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仪式感,就是生活里的诗意

2017-12-02杨杨

风采童装 2017年10期
关键词:董卿入学毕业

文|杨杨

仪式感,就是生活里的诗意

文|杨杨

《小王子》里的狐狸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是啊,一个总是敷衍了事、平淡无趣的态度怎么会拥有一个趣意盎然的生活呢?

《蒂凡尼的早餐》里,奥黛丽赫本身着小黑裙,优雅地吃着可颂的样子,真美。

最近一段时间,“仪式感”成为热门话题,从成年人的世界开始刮起风潮,向儿童的世界蔓延。但是,风刮得大了,难免有些凌乱。形式感与虚荣感本就在一线之间,至于儿童对幸福的理解,更要谨慎引导。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仪式感对于我们的意义就在于:用认真有趣的态度,去对待生活里的小事,才能体悟到生命中的美与爱。生命需要仪式感,它提示着我们转变已发生。我们要传达给孩子的是,举行仪式的那一刻代表着:你正在脱离过去,迈向更好的未来……

入学仪式

升学了,孩子们还带着对之前学习生活的留恋,那么就需要有一个仪式去引领他们,回顾和感恩过去,做个告别,然后跨向新的未来。

当下,在孩子的世界,形成现象级“仪式感”的,还是围绕着“上学”这件事诞生的,比如入学仪式。这样的仪式具有很大的心理力量,可以让孩子们有一个过程,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过去做一个告别。

心灵震撼

可能有些孩子还没有意识到,很多年以前,老师在开学时给大家留的第一项作业——观看《开学第一课》,就是很好的入学仪式。

2008年至今,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的品牌节目《开学第一课》已经陪伴全国中小学生走过了9个新学年,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中华骄傲。而最值得我们骄傲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依然在我们血液流淌着的的传统美德和文明。

这个持续了9年的入学仪式,今年尤为特殊。这期节目,很多学校要求孩子写观后感,足以体现其重要意义。在节目中,他们也邀请了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为孩子们言传身教,而在采访环节中,由于许渊冲老先生已经96岁高龄,在采访中,为了方便坐车轮椅上的许渊冲老人说话,班主任董卿突然单腿下跪,近距离和老人交流。

这一幕是对尊师敬长这一中华传统美德最生动的言传身教。在这短短的3分钟里,董卿一共跪地3次。

第一次,董卿在向孩子们介绍老人小时候英语水平时,她跪在老人身边,带着崇拜又尊敬的眼神向老人提问;

第二次,董卿和老人谈论到老人的工作,老人刚要仰起头回答,董卿就立刻单膝跪下,与老人保持平视;

第三次,谈到老人每天晚上都要读一篇莎士比亚,当时董卿带着关切又有点心疼的语气问老人晚上几点睡觉。

董卿这一举动,为现场的小朋友树立了绝对正面的典范!不卑不亢,优雅谦卑,大气从容,尊重他人,这一跪不仅是对大师的尊敬,还是对文化的尊重,也是给孩子上的最好的一课。

这样的入学仪式,充满了澎湃的正能量。这样的入学仪式,给孩子的心灵一次震撼式的洗礼。

形式拿捏

当然,除了《开学第一课》,更具有形式感的入学仪式也不在少数。当下,大部分学校都有开学典礼,只是形式不同。

大学校园里,“迎新晚会”是不知道流传了多久的传统,是新生的狂欢,仿佛过了这一天,世界里就有了学姐与学长。

中小学校园里,或许没有精彩的歌舞表演,但是开一次“鸡血”满满的大会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还有一项极富中国特色的入学仪式——军训,也曾引起全社会的热议。

不过,这些“官方配置”大部分都是老传统,很难刺激到孩子的兴奋点。

“官补”总不如“私补”的期待值高,所以家长开始给孩子置办各种Party,来庆祝入学仪式。入学、转学都不例外,只要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就要庆祝一番。

此时,仪式感的“度”,就很难拿捏了。

其实,我们担心的也就是“过度”问题。因为当下的大部分家长,一但涉及到孩子的事情,出手极为大方阔绰。一来二去,本应充满教育意义或者是让孩子适应新环境的入学仪式,失去了该有的价值,剩下的只有满满的“形式感”,甚至助长了攀比的风气。

曾经有一位海归妈妈A亲口叙述了自己的震惊。

夫妻俩从海外归来,带着自己的小女儿。回国之后,女儿上学成为头等大事。

夫妻俩为女儿选择了区域内最优质的幼儿园,因为女儿的同学大部分都住在附近,有家长就问A有没有准备入学party,A考虑一下,为了让孩子更快的融入这个集体,就紧赶慢赶准备出一个精致的小Party,招呼了女儿的同学来家里玩。

