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研究
2017-11-30严敏
严敏
摘要:提起狐,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它美丽动人的姿态、敏感多疑的性格和聪明狡黠的特点。在世界各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和一些民间传说当中,狐本身就是诡计多端、变幻莫测及性感妖媚的典型代表。本文主要对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狐的意象进行了研究和对比分析。
关键词:中日古典文学作品;狐;意象
一、狐文化
在原始社会当中狐也是有生命意识的,在上古时代的图腾崇拜当中,狐是那个时代的重要产物。在原始时代,人们由于对图腾的崇拜,会把狐狸的牙齿加工成一些美观的装饰物佩戴在身上。在美洲的印第安部落当中会以狐狸作为最主要的图腾,人们在出去打猎的时候会模仿狐狸的动作,同时也会模仿狐狸的姿势和噪声等,获得来自图腾所带来的一些“力量”。总的来说,狐狸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的具体现象,在世界各个国家的原始部落当中存在,同时也在人们古老的信仰和精神当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狐
在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品当中,最早对狐这种普通崇拜进行体现的作品是《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搜神记》开始介绍了很多关于狐狸变妖怪的故事,而胡博士的原型也是从这里开始诞生的。到了我国的唐宋时期,关于狐神和狐妖的传说越来越盛行,因此在这两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当中,狐狸皮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地位。不仅在文学作品当中,在一些民间故事当中也有很多关于狐精作怪故事的流传,当时的人们对于狐狸有着一种崇拜的情感,同时也对它们的通神特点有着敬畏之情。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可以发现,在唐宋时期的一些传说当中也狐精作为主体的作品非常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沈既济的《任氏传》。在这部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狐的印象塑造特征当中可以发现,这里对于狐狸的描写会从从前单纯的精怪描写当中进行突破,通过狐狸精来进行人的描写,从而对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生活进行侧面的反映[1]。总的来说,在唐宋时期,爱情故事都是以狐印象作为中心的,并且向着人性的角度进行发展,最终走到一个成熟的状态当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的明清时期,关于狐的意向开始对以往各朝代的题材进行继承,并且在艺术家们的不断加工下,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特点。在另外一个方面,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在流传和发展方面也使得狐的信仰开始达到了一个兴盛的时期,比较典型的代表作品有冯梦龙的《醒世恒言》、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沈凌的《二刻拍案惊奇》等。在这些作品当中关于狐狸的故事非常丰富,最突出的当然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这一部文学作品当中,一共有445篇故事,其中有半数以上的故事都和狐狸有着一定的关联。蒲松龄所创造的狐狸故事会对往日的恶狐和淫狐的一些反派形象进行更改,会更多地从真善美和重情重义的角度对狐狸的形象进行呈现。蒲松龄在这方面所创造的文学价值,不仅在于它对传统无狐妖邪恶之性进行了改变,同时也能够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标准,并且这种新的形象会对人情美和伦理美进行凝聚,更好地唤起人们的美好情感。总的来说,在蒲松龄的文学作品当中狐狸的形象是一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有效结合体,有着非常深刻的社会意義。
三、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狐
在日本的文学作品当中,对于狐狸形象的记载,最早是在上代文学作品当中所出现的,较为典型的是《日本灵异记·上卷》。在这部文学作品当中,描述了一个男子在路上偶遇美貌的女子,两人在情投意合之后,喜结连理,并且生了一个孩子。然后这个男子家里养着的狗总是会对这位女主人怀有敌意,因此女主人会挑唆她的丈夫把狗打死。一天女子进入磨坊之后,狗也进去了并且把女子吓出了原型,这时男子非常惊讶但是无法忘记女子,同意女子每天晚上回来睡觉,并且把孩子的名字改成了狐直[2]。除此之外,在日本的一些其它文学作品当中也会存在着类似的故事。总的来说,这些文学作品中这类型的故事都呈现出三个主要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狐狸被男子所救之后都会上门报恩,虽然这是一种夸张化的拟人手法,但是却体现出了狐狸本性善良的特点。第二个特点是狐狸幻化成人形之后,都会和男子结为夫妇。第三个特点是狐狸的身份暴露之后都会被迫和男子分别。这类型的故事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在日本的文学作品当中对于狐还体现出一定的崇拜特点,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崇拜的特点所体现出来的是日本人内心当中所缺少的一种安宁和安全的成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日两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关于狐的意象主要集中在仙和妖这两种类型,而人们对他的情感也会有崇拜和畏惧这两种情感。在狐仙的信仰方面,中日两国的文学作品是有着非常大的相似之处的,但是中国的地域性会更强,一般会集中在北方,而日本则遍布在全国各地。总的来说,在这两个国家的古典文学作品中,狐意象的出现丰富了文学的发展也成了人们精神的一种具体象征。
参考文献:
[1]韩亚楠.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研究[J].文学教育:下,2016(11):44-44.
[2]徐丽丽.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研究[D].吉林大学,2015.
(作者单位: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