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援藏资金投入对西藏中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效果评估与建议
2017-12-01
(西藏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对口援藏资金投入对西藏中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效果评估与建议
田祥利
(西藏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西藏中南地区是国家重点开发区域,旅游业已成为该地区的重点发展产业。自2001年我国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对口援藏省市加大了对该地区的资金投入力度,推动其旅游业快速发展。选取2002—2013年西藏中南地区11个对口援藏省市的四个援藏周期资金投入为研究样本,得出对口援藏省市资金投入每增加1亿元,西藏中南地区旅游总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平均分别增加7.58亿元和7.33亿元,表明对口援藏省市资金投入对西藏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尤其对国内旅游发展促进作用更强。同时,分别测算出西藏中南地区11个对口援藏省市资金投入产生的旅游经济发展效果、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并提出提高对口援藏资金投入的旅游发展效果政策建议。
对口援藏省市;资金投入;效果评估;政策建议
对口援藏是中央西藏工作总体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西藏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传承与保护民族文化、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维护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学术界和政界的重点关注。国外学者主要从对口援助开展相关研究。Steck分析了国际发展援助机构对口援助方式的差异,得出美洲国家组织提供技术和规划援助,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国际金融组织则注重受援地私营部门的援助[1]。Deloitte研究得出对口援助与消除贫困直接相连,核心是使贫困人口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净利益[2]。Goodwin提出对口援助效果评估应注重研究、评估和监测机制运行,重视受援地区开展援助协调和管理能力建设[3]。Hope分析了欧盟通过贷款方式援助英国城市布拉德福德旅游业,强调资金贷款援助在城市旅游目的地复兴发展中的重要性[4]。Kreg Lindberg认为,国际发展援助机构通过不同形式的对口援助,在降低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人口数量、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提供就业岗位和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5]。Caroline研究了发展中国家通过援助来缓解贫困现象,以亚洲、拉美和南非六个案例区为例,分析了援助对贫困人口的影响[6]。Yuksel指出,多边投资担保机构通过产权投资、保险、担保、构建准入机制等方式对口援助受援地发展,这些援助项目包括发展国家公园系统、鼓励政府改革、教育和培训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促进私营部门投资、注重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业发展[7]。Clark关注对口旅游援助项目在促进经济增长、缓解贫困和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等方面的援助效果[8]。Zeng认为,对口援助是一种特殊的降低贫困策略,在增加收入和提高能力建设方面作用明显[9]。
国内学者徐嵩龄指出,对口援藏省市是西藏旅游业建设的投资主体,援藏旅游工程实行“责任共负、联合经营”模式[10]。温军认为,对口援藏为短期性政策措施,缺乏相对稳定的保障措施[11]。李中锋认为,我国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对口援藏标志着对口援藏制度化的初步建立[12]。陈娅玲对三十年来西藏旅游研究进行梳理统计,认为应重点关注中央与对口援藏省市旅游援藏对西藏旅游业发展的作用研究[13]。靳薇分析了对口援藏是由西藏特殊性决定的,并研究了西藏特殊地位演进阶段与特征[14]。徐阳光认为,对口援藏本质上具有横向财政转移支付雏形,应予以法制化和制度化[15]。周猛从经济发展理论演变视角,提出对口省市援藏实践中应注重从西藏国内外旅游市场需求出发,关注西藏的生态价值、资源承载力、资源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16]。杨明洪对对口援藏有效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出援藏资源宏观配置的最优化是实现对口援藏有效性的必要条件[17]。谢伟民基于民族平等逻辑提出对口援藏是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现实的需要[18]。张营为基于农牧民视角研究了对口援藏政策实施效果与政策建议[19]。杨明洪运用博弈论构建了对口援藏动态模型,分析了相关利益者主体的行为倾向与博弈关系[20]。
综合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学者们注重宏观层面且研究方法采用个案定性分析,但从计量视角测度对口援藏省市的资金投入对西藏重点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效果的研究尚存空白。基于此,本文结合统计数据与实地调研资料,测算出2002—2013年11个对口援藏省市资金投入对西藏中南地区旅游发展效果、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对口援藏省市提高援藏旅游发展效果提供重要参考。
1 西藏中南地区及其对口援藏概况
西藏中南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的藏南谷地,海拔在3500—4500m左右[21]。2010年我国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提出将西藏中南地区(该区域包括西藏自治区中南部以拉萨为中心的部分地区)确定为“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西藏中南地区的范围界定,该区域包括拉萨市、日喀则市、林芝市和山南市,土地总面积为40.49万km2,常住人口约186万人[22],分别占西藏全区土地总面积、总人口数的33.67%和59.6%。
