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肚子”里做文章
2017-12-01姜钦峰
姜钦峰
我不懂得做菜,而且我把我之不懂得做菜归罪于我的出身——我是一个外省女孩;在台湾,“外省”其实就是“难民”的意思。外省难民家庭,在流离中失去了一切附着于土地的东西,包括农地、房舍、宗祠、庙宇,还有附着于土地的乡亲和对于生存其实很重要的社会网络。
因为失去了这一切,所以难民家庭那做父母的,就把所有的希望,孤注一掷地投在下一代的教育上。他们仿佛发现了,只有教育,是一条垂到井底的绳,下面的人可以攀着绳子爬出井来。
所以我这个难民的女儿,从小就不被要求做家务事。吃完晚饭,筷子一丢,只要赶快潜回书桌,正襟危坐,摆出读书的姿态,妈妈就去洗碗了,爸爸就把留声机转小声了。背《古文观止》很重要,油米柴盐的事,母亲一肩挑。
自己做了母亲,我却马上变成一个很能干的人。厨房特别大,所以是个多功能厅。孩子五颜六色的画,贴满整面墙,因此厨房也是画廊。餐桌可以围坐八个人,是每天晚上的沙龙。另外的空间里,我放上一张红色的小矮桌,配四只红色的矮椅子,任谁踏进来都会觉得,咦,这不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客厅吗?
当我打鸡蛋、拌面粉奶油加砂糖发粉做蛋糕时,安德烈和菲利普就坐在那矮椅子上,围着矮桌上一团新鲜可爱的湿面团,他们要把面团捏成猪牛羊马各种动物。蛋糕糊倒进模型,模型进入烤箱,拌面盆里留着一圈甜软黏腻的面糊,孩子们就抢着用小小的手指去挖,把面糊绕满了手指,放进嘴里津津地吸,脸上也一片花糊。
我变得很会“有效率”地做菜。食谱的书,放在爬着常青藤的窗台上,长长一排。胡萝卜蛋糕的那一页,都快磨破了;奶酪通心粉、意大利千层面那几页,用得掉了下来。我可以在十分钟内,给四个孩子——那是两个儿子加上他们不可分离的死党——端上颜色漂亮而且维生素和淀粉全部到位的食物。然后把孩子们塞进车里,一个送去踢足球,一个带去上游泳课。中间折到图书馆借一袋儿童绘本,冲到药房买一支幼儿温度计,到小店买三大箱果汁,到邮局去取孩子生日礼物包裹的同时寄出邀请卡……然后匆匆赶回足球场接老大,回游泳池接老二,回家,再做晚餐。
母亲,原来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首席执行官”,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
然后突然想到,啊,柴米油盐一肩挑的母亲,在她成为母亲之前,也是个躲在书房里的小姐吧。
孩子大了,我发现独自生活的自己又回头变成一个不会烧饭做菜的人,而长大了的孩子们却成了美食家。菲利普十六岁就自己报名去上烹饪课,跟着大肚子、戴着白色高筒帽的师傅学做意大利菜。十七岁,他就到三星米其林法国餐厅的厨房里去打工实习,从削马铃薯皮开始,跟着马赛来的大厨学做每一种蘸酱。安德烈买各国食谱的书,土耳其菜、非洲菜、中国菜,都是实验项目。做菜时,用一只马表计时。什么菜配什么酒,什么酒吃什么肉,什么肉配什么香料,对两兄弟而言,是正正经经的天下一等大事。
我呢,有什么就吃什么。不吃也可以。一个鸡蛋多少钱,我说不上来,冰箱,多半是空的。有一次,为安德烈下面──是泡面,加上一点青菜叶子。
汤面端上桌时,安德烈吃了两口,突然说:“青菜哪里来的呀?”
我没说话,他直追问:“是上星期你买的色拉对不对?”
我点点头说:“是的。”
他放下筷子,一副哭笑不得的神情,说:“那已经不新鲜了呀,妈妈你为什么还用呢?又是你们这一代人的习惯,对吧?”
他不吃了。
过了几天,安德烈突然说:“我们一起去买菜好吗?”
母子二人到城里头国际食品最多的超市去买菜。安德烈很仔细地来来回回挑选东西,整整三个小时。回到家中,天都黑了。他要我这做妈的站在旁边看着,说:“不准走开喔。”
他把顶级的澳洲牛排肉展开,放在一旁。然后把各种香料罐,一样一样从架上拿下来,一字排开。转了按钮,烤箱下层开始热,把盘子放进去,保持温度。他把马铃薯洗干净,开始煮水,准备做新鲜的马铃薯泥。看得出,他心中有大布局,以一定的时间顺序在走好几个平行的程序,像一个乐团指挥,眼观八方,一环紧扣一环。
电话铃响。我正要离开厨房去接,他伸手把我挡下来,说:“不要接不要接。留在厨房里看我做菜。”
红酒杯、矿泉水杯并肩而立。南瓜汤先上,然后是色拉,里头加了松子。主食是牛排,用锡纸包着,我要的四分熟。最后是甜点,法国的soufflé(一种点心)。
是秋天,海风徐徐地吹,一枚浓稠蛋黄似的月亮在海面上升起。
我说:“好,我学会了,以后可以做给你吃了。”
儿子睁大了眼睛看着我,认认真真地说:“我不是要你做给我吃。你还不明白吗?我是要你学会以后做给你自己吃。”
賞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叙事散文。全文以做菜为线索,写了母亲、“我”、儿子三代人做菜的故事,字里行间透出浓浓的亲情,感人至深。
文章写的都是家常小事,但丝毫不平淡,这就是写作技巧的体现。有的同学写作文苦于无事可写,其实万事皆可入文,事无大小,关键看你怎么写。只要善于观察总结,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生活中就永远有写不完的素材。
本文的悬念设置非常精巧,从标题就开始布局:为谁?一步一步把读者引入“歧途”,结尾处突然一转,让人大吃一惊:原来如此!让人在毫无防备时,瞬间被击中心灵,这种“突然袭击”会让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不是妙手偶得,显然是作者有意为之、精心布局的结果。
文章结构严谨,叙事层次分明:做女儿时,“我”不会做菜;当了母亲,“我”突然会做菜了;等孩子长大了,“我”又不会做菜了。三次转变,都与“我”的家庭身份转换密切相关。作者不急不躁,一层一层地写,娓娓道来,既有说服力,又容易让人产生情感共鸣。
有的同学作文写不长,原因有二:一是叙事缺乏层次感,从开头直接跳跃到结局,没有中间的递进和发展;二是缺乏细节描写,通篇都是高度概括的语句。作者非常擅于描写细节,如:“他把顶级的澳洲牛排肉展开,放在一旁。然后把各种香料罐,一样一样从架上拿下来,一字排开。转了按钮,烤箱下层开始热,把盘子放进去,保持温度。他把马铃薯洗干净,开始煮水,准备做新鲜的马铃薯泥。”读这些文字,我们的脑海里会出现清晰的画面,就像看电影一样。像这样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文中还有好几处。细节写得好,能够增加文章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作者描写细节时不厌其烦,不惜笔墨,开头、结尾却是极简风格。开头第一句就写“我不懂得做菜”,没有半句废话,开门见山,告诉读者文章要讲什么。结尾最后一句话把故事推到了最高潮,当你恍然大悟时,却戛然而止,多一个字都不写,干净利索,余音绕梁。相信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忘不了这个简洁有力的结尾。
如果想把作文写得更长,别打头尾的主意,而应该在“肚子”里做文章。(插图:画东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