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耳他之鹰》中的铅隐喻
2017-11-30刘华艺
刘华艺
摘要:在黑色电影《马耳他之鹰》中,黑鸟雕像的材质——铅有双重隐喻。一方面,铅的物理特性如强延展性、毒性与黑色电影的特质相吻合,另一方面,铅亦象征了美国梦的破碎,即对人类的“虚假引领”(fake lead)。这种幻灭般的引领在《日落大道》、《红圈》等黑色电影中也有所表现。
关键词:马耳他之鹰;铅;美国梦
在电影《马耳他之鹰》中,黑鸟雕像为各角色所趋之若鹜,可谓是全片之关键。因此,围绕这个物件展开的问题就格外值得我们予以关注。然而,作为“人类梦想的原料”,这个通体漆黑的赝品却由铅制成,这就构成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能够铸成黑色雕像的金属众多,为什么影片却独独选择了铅?
一、铅的特性及寓意
从物理特性上来看,金属铅具有极强的延展性,即柔软易变形;一是便于塑成雕像,二是具有较大延伸性,打破界限,具有模糊性,与黑色电影题材广泛、表现边缘化、道德模糊等特点相似。在《马耳他之鹰》中,铅制雕像的毒性恰恰揭示了主角们在追逐财富过程中不惜下毒手的尔虞我诈,财富无毒,有毒的其实是人性。
另外,“铅+鸟”这一模式不仅在电影中出现,甚至可在童话中溯源,在王尔德《快乐王子及其他故事》一书中就曾出现,在一座城市,快乐王子的雕像矗立在上面,一只小燕子因掉队而不得不在这个城市留宿,被王子的善良和眼泪感动了而选择了留下,并和王子一起帮助很多人,但最终却不幸死去,失去装饰的王子雕像也被人们推倒了。只是在这个故事中,王子拥有一颗铅心,且不可融化,这与铅熔点低的事实是相矛盾的,因此其实是作者赋予了铅心一种信念上的坚固性,进而强化牺牲的奉献感。反观《马耳他之鹰》中的黑鸟雕像,这里的铅用刮刀轻轻松松就能刮掉,更多的是强调其柔软、易变形与变幻之感,旨在营造出虚无荒诞的意境。不仅如此,《马耳他之鹰》冰冷的鹰雕形象和《快乐王子》中的善良而柔弱的小鸟形象亦大相径庭,一个凝结了人类物欲的追求,透过它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人对财富的贪婪欲望;另一个则是真善美的化身,借助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人们。但饶有趣味的是,二者在故事中皆为珍宝的代名词,都体现了作者对道德的批判。
二、“虚假引领”与美国梦的破灭
电影接近尾声时,雕像的外层黑色氧化物才被刮掉,露出银白色的铅制内里,Gutman惊呼连连:”Its lead!”、”Its a fake!”将这一行人的尔虞我诈统统判定成了一场闹剧。
Lead,一个具有崇高意义的词,在电影中,被给予了强烈的嘲讽与质疑,那些过去的、现在的、甚至将来的引领人类追逐的所谓“梦想”真的存在么?真的有意义么?影片开头即交待了这尊黑色雕像的来历——“1539年马耳他圣殿骑士向西班牙查理五世朝贡,送给他一只浑身上下包裹着稀世珍宝的金鹰,但海盗拦截了这艘载有无价之宝的船只,马耳他之鹰的下落至今仍是谜。” 这来自传说的召唤形成了一种不确定性与赌注性,进而构成了各个角色为其奔波追逐的动机与动力。但另一方面,雕像的传说来源也为全片增添了强烈的荒诞色彩。全片角色都被低级欲望所驱动,那句经典的“The stuff that dreams are made of”正是一语道破所有人都被自己欲望驱使的状态:每个人都错把物欲当梦想,最终却没有人成为它的主人,反而成为它的囚徒。最终得到的也不过是一件铅制赝品——“虚假引领”(fake lead),一切终归虚无和幻灭。
