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2017-11-30肖晓
肖晓
摘要:张爱玲是二十世纪最具创造力的女性作家之一,她成熟的女性意识是她作品中最大的闪光点。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代表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重点论述张爱玲小说中女性意识的独特展现。
关键词:张爱玲;创作特色;女性意识
一、女性意识及张爱玲女性意识产生的原由
(一)女性意识的内涵
女性意识在女性文学批评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女性意识的基本内涵,是以性别为基础包含生命、自我、哲学、自审等多种内涵的意识觉醒。
(二)张爱玲女性意识产生的原由
作品创作与作家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张爱玲小说中关于女性爱情、人生、命运的种种描述与她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息息相关。
张爱玲出生地上海是当时世人眼中小资、海派的聚集地,也是她作品的根源地。张爱玲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描写了大都市背景下的百态人生。站在女性的立场认清了女性生存的空间,倾述着女性的需要,争取给女性自由恋爱、经济独立和自我救赎的能力。
二、张爱玲小说中女性意识的独特展现
(一)对女性命运和婚姻的关怀
纵观张爱玲小说,张爱玲始终关注女性这一群体。通过对自己笔下女性人物的命运和婚姻的关注,表达强烈的女性意识。张爱玲所处的社会背景纷繁复杂,但她只把关注点放在女性身上,关注在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女性的命运和婚姻。张爱玲曾说过:“像恋爱结婚,生老病死,这一类颇为普遍的现象,都可从无数各个不同观点来写,一辈子也写不完……”正如张爱玲所言,她的小说中选取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女性典型,她的女性意识也表现在她对女性生存和婚姻的关注上。
1.极度物欲、极度缺失——葛薇龙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对物欲的极端迷失体现了张爱玲对女性命运的深深担忧。葛薇龙是一名接受新思想、新教育的女性,她来上海的初衷是完成学业,却在姑母的圈套中一步步走向堕落,甘愿充当她姑母猎取情人的工具。她意识到堕落也想过反抗,但她自身的极度物欲迫使她向金钱世界妥协,有意地挤向上流世界。
当她从姑母那里得知乔琪乔有能力娶她,但不甘心娶她这样没钱的人做妻子,葛薇龙不假思索地对姑母说表示没钱但可以赚钱。从此,她便意识清醒地走向深渊,她要用色相挣得生存空间,作婚姻的筹码。这种极度物欲、自甘堕落、自我放逐使得她逐步的陷入深渊,也是她悲剧婚姻的根源。葛薇龙寄托了张爱玲对女性命运的深深担忧,她清醒的意识到没有真正的独立,婚姻终究只是一场色相与金钱的交易,寄托了张爱玲对女性群体、对女性婚姻的关怀。
2.自救与沦陷中抗争——白流苏
如果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张爱玲重点关注的是葛薇龙一步步走向深渊的命运,那么《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则是张爱玲对女性婚姻的重新解读。白流苏本是一个聪明的女性,她费尽心机却得不到范柳原的真心,在辗转流离的爱情中自救又沦陷。
对白流苏来说“婚姻是一种比其他许多职业都更有利的职业”。白流苏被无情的家庭抛弃丧失生存的避风港,对她而言,现实的生存比浪漫的爱情更为重要。她想通过婚姻把范柳原捆绑住,并从他身上获得这种经济上的安全感。而范柳原看中只是白流苏的姿色,对她也是召之即来挥之则去,甚至玩弄手段享受白流苏对自己的爱慕带来的虚荣,毫无真心可言。若不是香港沦陷战火硝烟无情,白流苏和范柳原的婚姻也幾乎不会成功。婚后的范柳原依然不是真心爱白流苏一人,婚姻并没有使他变成绅士、君子,他不再和白流苏打情骂俏,而把温柔的情话说给别的女人听。通过白流苏的境遇,张爱玲深刻揭露了维系于男人的婚姻观的荒谬,这种靠战乱和算计得来的婚姻,女人在其中永远得不到公平和自由。婚姻变成一场色相与金钱的交易,其中的男女各取所需。张爱玲塑造这样的人物,正是出于对婚姻的关怀,出于对女性的鞭策与警醒,呼唤女性独立自强,勇敢的站出来正视婚姻,敢于对不平等的婚姻做出抗争和挑战。
