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好案例惠州市: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2017-12-01

中国科技产业 2017年11期
关键词:惠州产学研科技成果

2017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好案例惠州市: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惠州地处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是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全市陆地面积1.13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78万。惠州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悠久、产业基础雄厚,境内港口、机场、高铁、城轨齐备,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是一座特色鲜明的工业新城和潜力巨大的希望之城。

近年来,惠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16年全市经济总量达3412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361.3亿元,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居广东省第五位。作为省部产学研示范基地(产学研结合示范市),惠州始终坚持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为主线,大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广泛集聚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在惠转化,科技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成效明显,连续五次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2016年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7%,技术自给率73.9%;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9.3%、42.4%。主要做法有:

一、聚集创新要素,夯实产学研合作基础

潼湖生态智慧区创新园

2017年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在惠州举行

近年来,惠州始终坚定不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核心战略,通过引进高端产业项目和人才、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全力推动各种创新要素高端聚集、高度聚集、高速聚集。一是抓平台建设。惠州规划建设了环大亚湾新区、潼湖生态智慧区、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全力把环大亚湾新区打造成创新发展的“蓝色引擎”,把潼湖生态智慧区建设成创新发展的“绿色引擎”“广东硅谷”,着力提升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充分利用政策叠加优势,成功引进了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 广东IMEC研究中心、中科新能源研究院、南方工程检测修复技术研究院、三航(惠州)国际无人机研究院等一大批高端创新项目。同时,大力实施“海绵行动”,积极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打造更具创新特质的产学研合作高地。二是抓主体培育。实施大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大力支持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大型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实施中小企业研发机构拓面行动,鼓励中小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指导小微企业建立内部实验室、开发部、中试车间等研发机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37%,其中主营业务5亿元以上企业覆盖率83%,高新技术企业从 2014 年 183 家增加到 2016年466 家,建成省级新型研发机构7家,国家级孵化器5家,国家级众创空间 11 家。三是抓人才引育。大力实施“人才双高计划”“人才双十行动”,每年投入10亿元,扶持企业引进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近年来引进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39个、领军人才69名,国内外院士7名,广东首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工作站落户惠州东江科技园。今年4月,夏佳文院士团队、王复明院士团队和TCL集团引进的海外青年英才博士团队成功入选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突出搭建引才平台,建立美国硅谷、多伦多、巴黎等海外人才工作站,开展招才引智全国行、全球行,定期组织企业赴国内外知名高校招才引智,帮助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比如2016年惠州在美国纽黑文市举办“健康城市创新人才· 创业资本”交流对接会,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共签订列入国家“千人计划”、教育部“春晖计划”的人才和团队项目11个。突出人才培育,大力实施“东江学者”“拔尖人才”“企业精英”等人才培育工程,推动高层次人才向企业一线流动、聚集。2016年,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同比增长16.7%,全市企业研发人员6.75万人。

二、打造转化链条,促进产学研成果转化

惠州积极探索基于产业链与价值链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通过科技成果转让、实施重大产学研项目,攻克了一批重点领域的核心和关键技术,创造了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科技成果,促进了创新型产业加速壮大。一是搭建产学研交易平台。连续举办六届中国(惠州)物联网· 云计算技术应用博览会,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路演,为企业与高等院校、研发机构开展技术交流搭建平台。与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共建中国高校(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实施“蓝火计划”,吸引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服务机构集聚落地,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特别是,今年6月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现场交易科技成果696项,签约金额39.9亿元,其中惠州企业揽下456项,签约金额24.9亿元。同时,打造“网上科交会”,推动科技成果网上常态化交易。二是推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惠州企业围绕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相关服务,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人民大会堂、水立方等所用LED灯芯均为“惠州芯”,TCL集团大尺寸量子点显示技术、德赛西威高性能语音识别触摸屏车载导航技术等都走在了行业前列。同时,启动工业转型升级攻坚行动,把企业技术改造与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相结合,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2015年以来,市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扶持资金,共有近60%规模以上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比如说,TCL集团与北京邮电大学开展升级改造战略,全力推进智能化改造,实施国产4K超高清液晶电视生产技术改造等项目,公司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三是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充分发挥惠州电子信息、云计算、物联网等产业基础扎实、配套完善的优势,积聚集更多科技创新成果来惠转化,提升科技产业化水平,打造创新产业集群,促进实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如,成功引进中科院李宏斌研究员团队在潼湖生态智慧区建设中科新能源研究院,同时又与其签约建设中科新能源镁基锂电池产业化项目,打造千亿元新能源产业基地。