表1 西藏中南地区的对口援藏省市资源输入(2002—2013年)
注:统计数据为笔者根据17个对口援藏省市新闻报道综合整理而成,其中北京、江苏等14个对口援藏省市为第三批至第六批援藏数据,吉林、黑龙江和安徽为第一批至第三批援藏数据。
自2001年我国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中南地区的11个对口援藏省市共投入援藏基金128.45亿元,援藏建设项目3693个,派出援藏干部1762人(表1),对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扩大对外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2 西藏中南地区旅游发展概况
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西藏中南地区的主要功能定位产业,该地区旅游资源数量众多且质量较高。从数量和质量构成上得知,中南地区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占西藏全区的比例高达65.5%,其中极品、优级和良级旅游资源数量比例分别为60.3%、72.2%和65.8%(表2),相对西藏其他地区,中南地区是旅游资源开发最具潜力和最具成长性的核心地区。
表2 西藏中南地区旅游资源数量统计比较
注:数据来源于《西藏自治区旅游资源调查与研究》。
2002—2013年西藏中南地区的入境旅游收入、人次占西藏入境旅游总收入、总人次比重都呈“W”状,两个下降拐点出现在2003年(比重值分别为91.7%和93.2%)和2008年(比重值分别为94.1%和91.9%),其他年份比重值均在93%以上。同时该地区国内旅游收入、旅游人次和旅游总收入、旅游总人次所占比重呈“M”状,两个最高点年份出现在2008年和2011年,其他年份比重值均在84%以上(图1)。
注:数据来源于2003—2014年的《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
图1西藏中南地区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占西藏的比重变化 (2002—2013年)
从图1可见,西藏中南地区是全区旅游发展的核心区域,其中拉萨市作为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宗教中心,是该地区旅游发展的增长极。日喀则市是西藏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同时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拉日铁路通车后日喀则的旅游区位优势日益凸显的。山南市是藏文化的发源地,创造了西藏历史上众多的“第一”,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林芝市成为该地区旅游发展速度最快且最具活力板块,2002年以来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占该地区总量的比重大幅提升,2013年分别达到了17.1%和16.3%。
3 援藏资金投入旅游经济发展效果
3.1 对口省市援藏资金投入总体效果评价
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以对口援藏省市援藏资金投入为解释变量,受援地区旅游经济收入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收入分别为被解释变量,得到相应回归方程。表3可见,对口援藏省市资金投入每增加1亿元,西藏中南地区旅游总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平均分别增加7.58亿元和7.33亿元。即西藏中南地区旅游总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平均增加1亿元,分别需要对口援藏省市资金投入增加0.131亿元和0.136亿元。表明对口援藏省市资金投入对西藏中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国内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强。值得注意的是,对口援藏省市资金投入与入境旅游收入之间的回归方程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主要原因是:①由于该地区为西藏的特殊地域和环境,基于地区安全考量,目前未对外籍游客完全开放。②对口援藏省市积极响应国家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要求,援藏资金投入重点向农牧业、科技教育、基层政权相关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倾斜,减缓了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投资幅度[23]。农牧区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多数远离游客集散中心,可进入性不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总体薄弱,接待能力不足,没有引起入境游客的关注。已有研究表明,外国游客对西藏东北和藏北地区的关注度较高,对西藏中南地区的关注较少,与其他地域关系并不紧密[24]。③该地区入境旅游业发展具有敏感性,如2008年由于受拉萨“3·14”突发事件影响,旅游发展环境遭到破坏,对口援藏工作没有有效开展。同时,突发事件影响下的地区入境旅游相对于国内旅游在后续恢复建设过程中的周期长、成本高[25]。
表3 2002—2013年对口援藏省市资金投入与西藏中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回归分析
注:TTI、DTI和TAC分别表示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和援藏资金投入量,括号内数值为方程对应的t-Statistic值,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
3.2 11个对口援藏省市效果评价
北京市和江苏省对口援藏资金投入每增加1亿元,拉萨市旅游总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平均分别增加11.79亿元和11.24亿元(表4),表明北京市和江苏省援藏资金投入对拉萨市旅游发展促进作用显著。首先,支援方北京市和江苏省自身优势明显,北京市能发挥首都优势,江苏省发挥经济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将自身优势资源与拉萨旅游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推进拉萨旅游业快速发展。其次,北京市和江苏省对口援藏中拓宽援藏领域,实现对口援藏资金增量投入,根据中央及国家有关部门对新一轮对口支援资金比例的要求,北京市和江苏省按照各自2010年财政总收入的1‰资金对口支援拉萨,并以2010年援藏资金为基数每年递增8%[26],大量援藏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为拉萨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第三,拉萨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人口规模、人力资源、经济总量具有绝对优势,在两省市对口支援下能有效发挥极化效应和辐射效应。但两省市对口援助资金和项目重点布局在拉萨市城区旅游目的地,拉萨市其他县乡村旅游地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投资重点优先解决了拉萨市区旅游接待能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总体薄弱,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整体接待能力不足。
