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行手术治疗的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实施颅内压监测的临床效果

2017-12-01陈铁英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6期
关键词:血肿脑出血重症

陈铁英

(防城港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广西 防城港 538021)

对行手术治疗的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实施颅内压监测的临床效果

陈铁英

(防城港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广西 防城港 538021)

目的:探讨对进行手术治疗的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实施颅内压监测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防城港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50例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这150例患者分为常规监测组和颅内压监测组,其中常规监测组有71例患者,颅内压监测组有79例患者。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对颅内压监测组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结局及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颅内压监测组患者的术后结局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常规监测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进行手术治疗的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实施颅内压监测的效果显著,可有效地改善其术后的结局,并可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颅内压监测;常规监测;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效果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此病患者病情的发展迅速,严重地威胁其生命安全。王开宇等人的研究表明[1],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颅内血肿清除手术后,其普遍存在颅内压升高的情况,极易使其受到二次伤害。以往,临床上对进行手术治疗的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主要进行常规监测,但效果并不理想。为了进一步提高对进行手术治疗的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实施术后监测的效果,防城港市中医医院对进行手术治疗的75例此病患者在进行常规监测的基础上实施了颅内压监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期间防城港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50例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1)患者均被确诊患有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2)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3)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为:1)合并有重大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2)患有严重慢性疾病的患者。3)未遵医嘱完成治疗及护理的患者。按照监测方法的不同将这150例患者分为常规监测组和颅内压监测组,其中常规监测组有71患者,颅内压监测组有79例患者。在常规监测组的71例患者,有男性41例,女性30例。他们的年龄在20岁~77岁之间,平均为(51.7±10.9)岁。在颅内压监测组的79例患者中,有男性45例,女性34例。他们的年龄在22岁~78岁之间,平均为(52.5±11.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两组患者进行颅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术后,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具体的方法为:1)对患者进行生活护理,防止其发生坠床、碰伤等意外事件。2)按照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精神意识的状态和CT检查的结果,遵医嘱对其进行相应的止血、预防感染、降ICP等常规治疗。3)对患者进行术后监测。由于重症高血压性颅内出血患者在术后极易发生继发性脑梗死、迟发性颅内血肿、脑中线位移、原位血肿增大及脑水肿等术后二次伤害,故必须对其病情进行密切的监测,以便于在其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从而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其术后结局。进行术后监测的方法为:(1)使用多系统常规综合监测法对患者进行术后监测。(2)每隔1个小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意识形态进行一次观察和记录。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颅内压监测组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具体的方法为:(1)使用利多卡因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2)用PVP碘对患者头部的皮肤进行消毒,然后为其常规铺巾。(3)将患者左额发际后的1cm及中线旁开的2cm处作为穿刺点,对其进行钻孔,将颅内压传感器置于其硬膜下,然后将颅内压监测仪调整至零点。(4)每隔1个小时记录一次患者颅内压的监测值。进行颅内压监测的时间为7天。4)对患者进行3个月的电话随访,以便综合评估其术后结局。

1.4 疗效判定标准

1)通过电话对两组患者的术后结局进行随访,并将随访的结果与患者在住院期间的临床表现相结合综合评价其术后结局。术后结局分为正常、轻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状态、死亡五个等级。(1)正常: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其正常生活未受到影响。(2)轻度残疾:患者虽有轻微残疾,但其正常生活未受到较大的影响。(3)重度残疾:患者有严重残疾,严重地影响其日常生活。(4)植物状态:患者以植物人的状态生存。⑤死亡:在术后的3个月内,患者发生非意外性死亡。2)术后并发症包括:急性肾衰、电解质代谢紊乱、应激性溃疡和肺部感染等。

1.5 统计学处理

我们使用SPSS18.0软件包对本次实验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结局的比较

颅内压监测组患者的术后结局明显优于常规监测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发生率的比较

颅内压监测组患者急性肾衰、应激性溃疡、电解质代谢紊乱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监测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术后结局的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发生率的比较[n(%)]

3 讨论

颅内血肿、颅水肿及脑室系统阻塞均会导致阻塞性脑积水。而脑积水是引起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颅内压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脑积水患者多伴有急性脑肿胀等症状[2]。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在发生颅内压升高后,会促使其脑组织分泌脑脊液,从而减少其颅内血流的灌注量,进而使其发生术后二度伤害[3]。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术后二度伤害主要有:继发性脑梗死、迟发性颅内血肿、脑中线位移、原位血肿增大及脑水肿等,严重地威胁其生命安全。因此,临床上应对进行手术治疗的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颅内压变化的情况进行密切的监测,以减少其发生术后二度伤害的风险。曹合利等人的研究表明[4],脑内系统及局部因素均可导致患者的颅内压升高。引起颅内压升高的脑内系统因素主要有高血糖、高热、电解质代谢紊乱、低氧血症等,局部因素则有脑梗死、脑肿胀和脑水肿等。由于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后,其颅内压增高出现的时间要早于其他症状,故对其进行颅内压监测可最先了解到其病情变化的情况,以便及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从而减少其发生急性脑积水、迟发性颅内血肿、脑梗死等疾病的风险[5]。

综上所述,对进行手术治疗的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实施颅内压监测的效果显著,可有效地改善其术后的结局,并可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1]王开宇,黄绳跃.颅内压监测对预防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二度伤害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14):44-46.

[2]陈世平,袁晓东,黄晓明,等.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2,20(2):29-30.

[3]郝亮,习望,王海燕,等.亚低温治疗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颅内压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6,28(02):198-200.

[4]曹合利,田恒力,陈世文,等.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应用[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2,17(8):341-343.

[5]沈礼芹, 蒋金泉,郭建杰.持续颅内压监测和纳络酮应用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1):54-56.

R473.5

B

2095-7629-(2017)6-0162-03

陈铁英,女,1975年7月出生,壮族,广西防城港人,学历为大专,现为防城港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为护理压疮新进展

猜你喜欢

血肿脑出血重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脾切除后伴发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舌重症多形性红斑1例报道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问题2:老年患者中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4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