但是,从女儿同学进门开始,A就傻了,因为女儿同学家长都带着特别昂贵的礼物,其中最便宜的是平均20元左右一颗的草莓,带了两盒。A回头看看自己精心给孩子们准备的伴手礼,一时间无语。

一场Party过后,结果可想而知,孩子们玩的欢天喜地,最后开开心心的回家了。只有A,消化着眼前的情形,并开始陷入沉思。

毕业旅行

毕业时,该以哪种身份演绎自我?青涩的学生抑或职场精英?未免都显得不合时宜。不如做个旅者,带着对远方的憧憬,离开熟悉的过去,去到梦想的国度。

最初,毕业旅行高频出现的场合是在大学宿舍,大四开始,大家就开始在各种场合讨论毕业旅行要去哪里。

毕业旅行的意义

有人说,去西藏吧。因为喜欢在路上的感觉,既没有艰辛到自虐的地步,又没有坦途到索然无味。路的终点,是一座天空之城。

有人说,去丽江吧。来一场美丽的邂逅,在古城里漫无目的的逛着,咖啡店里发呆,酒吧外溪水旁听歌。

还有人说,去西湖,去阳朔,去九寨沟……

这样的讨论,带着对大学的眷恋,带着对旅行的憧憬,带着即将踏入社会的惴惴不安。

对大学生而言,毕业旅行,好似这节点上的一场仪式,重要的是意义而非目的地。且行且纪念,走陌生的路,入陌生的城,遇见陌生的人和事。在旅途中与真挚的朋友一同追忆青春,在旅途中寻找人生的意义,在旅途中发现全新的自我。

其实,对于真正的旅者而言,旅行绝非简单意义上的观美景、尝美食或是打发假期时光。旅行,该是与自我心灵的一次邂逅,是心灵与世界的一次碰撞。

而毕业旅行,与单纯的旅行相比,又更多了一份意义。

毕业旅行低龄化

近两年开始,毕业旅行从大学校园开始像中小学校园转移。

新华社曾经报道,毕业季的来临释放出暑期大量学生出游需求,毕业旅行正值预订高峰,并趋向低龄化,小学生、初高中生已占据暑期毕业出游的“半壁江山”。

中小学毕业生的毕业旅行,与大学生毕业旅行的意义不尽相同,大学生的毕业旅行多少带着一些说不清的、五味杂陈的情结,而中小学生的毕业旅行,大部分是家庭行为。

携程旅游事业部产品经理曾表示,多数家长抱着让孩子“到外面去感受一下氛围,长长见识”“让辛苦了三年的孩子在旅游中放松心情”的心态,为毕业生选择旅游产品作为毕业礼物。

一般毕业生国内旅游的人均消费在2000—3000元左右,主要选择国内知名的人文和自然风光胜地,比如九寨沟、丽江、凤凰等,有知名高校的城市也会吸引不少学生前去感受大学的氛围。出境游一般选择距离较近的港澳台、新加坡、泰国、韩国等,价格在3000—4000元左右。

可能,对于家长们来说,无论是幼儿园、小学还是初高中孩子的每一次毕业都是值得庆祝的日子,都值得用旅游的方式来纪念一下。

在旅行俨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当下,低龄孩子进行毕业旅行,记者选择站在支持的一方。毕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的益处数不胜数。但是,既然叫做“毕业旅行”,家长是否应该引导孩子去思考一些问题,让“毕业”两个字变得更有意义,而不是单纯的出去玩了一趟。

生日聚会

给孩子过生日是必不可少的,一场恰到好处的生日聚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着难以言喻的影响,家长需要用仪式感来表达,也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内心的庄重和情感。

不要排斥仪式感

在采访这个话题时,出现了让记者诧异的情况。

记者本以为现在的年轻家长,对于给孩子过生日这件事情,应该是挖空心思的,有滔滔不绝的经验可以分享的。但是,却有家长持反对态度。

有些妈妈说:“我们家所有成员从来不过生日,有啥意思啊,现在不缺吃不缺喝的。”

我们中国人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含蓄,不要张扬,但是对于孩子,我们古代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妈妈的爱、爸爸的爱从来就不缺乏,所以更应该及时地表达出来。

所以,不缺吃喝这样的说法很无趣,生活本身就是一天天过,如果我们能赋予其中的一些日子色彩,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仪式感可以让人更好地约束自己。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仪式感越庄严神圣,越能让孩子心灵成长。