表4 2002—2013年对口援藏省市资金投入与各受援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回归分析
注:TTI、DTI和TAC分别表示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和援藏资金投入量,括号内数值为方程对应的t-Statistic值,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
吉林省、黑龙江省、山东省和上海市对口援藏资金投入每增加1亿元,日喀则市的旅游总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平均分别增加3.84亿元和3.75亿元。根据中央部署,2001年上海市新增加对口支援萨迦县,山东省新增加对口支援南木林县,同时新增加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对口支援6个县。四省市对口援助资金和项目是推动日喀则市旅游发展的强大动力,上海市和山东省援建的上海宾馆和山东大厦成为日喀则市旅游接待的主要力量,黑龙江省援建勇则绿神湖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吉林省援建贡觉林卡与贡觉林湖旅游园区。但与其他对口援藏省市相比,对日喀则市援藏资金投入产生的旅游经济效应较低。首先,日喀则市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地区差异较大,优质旅游资源主要集中日喀则市的桑珠孜区、江孜县、萨迦县和定日县,其他县旅游资源具有雷同性尤其是宗教寺庙资源众多,客源市场主要是信教群众,对国内外客源市场吸引力较弱。其次,日喀则市在旅游业发展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其影响大。如受2015年“4·25”尼泊尔强震影响,日喀则市2015年1—6月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仅为67.7万人次和5.7亿元,同比下降了37%和33%[27],而受影响地区正是日喀则市旅游发展重点区域。同时,该地区是境内外人口流动重点地区,维护社会稳定成为对口援藏的重要任务,援藏资金投入重点向维护社会稳定方向倾斜。第三,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确定,援藏省(市)年度援藏投资实物工作量为本省(市)上年度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1‰。但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以2010年四省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基数,2011—2015年其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速度放缓(图2),对口援藏黑龙江省甚至出现负增长,意味着对口援藏资金投入增长速度放缓,对日喀则市旅游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注:2010—2014年四省市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数据来自于2011—201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2015年数据来自四省市的财政局网站。
图2对口援藏日喀则市四省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速度(2011—2015年)
湖北省、湖南省和安徽省对口援藏资金投入每增加1亿元,山南旅游总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平均分别增加5.67亿元和5.56亿元。首先,三省市各自将对口支援山南区县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整合优势资源,加大政策扶持、资金投入、项目落实、人才援藏力度,推进旅游综合开发,极大地推动了山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其次,充分发挥智力援藏优势,结合山南旅游人才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等实际情况,旅游人才培养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为山南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同时,双方建立合作共赢机制,对口援藏省市注重山南市高等级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旅游规划编制等工作,山南受援方注重旅游资源普查、人力资源需求和旅游线路产品规划;援助方充分发挥客源市场的优势,为山南旅游发展有效输送客源,提高山南的旅游综合收入,以及充分利用各省电视台、新闻媒体、互联网、旅游节事等资源加强对山南旅游的宣传促销工作,推广山南旅游形象和精品旅游线路。由于山南旅游业发展与其丰富的旅游资源禀赋、良好的区位条件不相匹配,山南是西藏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众多“第一”的人文旅游资源,如第一赞普聂赤赞普、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第一块农田等,主要集中在雅鲁藏布江流域,成为山南旅游的核心区,虽然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禀赋条件好但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次,山南受地缘政治的影响,对外开放程度受限,国内游客前往旅游需要许多繁琐的手续,对外籍游客开放相对较少,对山南地区旅游业发展形成了较大的制约。
