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妊娠期糖尿病诊治现状和应对措施

2017-12-02张景凯

糖尿病新世界 2017年13期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

张景凯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7.13.023

[摘要] 目的 对妊娠期糖尿病诊治现状和应对措施进行研究与分析。方法 随机选择2016年年初来该院就诊的100名健康的孕妇为对照组,同时选择10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之间巨大儿的发生率、剖宫产的发生率以及新生婴儿低血糖的发病率。 结果 观察组患者巨大儿、剖宫产以及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病率分别为36%、55%、15%,而对照组相应的数据为8%、17%、6%,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观察2组患者巨大儿、剖宫产以及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病率分别为20%、36%、10%,而观察1组相应的数据为52%、74%、20%,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应坚持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以有效的减少妊娠不良结局的出现,保证母婴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诊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R7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7(a)-0023-02

在妊娠期间发生糖尿病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指的是在妊娠期之前就已经被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故也被称为“糖尿病合并妊娠”;第二,指的是在妊娠前体内的糖代谢在正常的范围内或者仅存在糖耐量减退的情况,但是在进入妊娠期之后首次出现了糖代谢异常并被确诊为糖尿病的情况,被称为“妊娠期糖尿病(GDM)”。据有关的调查显示,在患有糖尿病的孕妇中,有80%以上的属于GDM,在全球的范围内GDM的发病率为1%~14%,而在我国GDM的发病率为1%~5%,但是近年来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孕妇的饮食的改变以及孕妇自身的压力等状况,导致了我国的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妊娠期糖尿病大多数的情况下,在结束妊娠之后都会恢复到正常,但是这也会加大将来患2糖尿病的机率,并且妊娠期糖尿病也十分的容易造成妊娠期高血压、胎儿巨大以及畸形儿等情况,因此应当对妊娠期糖尿病引起足够的重视。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来该院就诊的100名健康的孕妇以及100例患有糖尿病的孕妇,分别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的患者的年龄在20~3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5±2.5)岁,而在观察组中年龄最大的患者为40岁,年龄最小的患者为21岁,平均年龄为(32±3.3)岁。这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两组患者具备可比性。将观察组的100例患者有分为两组,其中50例为来该院生产的患者为观察1组,另50例为在怀孕初期就来该院建立了孕期保健卡的患者,为观察2组。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方法 观察2组的患者是在孕早期就来该院进行产检的患者,并且在孕期检查的过程中就发现其糖代谢异常,并被确诊为GDM,将对其采用以下的方法进行治疗。

①饮食治疗法。相关的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的实际情况(身高、体重、孕周数等)制定出一个科学的合理的饮食方案。GDM患者每天应该摄入的总量为:标准体重×(25~30)kcal/kg。其中标准体重的计算公式为:身高(cm)-105=标准体重(kg)。并且,为了满足妊娠期营养的需要,应该在妊娠的前半期增加150 kcal,在妊娠的后半期增加350 kcal。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每天摄入的总热量中应该有48%~55%的碳水化合物,15%~20%的蛋白质以及20%~35%的脂肪。患者的食物可以分为主食、蔬菜、水果、肉蛋奶、豆制品以及鱼虾等。对于同一类的食物虽然在重量上可能存在着不同,但是经过详细的计算之后,只要是其产生的热量是相同的就可以进行替换[1]。患者根据体重可以分为正常、消瘦、超重以及肥胖,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的体重适当的增减脂肪的摄入。患者每天需要六餐,分为三大餐与三小餐,早、中、晚热量的摄入率分別为21%、34%与30%。还有5%/次的三小餐摄入,三小餐是每两餐之间的加餐。采用相同热量的食物可以来代替具有高脂肪含量的食物,以此来有效的控制饮食,达到膳食均衡的目的,满足患者的对于不同食物的不同的需求。

②运动疗法。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如果进行运动可以有效的提高其体内的葡萄糖的利用率以及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空腹或者餐后的血糖,因此运动是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有效的措施之一。妊娠期的糖尿病或者因为其自身的特殊性,应当采取适当的运动,并且还要在整个孕期都坚持做运动。具体的运动方式要根据孕妇的身体情况来决定,主要的种类有瑜伽、孕妇体操、上肢运动、散步等。患者进行运动的时间不宜过长,餐后的运动时间一般在20~35 min,运动中要保证患者的心率低于120次/min,孕妇不要进行过于激烈的运动,但是要保证运动的节奏性,一旦患者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或者有先兆早产的迹象,就需要停止运动。

