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故事的核心文化内涵与影像化呈现
2017-12-01任莎莎汪建兵
任莎莎+汪建兵
从历史进入话本,再从话本进入演义、小说,杨家将的形象实现了从历史人物到文学人物的跨越。而经过历代文人的不断描写与演绎,杨家将已然成为“忠孝仁义”的代名词,无论是忠君爱国的杨业还是继承夫志的佘太君,无论是骁勇善战的杨宗保还是巾帼不让须眉的穆桂英,他们皆演化为一种符号,成为家国情怀的化身。影视剧作为文化傳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将严肃的教化功能置于令人愉悦的故事呈现中,让观众明白何为忠孝仁义,何为家国大义。
一、 杨家将英雄群体的形象塑造
从整体上来说,影视作品中关于杨家将英雄群体的塑造可分为以杨延昭为首的七郎八虎的英雄群体塑造和以穆桂英为首的杨门女将英雄群体的塑造。与时代的思想解放相适应的是,越来越多的影视改编将视点放在以穆桂英为首的杨门女将的故事呈现上。经统计,目前关于杨家将的影视改编作品如下表所示:
依据上表,不难发现,杨家将的英雄群体形象塑造的着力点在“忠君爱国”上。围绕该思想核心,为观众塑造了舍生取义的杨业、叱咤疆场的杨延昭、果敢勇猛的杨宗保以及巾帼不让须眉的穆桂英等影视形象。在电影《忠烈杨家将》中,杨业以国家大义为重,明知主帅为潘仁美的情况下依旧选择征战沙场。在金沙滩中一役中,战败受伤。在梦中,苏武以羊为隐喻,解开了杨业心中的疑惑。在保节与取生之间他选择了前者,以死明志。在电视剧《少年杨家将》中,少年时期的杨延昭对父亲杨业的愚忠十分不解,经过金沙滩一战之后,明白了父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面对家族巨变,他痛定思痛、奋勇作战,坚守父亲及兄弟们未完成的使命。在电视剧《穆桂英挂帅》中,王庆龙等人通敌叛国,造成军中粮草被劫。为了稳定军心,亦为了保证粮草的早日抵达三关,杨宗保不惜以生命作为赌注,麻痹王庆龙以及他背后的辽军将领萧天佐,最终活捉奇乃,揪出王庆龙。穆桂英意外怀孕,妊娠反映十分强烈。为了稳定军心,她数次从马背上摔下,不惜用孩子的生命换天下黎明的安康。她临危受命解宋室边疆之危。
尽管在影视作品中杨家将故事的讲述方式不同,或以杨宗保与穆桂英的爱情为主线,或以杨家抗击辽军为主线,或以杨延昭等人的成长轨迹为主线,但是却绕不开金沙滩战役、天门阵以及穆柯寨等关键性元素,而这背后正是杨家将英雄群体所代表的以“忠孝仁义”为核心的民族大义。
二、 杨家将故事的影像化呈现
作为观众耳熟能详的故事,杨家将故事的影像化呈现重点在于过程,而非结局。如何在有限的改编空间内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和符合影视艺术发展的再创造就显得分外艰辛。笔者认为,杨家将故事的影像化呈现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一)以“忠孝仁义”作为影视化呈现的思想核心与文化意蕴
在数年的发展中,“忠义仁孝”与杨家将的英雄群体形象等同。这在观众的思维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如果试图打破这种定式,重新解构并灌输给观众一种新的思维模式,那么必然会产生极大的反作用力。因此,对杨家将故事的影视改编不仅是艺术的再创作、图像时代传播的表现,更是对原著所彰显的一种文化精神的阐释和宣扬。[1]也就是说,创作者们在改编杨家将的故事时必然要以“忠孝仁义”作为其思想核心。以《忠烈杨家将》为例。狼烟起,辽军大举进犯,杨业领皇命为先锋,为国出征,是为国家大义;战败的消息传来,杨家七子奔赴战场,金沙滩上承父志,是为忠孝两全;佘太君送七子上战场,一句“出发”饱含了多少牵挂、多少骄傲、多少热忱,是身为杨家人的责任与担当;《忠烈杨家将》将叙事的重点放在“杨家人的承诺与担当”上,借用“护父回家”这一事件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杨家将故事能在影视改编中占有一席地位的精神价值所在。
(二)以历史的思维填补历史的空白