如果说fake lead隐喻着人类梦想的破灭,鹰的形象进一步具象了人类梦想,即将视线拉回至美国梦的破灭。鹰,作为美国国鸟,代表了勇猛、力量、胜利、自由等,也灌输了这样一个思想——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这的确激励了大批美国人。但《马耳他之鹰》的诞生恰逢美国社会文化思潮:在大萧条阴影持续笼罩近十年(1929-1939年)之后,美国刚迎来一阵喘息之机,却又迅速卷入二战。战争阴云让人们悲伤、绝望的情绪严重。社会秩序紊乱、金钱对人的吞噬、越来越迷茫无望的人,成为“黑色电影”的真实写照。好莱坞过去那种繁荣优雅的幻梦多少显得不切实际,而将镜头对准阴暗与污秽的城市街道的“黑色电影”正当其时。因此,像Sam Spade这样心底仍怀有理想和正义的人,却会为按小时计费的不菲报酬,去干他那些肮脏的事,他用他的强硬和冷酷,掩盖心底破灭的美国梦。他永远置身事外,只对自己一个人负责。
三、黑色电影中的“虚无”追逐
《马耳他之鹰》中的一场空结局,在黑色电影中是出现频次极高,在类似的电影中基本都会出现一个引领影片人物绞尽脑汁苦苦追寻的意象。
《日落大道》中的Norma作为默片时代的超级巨星,在有声片时代来临后遭遇了事业的滑铁卢,可她还沉浸在自我迷醉的虚荣感中,误以为观众还期待她的出现,而这些假象都是她的管家兼前任丈夫Max一手炮制的。当无所事事的诺玛遇到剧作家Joe,便把他当做摆脱空虚寂寞的靠山,然而最终这只是扑了个空,反倒让自己走火入魔。
Norma极乖张傲慢:“I am still big.It's the picture that gets small.”“who needs words?we've got faces.faces.”“I don't sell the script.i am selling me.”“Big star has big pride.”每一句都承载了曾经满溢的风华绝代和备受追捧。然而时代不同了,但Norma对摄像机的渴望依旧热烈。那片场打在她脸上的灯光,既是给予亦是剥夺。Joe很快就体会到,“你不能够对梦游着的人大喊大叫,会吓得他们跌倒把脖子摔断”,“五十岁的女人并没有任何可悲。除非你总是装作只有25岁!”
Norma早已无法回头,最终开枪打死了离开她的joe,在警察、记者、看客包围下依然幻想着自己是被迎接的公主一样走下楼梯。她的最后一段独白向注射器一样插入屏幕外的观众的肌肤,就是你,就是我,那些“wonderful people out there in the dark”。最后是她进入了美国影史十大经典台词的“Demile先生,我已经为特写镜头准备好了”,特写然后淡出。对摄像机、灯光的追逐,到头来也不过是一场悲剧。
同样地,在电影《红圈》中,三个落魄但身怀绝技的劫匪费尽心机偷来珠宝,但想不到在销赃时被警方一举歼灭。笔者认为,影片中指引主角们一路前行的,并非表面意义上的珠宝,而是自由。就如我们倾注了情感的人物——社会的边缘人——终究没能逃出体制的牢笼,梅尔维尔可怕的暗示了一个真理:不仅仅是边缘人,所有人都不能逃出这一牢笼。结尾处监察部长意味深长地问道:“所有人?”珠宝不能带来拯救,自由才能带来救赎。影片中的欲望可以是任何事物,毕竟,终归虚无。
参考文献:
[1]重丞.美国类型影片选侦探片《马耳他之鹰》(1941)[J].世界电影,1984,04:230-237.
[2]袁朝旭.黑色电影的审美[J].电影文学,2005,11:16-17.
[3]贠翁翁.黑色电影《日落大道》中的视觉元素解讀[J].电影评介,2016,12:65-67.
[4]蒋星垚.浅析后期黑色电影的声效与配乐——以影片《日落大道》为例[J].民族音乐,2013,01:10-12.
[5]王海音.浅谈黑色电影的内在社会进步性——以电影作品《日落大道》为例[J].视听,2016,12:53.
[6]甄晓倩.“美国梦”的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评析[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8,01:146-149.
[7]李幸.“迷惘的一代”的产生及其小说[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3,06:65-67.
[8]红圈[J].电影评介,2004,10:28-31.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