三、推进开放创新,深化产学研国际合作

近年来,惠州瞄准国外智力密集地区,向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伸出“橄榄枝”,主动对接国外高端创新资源,大力开展科技合作,让这些优质创新资源聚集惠州,推动惠州创新能力加速提升、“弯道超车”。一是创新科技合作模式。从2013年开始,惠州就在美国、德国、乌克兰、以色列等国家建立海外创新试点,积极引导支持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引进先进技术,与国外科研机构开展联合技术研发活动。惠州本土企业亿纬锂能与美国马里兰大学共建海外联合实验室,在新能源领域开展联合技术研发。二是推动院校科研交流。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创新模式,加强与国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合作交流,借鉴先进的科研方法和教学思路,为惠州高等教育学科基础理论建设和应用型技术产品研发提供支撑。比如,惠州学院与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共建联合研究院,3个创新团队的专家已进驻惠州学院,并启动了5个联合研究项目。三是探索海外孵化模式。在全国率先探索“海外孵化、惠州转化”模式,在美国波士顿、硅谷等地建立了海外孵化器,在德国科隆等地设立技术孵化中心和经贸合作平台,吸引国外优秀人才团队到惠州创新创业。2015年惠州就成功引进了德国锡根大学库特纳教授领衔的无人机项目。同时,惠州在以色列联合研发创新型中小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与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共建中以联合研究院。四是鼓励企业“走出去”创新。大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发达国家建立研发机构,与海外企业建立国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比如,惠州德赛西威在日本、新加坡设立研发机构后,形成了惠州研发大本营、海外前期研发中心为核心的研发体系,研发人员超过30%,大大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了公司业绩年增长40%以上。

四、优化创新生态,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

一直以来,惠州都不断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创新驱动发展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先后出台研发资金管理、专利工作、产学研合作等一批政策规范性文件。2015年研究出台了创新驱动发展“1+6+N”系列文件,重点在人才激励、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成果转化、土地管理等方面先行先试,一系列普惠性政策的出台,增强了对各种创新资源的吸引力。同时,还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或增加相关配套政策,“缺什么就补什么”,不断优化创新政策环境。二是创新多元投入机制。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健全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探索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事前资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事后贴息、“创新券”事后补助等一批科技投入管理机制改革举措。同时,优化经费投入结构,集中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产品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进一步加快产学研合作步伐。惠州还设立了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开展产学研合作。三是强化科技金融服务。组创了一批由政府、知名创投机构和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创投企业,其中,设立了“粤科惠华”“红土”“恺创”“恺萌”等9家政府投资的创投引导基金,引进一批外地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机构,为我市科技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股权融资服务。设立“蓝火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每年投入2000万元,资助全国高校在惠州开展的产业化合作项目,引导更多高校科技成果在惠州转化。建立了市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出台了基金管理办法并启动基金运作,为中小微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和技术改造提供金融支持。

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引领未来。接下来,惠州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面向创新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发展需求,大力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实现创新要素更加集聚、创新能力更加突出、创新成果更加丰富、创新人才更加汇聚、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力争到2020年,建成更具创新特质的智造高地,迈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成为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强、创新创造创意成果多、创新创业生态好的区域创新中心,为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惠州产学研科技成果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奔跑惠州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惠州一绝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浅谈对称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惠州篇)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