所谓“历史的思维”在杨家将的影视改编中具体是指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文化语境。任何一种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都是历史文化的产物,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得以发展的。而对杨家将故事的改编必然要回归于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中,用历史的思维去填补历史的空白。杨家将的忠贞爱国与潘仁美的奸佞小人,一直是影视作品改编中不可忽视的矛盾冲突——因为潘仁美的存在才使得杨家将的故事荡气回肠。潘仁美的人物原型为潘美。据历史文献记载,潘美是宋王朝的开国功臣,加之与宋太宗的姻亲关系,自然不会卖国求荣。而造成杨业惨死的陈家谷战役(即金沙滩战役)的事实是,身为主帅的潘美没有阻止甚至是纵容监军王洗、刘文裕逼迫杨业与兵强势盛的契丹大军正面交锋的提议,并且没有按照约定在陈家谷接应反而提前率军离开。[2]这一系列行为葬送了杨业所有生还的可能。潘美为什么没有阻止甚至是纵容监军提议,便是这段历史中的空白之处。为使得这一历史空白的填补更具说服力,后世的文人小说在结合潘美所作所为的基础上,将其塑造成一个私通辽国的奸臣形象。当然,在影视作品的改编中,在契合文人小说演绎的基础上将杨业与潘仁美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得更为具体。如在《少年杨家将》中,虚构出潘影这一人物形象。杨家六郎在机缘巧合下与潘仁美的女儿潘影相识。为得到心爱之人,潘影用尽手段、耍尽心机挑拨六郎与柴郡主之间的关系。不可否认,影视作品中虚构出的人物形象使得潘仁美与杨业之间的冲突具体表现为两方子女之间的冲突,这使得潘仁美这一人物形象更加具有历史的真实性与生活的戏剧张力。用潘仁美的反面来表现杨家将的正面,正是影视作品改编过程中填补历史空白的真正目的。
(三)对杨家将的故事进行现代化的解读
从某种程度上说,任何艺术形式包括影视艺术在内,都是当下的艺术,表现出当下人们的生存状态以及社会的精神风貌。以佘太君和穆桂英为首的杨门女将在历代文人的演绎中已经成为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典范。她们不仅是忠君爱国的典范,更是追求自我价值与女性独立的化身。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杨门女将被赋予了更多生活化的气息和现代人的思想、情感体验。以《穆桂英挂帅》为例。该剧以穆桂英与杨宗保的爱情为主线,以诙谐幽默的讲述方式为观众呈现出了别具风味的杨家将故事。不同于以往影视作品中热血与威严,《穆桂英挂帅》中的佘太君多了一份独属于女人的生活气息。她对杨宗保说:“他们死后,你的奶奶,你的婶娘们是怎么熬过来的?”一句话,道出了多少酸楚。杨家男儿征战沙场,杨家女儿继承夫志,却独独忘了她们心底最迫切的渴望。该剧并不仅仅表现战场上的佘太君,而是将佘太君从战场拉回到生活中,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表现为人母的幸福美满和为人祖母的天伦之乐。
如果说该剧对佘太君的塑造多了一层生活气息,那么对穆桂英形象的塑造则以现代人的视角,为其注入了现代人的思想和情感体验。比武招亲之前,穆桂英的一句“但愿今天别再来什么歪瓜裂枣了”将她“颜控”的性格特征显露无遗;比武场上初见杨宗保,穆桂英眼中的惊艳则将深化了她的性格特点。“朝廷之人与山野之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只要是本小姐喜欢的,天底下就没有我办不成的事儿。”穆桂英不顾及门第之见,对杨宗保展开了激烈的追求,是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观念的反叛,亦是对恋爱自由的追求。穿铠甲,领将符,战场上的穆桂英收起女儿家的心思,从容镇定,于调兵遣将中尽显其身为将军的谋略与才能。从这个角度上说,穆桂英无疑是现代女性的化身,对待事业镇定果敢,对待爱情温柔热情。总而言之,《穆桂英挂帅》突破以往历史正剧的藩篱,以现代的方式讲述穆桂英与杨宗保的爱情故事,使得杨家将的故事更贴合现代人的审美和观看习惯。
综上所述,杨家将故事在影视作品中的英雄群体形象的塑造,不仅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忠孝为核心的家国情怀,更融入了以思想解放为中心的女性意识的觉醒。杨家将英雄群体“忠孝仁义”精神的影像化呈现,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塑造观众的品格,培育观众的爱国情怀与亲情孝念。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杨家将的故事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成为现代人思想、情感的观照,对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凡.杨家将形象演变及文化意义研究[D].汉中:陕西理工学院,2016.
[2]蔡连卫.“杨家将”小说传播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