(二)歌颂独立女性,呼唤新女性
顾曼桢是张爱玲小说《半身缘》中的女主人公,温柔、善良、独立而又执着。家境贫寒让顾曼桢自小便养成的独立自主、自尊自强的性格。顾曼桢完成学业后有了自己的工作,跟姐姐顾曼璐一起分担着家庭经济负担,养活一家人。本着用劳动和双手改变现状的顾曼桢是自由独立的,并以此规划好自己的人生,而一切都在与命中注定的世家子弟沈世钧的相遇改变。相遇是注定,与沈世钧相爱更是命中注定。沈世钧深深爱上了单纯善良、积极向上的曼桢,两人冲破世俗观念相爱了,沈世钧家中突生变故回到南京,顾曼桢姐姐顾曼露生病发现不能生育,却因急切想要步入婚姻、笼络祝鸿才的心,与祝鸿才一起谋划借腹生子计陷顾曼桢。而后,顾曼桢怀了祝鸿才的孩子并被囚禁直至生子,在这期间,沈世钧因误会已为人夫。顾曼桢在被囚禁期间,一直把与沈世钧的重逢作为精神支柱,在得知他已结婚后,最后的精神支柱也完全垮掉,美丽的新女性就这样被摧毁。
顾曼桢作为新时代的新女性,代表了张爱玲对女性独立的呼唤与追求。顾曼桢是真正的新女性代表,自尊、自立、自强、聪明、理性、执着。因而,顾曼桢是张爱玲小说中对女性意识表达最全面、最根本的人物形象,在她身上,深刻表现出张爱玲对独立知识女性的歌颂和对新女性的呼唤。
三、别具一格的写作方式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别具一格的女作家,无论是性格、处事作风还是文学创作,在当时都是一面旗帜。张爱玲的小说题材多是以青年男女情爱为主题,涉及婚姻、家庭等多个方面,借生活中的小事展现当时社会背景下人性的丑恶和社会背景下男性对女性的迫害。她从女性的视觉发出对女性意识的呼喊,歌颂独立、自信、自尊的新女性。
在小说创作方面用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对生活小事和通俗创作题材的特殊处理形成了特有的苍凉、读之令人悲悯的文风,也因此形成自身特立独行的女性文本。
张爱玲小说写作中有着自己的写作特色,张爱玲以女性形象为创作出发点表达对女性意识觉醒的呼唤和追求,但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神化的女性,而是普普通通的、生活中的小人物。这些女性或拜金丑陋或真诚善良或自私软弱或独立执着,但都是真真切切的、可感可触的人。读她的小说,仿佛我们就是其中一员,更能深切体会她笔下的人物心理。
张爱玲小说中的平凡小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构成了她的通俗化写作方式,用平凡的笔调写出真实的百态人生。尽管人物形象千姿百态,我们却能真实触碰到感受到,甚至是觉察体验到每个人物的悲剧命运。独特的叙述方式,多角度视角描写形成的张爱玲的行文风格,批判现实的直接露骨,使其小说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抹上厚重一笔。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写什么[A].张爱玲文集[M].合肥:合肥文艺出版社,1996.
[2]张爱玲.第一炉香[A].张爱玲作品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
[3]张爱玲.半身缘[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4]刘锋杰.“故事下的故事”——张爱玲作品的叙事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2011.
[5]邓丽娟.张爱玲译作中的女性主义干涉策略研究[D].贵州大学,2007.
[6]陈理慧.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D].西北大学,2002.
[7]苏丽.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识在电影改编中的流变[D].苏州大学,2009.
[8]张瑶.伊迪丝·华顿与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比较[D].辽宁大学,2014.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