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记》看秦始皇的“暴君”和“暴政”
2017-11-30曹依然
曹依然
摘要:秦始皇一直以“暴君”和“暴政”形象闻名于历史和后人,之所以称他为“暴君”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实行了一系列非常严苛的法律。但是如果仔细研读《史记》就会发现秦始皇的所谓“暴政”是由于特定背景和特定环境形成的“暴”而并非是他自身性格的“暴”。甚至可以说只是借助“暴”的手段进行社会变革,因此,秦始皇并非是我们印象中的“暴君”。
关键词:《史记》;秦始皇;暴君;暴政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长河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皇帝。很多研究学者对他提出了不同的评价,部分认为他是一个英雄对历史起到了开天辟地的作用,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他是一个暴君。本文从《史记》出发对秦始皇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
一、秦始皇的“暴政”
(一)“废先王之道和五等之制”的政治制度
后人对秦始皇的批判最根本源头就是来自于“废先王之道”,“废先王之道”主要包括改变先王的政治制度和理念等行為。汉代的许多政论家如贾谊、晁错和董仲舒等人都曾提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遵从先王的礼仪制度,一意孤行,废除《诗》、《乐》,不行仁政十分暴虐”的看法。通过他们的观点就可以看出他们认为“暴政”是“废先王之道”的表现,而“废先王之道”是实行“暴政”的开始。
“废五等之制”是“暴政”的又一重要表现,在传统儒学家的观点中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是有违先王政治制度的,同时,这也是致使秦朝迅速灭亡的最根本原因。秦始皇废除分封制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他认为周朝之所以灭亡是由于周朝的权力过大,土地分封导致的,拒绝分封诸侯将所有的兵力聚集于自己的手中,如果有违逆他心意的人就通过武力手段解决,到了秦二世天下的人都不能忍受他的这种做法了从而导致秦朝迅速灭亡。
(二)“废除井田制”、“增加赋税”、“奢靡无度”的经济制度
在政论家看来,“废井田”是秦始皇“废先王之道”的又一个重要的表现,秦朝虽因为实行商鞅之法“废井田、开阡陌”而富国强兵,但是却导致了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以及赋税严重和民风奢靡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过度的增加赋税”在政论家看来是秦始皇的又一“暴政”行为,导致这一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不遵从先王的赋税制度。董仲舒说:“秦始皇不光废除了什一税和三日税等赋税制度,同时又增加了很多的税收导致了佃租、人口赋税以及盐铁税等的增加,赋税超出先王的20倍之多从而出现了贫民暴增的社会现象。”
“奢靡无度”,汉代政论家普遍认为秦始皇过多的工程建筑,致使过多的人、财、物力的浪费,导致百姓苦不堪言,从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三)“严酷刑法”、“吏治苛刻”的司法制度
“严酷刑法”是政论家抨击秦始皇的重要依据,贾谊说:“秦始皇通过严苛的刑罚手段得到了天下,增加了人民对他的愤恨所以导致自己的子孙无法长久的拥有天下”。而路温叔说:“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不重视文学,只靠武力解决问题,轻贱有仁义的人只懂得实行暴虐的刑法制度,这些行为导致社会民风以奸佞为主基调”。
“吏治苛刻”涉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就像贾谊所说:“秦朝吏治严苛,没有恰当的赏罚”;其次,秦始皇十分的重用法吏致使法吏之争严重,导致事实被隐藏,社会世风日下;最后,秦朝的法吏十分的残忍,秦朝重用酷吏、肆意生杀导致人心惶惶。
(四)“暴兵露师”的军事制度
秦始皇的又一大罪状即“暴兵露师”,许多的政论家认为秦始皇北伐匈奴和南征都导致生灵涂炭。伍被就曾提及“秦始皇命令蒙恬修筑万里长城,使十万军民处于困苦生活之中,死伤无数,血流成河,致使人民只能揭杆起义”。
(五)“焚百家言”的愚民思想文化制度
“焚书坑儒”是历史对秦始皇最大的控诉,许多的政论家认为秦始皇的这一行为是废除先王仁义政治的重要表现,同时,焚书坑儒更是导致井田制和礼乐制度废弛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秦始皇不注重伦理道德的教化就导致了礼义廉耻的丧失,从而致使朝纲风纪不振,民风奢靡,这也是秦朝短命的原因。
二、秦始皇的事迹和相关评价
(一)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使大一统的思想变为政治现实
秦始皇的这一行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国家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对于这一点无论是哪个朝代的史学家都无法抹平其功绩。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首先,在管理机构上实行了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他们分别掌管了行政,军事和监察的权力。这种制度使文武和权力进行了划分以及平衡,通过重视法制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效率,使权力结构能够运行的更加顺畅。
其次,地方上大力地推行郡县制。国家分为十郡下设县,郡县直属于中央由皇帝进行官员的派遣。与分封制相比郡县制能够杜绝分封诸侯导致的权力过大与中央进行抗衡的问题,更有利于中央的集权。
参考文献:
[1]樊婧.《史记》在元代的传播接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2]楚克侠.论《史记》的想象与虚构[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12(11):40-43.
(作者单位:莱芜市莱城区凤城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