广东省和福建省对口援藏资金投入每增加1亿元,林芝市旅游总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平均分别增加5.13亿元和5.12亿元。广东和福建省发挥了经济总量和智力资源优势,分别制定了“十百千万”行动计划和“十个一”扶持工程[28],旅游业成为对口援藏工作的工作重点,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将林芝打造成西藏生态旅游中心和进藏旅游适应地。通过资金投入开展项目建设,涉及旅游交通建设、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镇建设、景区规划、人才培养、市场推广、旅游信息化建设等,为林芝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林芝市援藏资金投入产生的旅游效应不高,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制约:一是林芝旅游发展资金缺口量大,旅游发展前提是需要良好的基础条件,旅游景区建设、市场推广和品牌培育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林芝自我积累能力弱,资金成为其快速发展重要制约因素。二是旅游通道建设和旅游综合服务滞后。在实地调研中发现,318国道旅游环线建设难以适应旅游发展要求,地质灾害影响旅游可进入性,主要旅游景区配套设施处于初级阶段,医疗卫生、通讯等方面难以支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三是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程度低,广东和福建省对口援藏重点是对318国道沿线高等级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其他区县大部分旅游资源基本处于原始状态,旅游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
4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研究结论
主要是:①西藏中南地区是西藏自治区旅游资源开发最具潜力和最具成长性的核心地区,旅游业已发展成为支柱型产业,在国民经济社会的重要性日益突出。②对口援藏省市资金投入对西藏中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比对国内旅游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强。对口援藏省市资金投入每增加1亿元,西藏中南地区旅游总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平均分别增加7.58亿元和7.33亿元。③2002—2013年11个对口援藏省市资金投入对其旅游经济发展产生的效果差异明显。在旅游经济总收入效应方面,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四市平均分别增加了11.79亿元、3.84亿元、5.67亿元和5.13亿元;在国内旅游收入效应方面,西藏四个地区平均分别增加了11.24亿元、3.75亿元、5.56亿元和5.12亿元。④对口援藏省市资金投入产生的旅游发展效果差异影响因素涉及国家援藏政策调整、支援省市援藏资金投入增速与分配和受援地区自身旅游经济发展水平。
4.2 政策建议
西藏中南地区的对口援藏省市资金投入对该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①合理要求对口援藏省市的实物工作量投入增长幅度,明确受援地区旅游经济发展速度。面对旅游业在西藏中南地区经济社会中日益重要的作用和对援藏资金投入需求强烈的现实,兼顾新常态下对口援藏省市经济发展的压力,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速度放缓,因此合理确定对口援藏省市实物工作量投入增长幅度迫在眉睫。在援藏资金投入增长幅度上,需要设置资金投入量增长率阈值。如对口援藏省市上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率高于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当年对口支援资金量按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率递增;低于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按实际增长率递增;增长率出现负增长的,按上年对口支援资金量安排。同时对受援地区旅游经济增长速度提出要求,形成资金投入—产出双向激励与约束机制。②拓宽援藏资金投融资渠道,创新市场化运作机制。旅游产业的根本性质是一项经济性产业,对口援藏省市应积极鼓励和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受援地区旅游业发展,重点在旅游景区项目建设、旅游市场营销和旅游节事策划运营等方面投资兴业。积极探索对口援藏的旅游产业发展市场化运作机制,采取旅游开发“责任共负、联合经营”模式,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市场开拓战略,加强对国内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地区对口援藏省市的客源营销力度,通过开源方式积累地区旅游经济收入总量。③建立健全中央、对口援藏省市与受援地区三方政府资金投入协调工作机制,中央给予该区域旅游发展特殊政策和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注重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口援藏省市在客源输送、市场推广和产品营销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西藏受援地区注重旅游资源普查、精品线路设计和旅游产品规划等基础工作。④积极响应中央“两个倾斜”政策要求,大力发展农牧区旅游产业。充分利用对口援藏省市前期基础设施物质积累条件,深度挖掘开发农牧区特色旅游吸引物,加大对农牧区旅游投融资力度,增加农牧区旅游供给量,加快推进农牧区特色旅游发展。
[1]Steck B W Strasdas.Tourism in Technical Co-operation:A Guide to the Conception,Planning,and Implementation of Project-Accompanying Measures in Rural Development and Nature Conservation[Z].Eschborn, Germany:GTZ and BMZ.
[2]Deloitte T IIED,ODI:Sustainable Tourism and Poverty Elimination Study:A Report for the Deportment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R].1999.
[3]Goodwin H I.Tourism,Conservation,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Z].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4]Hope C A.Tourism in dicult Areas Revisited:The Case of Bradford[J].Tourism Management,2001,(22)∶629-635.