1.2.2 干预措施 ①检测胰岛素。患者在进行饮食调整的3~7 d之后,就需要进行全天血糖的检测。但患者出现如下的情况时,需要积极的对患者进行胰岛素的治疗。患者的胎儿过大或者不能够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血糖;在对患者进行饮食控制之后,其血糖的增加量高出标准或者是出现酮症;妊娠期的糖尿病发展继续升级制至A2级。②口服药物。对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而言,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降低血糖以保证孕妇以及胎儿的安全。可以给患者进行优降糖、二甲双胍等口服药物进行治疗。但是在临床中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其的降糖药物,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并保证药物选择的合理性与科学性[2]。③肌注胰岛素。肌注胰岛素,指的是在餐前对患者进行胰岛素的肌肉注射,来降低患者的血糖。胰岛素的注射时间为,餐前30 min注射1次、睡前1 h注射1次,胰岛素的具体用量则要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来确定。对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就进行了上述的治疗后,要对两组患者的巨大儿的发生率、剖宫产的发生率以及新生儿低血糖的患病率进行有效的统计以及分析。endprint

1.3 统计方法

该研究通过SPSS 19.0 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数据资料,计量资料以(x±s)表示,完成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n(%)]表示,完成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巨大儿的发生率、剖宫产的发生率以及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病率均高于对照组,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2.2 观察1组、2组患者的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观察2组患者巨大儿的发生率、剖宫产的发生率以及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病率均低于观察1组,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3 讨论

3.1 妊娠期高血糖的控制目标

在妊娠期高血糖的控制目标如下:餐前血糖5.3 mmol/L,在餐后1 h血糖应为7.8 mmol/L,餐后2 h的血糖则应控制为6.7 mmol/L。对于在孕前就已经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其在餐前、睡前以及夜间都应当将血糖控制在3.3~5.4 mmol/L的范围内,而其在餐后的血糖应控制在5.4~7.1 mmol/L的范围内,除此之外,还要尽量的避免低血糖的发生。有关的专家曾对身体健康的孕妇其在妊娠28~38周的血糖变化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正常的孕妇其餐后的血糖值均低于6.0 mmol/L。因此,目前所制定的控制血糖的目标是合理的。孕期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检测主要应用于孕前就患有糖尿病的孕妇,对于GDM的血糖控制意义较小,所以不建议在临床上进行常规使用。

3.2 妊娠期血糖的监测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与普通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相比,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在空腹或者餐前的血糖是偏低的,而在餐后则会出现血糖偏高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两方面造成的,①由于胎儿在子宫内生长,导致了孕妇妊娠期内肾脏器官的血流量增加,从而进一步的导致了肾糖阈的下降、尿糖的增多[3]。胰岛素在空腹时清除糖的能力得到了增加,所以,正常妊娠的空腹血糖是偏低的。②许多的孕妇存在着胰岛素拮抗的因素,主要是因为受到了孕妇体内受孕酮分泌的影响,由于孕妇胃肠道内的平滑肌细胞较为松弛,增加了食物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所以即便是胰岛素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将血糖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但是孕妇进食后依旧会出现血糖偏高的現象。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同正常妊娠的孕妇相比,其餐后的血糖依然是较高的。所以应当对GDM患者进行血糖的检测,加强对于妊娠期高血糖的管理,有效的改善孕妇的血糖状况,从而进一步的减少妊娠的不良结局。

3.3 妊娠期控制高血糖药物的应用

胰岛素是目前控制妊娠前糖尿病的首选的药物。如果糖尿病的患者计划妊娠,则应当停止使用日常的口服降糖药物,改为注射胰岛素,直至将血糖控制在正常的水平时才可以妊娠;而对于GDM患者,一旦被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后,首先可以采用饮食控制与运动治疗的方法,如果还是不能够有效的控制血糖,则可以结合孕妇的个人体质,合理的运用胰岛素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 华义红,汤红平.规范化生活管理对农村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7(7):823-825.

[2] 李雪波,邬云妃,林琳敏,等.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J].预防医学,2017(8):855-856.

[3] 张国军,郑丽华,孙锡红.妊娠期糖尿病研究进展[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5(7):862-866.

(收稿日期:2017-04-06)endprint

猜你喜欢

妊娠期糖尿病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甲硝唑联合乳酸杆菌治疗妊娠期滴虫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观察及护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