼前有哪些画面浮现出来呢?
生:我看到岸边有很多的青草,青草还在水中留下倒影。
师:真好。南宋著名诗人辛弃疾的词中说过:“溪边照斜行,天在清溪底。”想必看法和感悟就是从这里来的吧。那“青青草”是什么样的草呢?
……
在这一片断的教学中,窦桂梅老师引导学生们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结合词句观察课文插图,展开想象,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能够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著名诗人辛弃疾笔下一首舒适、恬静的田园词。窦桂梅老师在这首词的教学中,通过多次朗读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农村恬静、舒适的生活状态,真正教出古典诗词的文化意蕴,让古诗词教学散发迷人的芳香。教师一步一步引导,使每一个学生都驻足于画中,成为画中人,陶醉于村居这样的环境中。在反复的朗读中身临其境,实现美的体验,这也说明了教材插图具有审美教育功能,照应“新课程标准”和《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中对培养学生文化修养的要求。
3.课后运用——总结延伸、拓展思维
课文解析是教学环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应该让学生自己做,在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课文内容后,存在疑问的情况下,教师再给予启发和适当加以引导,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适当加以补充和提高。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过高的积极性,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处在消极的状态中。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启发式教学,注意从课文的主旨内容进行思想情感的教育。教材插图不仅能在课前、课中运用,在课后同样也能利用,总结延伸和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小白兔小和小灰兔》,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插图回去之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锻炼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②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③刘萍.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2:23-24.
④S. Walker & L. Barton(ed.). Gender, Class and Education[M]. Londen: The Falmer Press,1983.
⑤M. B. Sutherland. Sex Bias in Education[M]. Oxford:Basil Slackwell,1981.
⑥傅建明. 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56-59.
⑦陈磊. 16世纪的伦敦“精英阶层”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10-11.
⑧皮亚杰著,王宪钿译.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57-68.
⑨伍新春.儿童教育与发展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3-30.
⑩伍新春.儿童教育与发展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26-230.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12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3]傅建明.内地、香港语文教科书的性别意识形态比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2).
[4]石兰荣.百年语文课程文化的价值诉求[J].中国教育学刊,2012(2).
[5]石鸥,刘学利.教科书文本内容的构成[J].教育学术月刊,2013(5).
[6]曹明海,史洁.语文教材的文化建构理念与模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本文系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母语文范文系统的比较研究”批准号FHB150442阶段性成果之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