[5]Lindberg,K.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 in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01,28(2)∶508-511.
[6]Caroline,A. Pro-poor Tourism Strategies:Marking Tourism Work for the Poor[R].ODI,ILED,And CRT.2001.
[7]Yuksel,A.Managing Relations in a Learning Model for Bringing Destinations in Need of Assistance into Contact with Good Practice[J].Tourism Management,2005,(26)∶667-679.
[8]Clark C.The Samaritan′s Dilemm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velopment Aid[M].London:Oxford University,2005.
[9]Benxiang Zeng.Assisting the Poor in China Through Tourism Development:A Review of Research[J].Tourism Management,2014,(33)∶239-248.
[10]徐嵩龄.西藏旅游业建设面临的14个问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1)∶87-91.
[11]温军.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稳定性评估(1994—2002年,下)[J].开发研究,2004,(3)∶19-21.
[12]李中锋,杨明洪.共享型经济发展方式研究----以西藏为例[J].中国藏学,2009,(2)∶91-96.
[13]陈娅玲,杨新军.西藏旅游研究三十年回顾及展望----基于CNKI相关论文统计分析[J].西藏研究,2010,124(6)∶27-36.
[14]靳薇.西藏:援助与发展[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
[15]徐阳光.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立法与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构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84-91.
[16]周猛.经济发展理论演变及其对援藏工作的启示[J].西藏研究,2012,(2)∶72-74.
[17]杨明洪.对口援藏有效性的理论认识与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藏学,2014,(4)∶126-132.
[18]谢伟民.援藏制度:起源、演进和体系研究[J].民族研究,2014,(2)∶14-25.
[19]张营为.西藏农牧民看对口援藏——基于西藏两个村的问卷调查[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183)∶14-25.
[20]杨明洪.对口支援中不同利益主体的博弈行为----以对口援藏为例[J].财经科学,2016,(5)∶83-91.
[21]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wgk/2011-06/08/content-1879180.htm.
[22]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197.
[23]李娟,褚玉杰,赵振斌.基于共现聚类分析的西藏入境旅游热点研究[J].旅游学刊,2015∶30(3),35-41.
[24]田祥利,余正军.旅游援藏与西藏旅游目的地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31(2)∶250-251.
[25]田祥利,白凯.旅游目的地突发事件对西藏入境旅游市场规模影响与政策响应[J].旅游学刊,2013∶28(3)∶38-46.
[26]2016年拉萨计划落实89个援藏项目[EB/OL].http://www.xizang.gov.cn/yzxm/97657.jhtml.
[27]日喀则旅游逐渐复苏,上半年因尼泊尔地震游客数量下降三成[EB/OL].http://www.hanqou.com/baby/44128.html.
[28]打造全国旅游目的地,建设生态旅游中心[EB/OL].http://epaper.chinatibetnews.com/xzrb/html/2012-02/13/content_329903.htm.
EffectEvaluationandPolicyRecommendationsofCounterpartAssistanceCapitalInputforSouth-centralAreainXizangTourismEconomyDevelopment
TIAN Xiang-li
(Management College,Xizang Minzu University,Xianyang 712082,China)
South-central area in Xizang became a national key development region,tourism became the key development industry.Since the fourth central Xizang work forum,counterpart assistance provinces in Xizang increased the intensity capital input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Selecting the 11 counterpart assistance provinces four periods of south-central area in Xizang as the research sample from 2002 to 2013,this paper calculated counterpart assistance provinces in Xizang capital input increases 100 million yuan, total tourism revenue and domestic tourism revenue of south-central area in Xizang increased by 758 million yuan and 733 million yuan respectively.This study showed that counterpart assistance provinces in Xizang capital input had a significant promoting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conomy in Xizang,especially for the promotion of domestic tourism development.Calculated the tourism effect,regional difference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11 counterpart assistance provinces in Xizang capital input respectively and put forwar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their counterpart assistance in Xizang.
counterpart assistance provinces in Xizang;capital input;effect evaluation;policy recommendations
2016-11-14;
2016-12-20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对口援藏省市差别化旅游援藏政策效率测度与提升路径研究”(编号:15CMZ026);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项目“旅游援藏对西藏旅游目的地建设影响评估与调适机制研究”(编号:12BGL001)
及通讯作者简介:田祥利(1983-),男,湖北省黄冈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旅游经济。
F592.3
A
1005-8141(2017)01-01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