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祁太秧歌的艺术魅力
2017-12-01于璐嘉
于璐嘉
山西祁太秧歌的艺术魅力
于璐嘉
祁太秧歌因形成于山西的祁县、太谷而得名,逐渐辐射到平遥、介休、汾阳、孝义、交城、文水等地,故也称为“晋中秧歌”。它是集音乐、舞蹈、唱、念(道白)、做(表演)、打(武秧歌)于一体,并以唱为主的综合艺术,或一剧一曲,或一剧多曲,曲调优美动听,语言生动活泼,其内容主要反映祁县、太谷县及晋中农民的劳动、爱情等农村生活,情节简单,唱词多为排比句式,舞蹈动作活泼多样。表演质朴、简约、粗犷,很有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祁太秧歌作为一种地方民间文化,数百年来在民间久唱不衰,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历史记载,明代正统到崇祯年间,在晋中一带已传唱小曲,如《娘问女》《哭五更》等曲调。每逢民事、民俗佳节大闹红火时,演唱小曲、载歌载舞,这种形式就是祁太秧歌的起源。
清康熙年间,逐渐发展成为有两三个演员出场、走村串巷、伴随舞蹈及简单情节的剧目,如《写十字》《四保儿上工》等,轻击鼓钗,亦歌亦舞,“踏歌”表演发展成为踩街秧歌队。
清嘉庆道光年间,晋商文化的蓬勃发展,对秧歌的形成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艺人们大胆突破编创了许多反映当地农民小商的民情小戏,如《张公赶子》《下山》等,剧中出现故事情节与人物,随之半职业与职业班社遍布各县,标志着小曲歌舞已发展成戏曲。
民国时期,祁太秧歌的新创剧目不断增多,很多剧目和曲调流传至今,如《劝戒烟》《送樱桃》等,“风搅雪”班社的出现,使晋剧与秧歌相互影响,共同创作。晋剧在表演、化妆、服装方面给予秧歌以很大影响,丰富了秧歌艺术。
抗战时期,祁太秧歌演出了《刘巧儿》《闹对了》等剧目,极大地鼓舞了革命根据地军民的革命斗志和生产积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党的关怀下,晋中各县成立了秧歌剧团并做了大量推陈出新的工作,在剧目创作及演唱艺术上大大提高,走上了一条完善而不失泥土气息、改革而又不变特色的新型戏曲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祁太秧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以一出出优秀的剧目,走出山西走向世界,受到国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一、祁太秧歌的语言魅力
从历史上看山西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因此至今这块黄土地上还保留着繁多各异的地方语言。祁太秧歌的语言朴实无华,没有一点经文人雕琢的痕迹。因十分贴近当地百姓的生活,道白与唱腔至今都保留着独特的方言土语,如《游神头》中“大婶婶游神头受了‘疙梁’(劳累)”,“戳拐”(闯祸)、“夜来”(昨天)、湿拍(p iē)足(j u ē)(光脚)等浓厚的地方性语言、语调,为祁太秧歌增加了光彩与魅力。
(一)形象生动,夸张有趣
祁太秧歌是以浅显易懂的形象化语言抒发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表达其美好愿望的,但在秧歌中语言表达的方式却是丰富多彩的。
(二)唱词活泼,语言入韵
祁太秧歌为了便于表达演唱中的感情,在唱词中加入了极具艺术特色的虚字、虚词、垫字、垫词。如“得儿丢,一大丢”;“得儿哟依儿哟”;“呀得哟圪丢丢”;“哼嗨哟嗨”等等。秧歌在唱句的主词之间大都加有垫词,如《送樱桃》中,“家住(儿)太(又)谷(在)住城(儿就z òu)西,离城儿三(又)里地第四区。”《看秧歌》中“耳听得南山黑里响了一声呼儿(儿)地雷”,诸多活泼有趣的衬词、垫字,给秧歌增加了十足的彩气,当地人听到倍感亲切。这一带的农民劳作之后只要听到这悦耳的乡音,即会解除疲劳,无比开心。老百姓在田间地头,牵着羊群驾着马车,不管男女老少都会哼唱几句秧歌小调来调节情绪,启人神采,这已成为当地的一种自然风情。
祁太秧歌语言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因此它在唱句中的押韵也得与其统一。演唱时的读音应区别其他语言,如《打冻漓》中“叫一声哥哥不要生气,外怨他卖冻漓的不大鸡米(精明)”;一坏(h u ài)(块)钱给奴打了一碗圪居(满)”,“气”“迷”“居”押的是“一七辙”。又如《卖绒花》中,一瞒哄爹,二瞒哄娘,瞒哄住爹娘,买枝花(h u ān g)”“娘”“花”押的是“江阳辙”,如将方言的“鸡米”改为“精明”,将“花”由h u ān g的读音改为h u ā的读音就都不入韵了,所以演唱秧歌时必须用方言读音才能唱出别具地方特色的韵味来,彰显祁太秧歌的个性魅力是离不开地方语言支撑的。
二、祁太秧歌的音乐魅力
祁太秧歌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艺术,它以丰富优美的音乐旋律、浓烈的韵味,展现了其特殊的音乐魅力,为民族音乐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如,北京军区文工团唐诃以秧歌《洗衣计》曲调为主题编写了女生小合唱《在村外小河旁》,此歌在抗美援朝时在朝鲜极为流行,并流传到世界很多国家。一些中国歌剧也在祁太秧歌的音乐中吸取了很大的营养,如《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等。
综上所述,祁太秧歌在山西戏曲的百花苑中是一朵灿烂夺目的奇葩。它通俗易懂,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也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厚重的群众基础,它的可贵在于是由基层的百姓自己创造的一种大众文化艺术,剧目具有人民性,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祁太秧歌古老、淳朴的艺术风格及精悍神奇的艺术魅力不容小看,极具有研究价值。因为200 6年祁太秧歌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剧种。我们一定要在此基础上很好地保护和传承下去,努力地做好探索与研究、继承与创新工作,使这块民族文化的绚丽瑰宝——祁太秧歌光彩永恒!
于璐嘉,女,山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声乐考级评委,九三学社会员,工作于山西省群众艺术馆;200 5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本科),2012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硕士)。2012年在北京成功举办两场音乐会,得到专家一致好评;200 1年获山西省音乐舞蹈比赛一等奖;200 8年在山西电视台举办的“我参与、我歌唱”声乐比赛中获一等奖;2015年在年山西省音乐家协会举办的影视歌曲比赛中获声乐二等奖。
山西省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