仪式感是孩子不能缺少的成长历程,当然这个仪式一定不能铺张浪费。

比如我们可以在Party上告诉孩子马上要长大一岁,给自己的新一岁设立一个目标庆祝一下吧。

这种仪式感带给孩子的目标感,必须完成的事情孩子就会不畏艰辛。

注重庆祝方法

在采访中,也有的家长表示,对于从小被教育含蓄和内敛的我们,即便非常认可仪式感这件事,操作起来也显得略笨拙——要么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去仪式;要么用力过猛,沦为跟风和铺张。

这一点,很多家长虽然表示理解但是也很无奈。比如说现在家长一窝蜂似的送蛋糕零食和礼物去幼儿园过生日的方式,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未必每个妈妈都喜欢。

朋友圈里有一条吐槽:我完全赞成给孩子们集体过生日,让孩子们更热爱这个大家庭,更有仪式感。只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有了一种我特别反感的风气,每每有孩子过生日就带回一堆零食玩具。过生日本是好事,只是不知有的家长是否有这样的意识,也许A家的孩子牛奶过敏不能喝盒装奶,也许B家的孩子蛋白过敏不能吃饼干蛋糕,也许C家的孩子牙齿不好不能吃糖,也许D家的孩子哮喘厉害有很多禁忌。发给孩子们的零食放学后如何处理?要么就是满足孩子的需求家长无奈的顺从,要么就是孩子们的需求被无视无辜的被拒绝。

给孩子庆祝生日让孩子快乐的方式很多,孩子们需要的也不是每个同学过生日就发礼物,而是享受着大家一起陪伴和爱护的感受。

生活中的诗意

我们总是抱怨生活平淡无趣,殊不知生活的呈现其实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生活中的仪式感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追求。

在音乐之都奥地利,父母带孩子去听一场音乐会之前都会让所有人穿上礼服,临行前告知入会仪式等,只有这样一种仪式感的存在,才会让孩子们觉得它的重要性,听的时候才会更集中,更容易有代入感,给自己强烈的心理暗示,进而调整自己的言谈举止,直至和当时的身份达到最佳融和。

所以,强调生活中的仪式感,可以让孩子专注力、反应能力、运动能力都有所提升。

一位心理专家曾说过:正常的身心成长需要一定的仪式感,在这个小小的仪式中,其实就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让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认真、更用心,仪式感,暗示你必须要认真地去对待这件事。

家庭仪式感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他可以家人间平常难以言说的情感表达出来,增进家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和家庭凝聚力;

他可以为孩子注入勇气,带给他们安全感;他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他可以给孩子的成长留下了一个个里程碑,成为日后独自面对生活的坚实基础。

仪式感的判定标准,往往是以内心是否富足为基准。就好像结婚典礼一样,即便是再辉煌万丈的婚宴,如果流于形式,盛大只来源于面子,那么它的价值可能还抵不过一对新婚夫妇的简单烛光晚餐。

对于孩子来说,更是这样子的。我们希望可以传达给孩子怎么样的一种仪式感,孩子就会接收到我们怎么样的一种价值观。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看到家庭的温馨和良善,对美好生活抱有尊重和向往,感受到家人的在意和爱,那么就往这个方向去给自己的家庭加上“仪式感”。

我们总是抱怨生活平淡无趣,殊不知生活的呈现其实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生活中的仪式感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追求。

比如,包书皮既能防止课本被磨损,也是新学期开始前的小仪式,让孩子意识到,从现在起,要端正态度,好好迎接新学期。

比如,爸爸妈妈可以每天出门前给孩子一个拥抱,或者临睡前的一句晚安、一个故事。父母的陪伴会让孩子感到安心,也会带给孩子安全感,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比如,在孩子过生日时,为他举办一个仪式。生日前几天,和孩子聊一聊,让孩子意识到,新的一岁,需要有点新变化,制定一些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的目标。当吹灭蜡烛的时候,这个仪式既能带给孩子目标感,也赋予他们使命感。

比如,别缺席那些对于孩子来说充满仪式感的家长会、亲子运动会、汇报演出等。在这些活动中,孩子特别渴望被人重视,家长的出现会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和认同感。

比如,在每年的六一给孩子拍一张照片,长大以后是一份美好的回忆。或者找一个特殊的日子,每年拍一张全家福,让孩子理解家的意义。

比如……

猜你喜欢

董卿入学毕业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我们今天毕业了
有一种友情叫倪萍与董卿
毕业季
入学面试
董卿最有才华的四次救场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与中国诗词有不解之缘的董卿
董卿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