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7-11-30李庆

读天下 2017年10期
关键词:课改发展策略思想品德

摘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我国在2003年9月就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思想品德课于2004年9月正式实行新课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全人教育。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行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正确处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倾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教学,是摆在每个思想品德课教师的面前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改;现状;发展策略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具体目标。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学习并借鉴实验区的成功经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尝试,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下面是在思想品德课改过程中的一些研究分析以及在实施新课标中要确立的发展策略。

一、 中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现状

为了解中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现状,对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或与部分学生进行了座谈,发现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存在以下问题。

在学生心目中,如果没有中考这一硬性要求,思想品德课早已被排斥在自己的兴趣之外。枯燥单调的知识结构,纸上谈兵式的空洞说教,隔靴搔痒式的泛泛而谈,唯一能催促学习的就是那考试分值。个性思维被既定答案束缚,完整人格被考试技能捆绑,学生作为情感体验者和生活实践者,本应鲜活与生动的学习生活在应试教育之下却变得索然无味。

缺乏学习兴趣。经调查,还发现,许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缺乏学习兴趣。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的原因主要是思想品德课教材枯燥乏味的知识和教师单调的讲解。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条件之一。”缺乏兴趣的教学只可能是低效的和无效的。

不能学以致用。还有许多学生不能将思想品德课的知识用于指导自己的实践,主要表现为不能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同时,有些充满激情的学生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由于碰壁等原因,使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出现了脱离实际的现象。

秋季学期开始了,有的学校开始借势搞课程整合与开发,也有的学校在悄悄减少思想品德课的课时,有的教师申请转行教其他学科,更多的教师在相互观望……一切都在表明,思想品德课进入了变革初期的迷惘不安。

当然,思想品德课教师中不乏有识之士,他们早就认识到因为考试而产生的重知识轻情感、重记忆轻实践而带来的教育弊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开放性、情感性、实践性很强的人文学科,主要任务是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合格公民。因此,他们更愿意把思想品德课称为“公民课”,认为从概念上讲,“公民课”能够更准确全面地表达该课程的思想理念与价值功能。

其实,从更大的角度看,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所表现出来的不安,并非自身特有。应试教育机制下,各地、各学段、各个学科都呈现出了一个共同教育特征:远离自然与社会。现实中很多的教育困惑,多缘于囿于教育论教育,实质是教育思想与实践的脱节。

二、 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策略,来更好地促进思想品德课改的发展及课程体系的完善

(一) 从“课程性质”的定位看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新发展

思想品德学科的性质定位关系到思想品德教学全局性和方向性的问题,正确把握思想品德学科的性质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教学改革的方向。

它不同于一般的德育,也不同于一般的学校德育,实际上它们属于德育学科教育,是学校通过设专门课程对初中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理论教育的总称。

政治课的价值取向为政治风云所左右,搞政治上的实用主义。以政治运动为中心,以政治性文件为课本,以政治理想教育代替道德法纪教育,以政治灌输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多年来进行了许多不适当的超前教育,往往以共产主义者的完人标准来要求和塑造正在成长的初中生,导致学生产生一种政治厌倦症,这也是造成后来的政治教育失控、失效和失信的重要原因之一。

1976年以后到《思想品德課程标准》颁布之前,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基础教育的特点,在重视思想性和政治性的基础上,也逐步重视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教育不仅同道德教育、法律教育、社会发展观念和国情教育的结合得到进一步加强,而且把德育教育同心理品质训练结合起来。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从课程定位来看,它开设的学段是初中各年级。从课程目标看,它是“为了初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从课程类型看,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这种课程性质决定了该课程的四个特点: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这样定位,改变了过去对课程性质定位比较高的现象。以前的课程性质定位对开设的学段指向不明确,初中、高中同样适用。

(二) 从“课程理念”的提出看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新发展

一门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构建这门课程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追求。课程的内容和实施必须符合这个理念和追求。综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部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都没有专门的课程理念论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基本理念,构成了完整的思想品德教学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基础教育新课程与发展的基本理念。

1. 体现了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

学校课程重返生活世界,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确立一种新的课程生态观,这是当代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关系到21世纪教育的成败与人类自身的命运,它要求由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生的“生活世界”被严重地剥离,“科学世界”成了学生唯一的成长家园,教育过程中丰富的生活世界被“冷冰冰”的知识授受和机械的理智训练所代替。有学者指出:“科学世界是我们进修理性的‘营地,我们建在异乡的家园;生活世界是我们故乡的家园,我们最根本意义上的‘家,我们生命的‘根。”所以,作为培养人的教育,作为教育核心的课程,必须要回归生活世界。endprint

思想品德是生活的需要,它源于生活又以生活為归宿,一切追求美好生活的人都应该从内心深处欢迎而不是拒绝一切合理的行为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品德课原本是一个被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然而,以往的思想品德教育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就成了思想品德课程建构的基础。

2. 体现了“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观

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现代教育和新课程最重要、最核心的理念。在课程目标上,就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一理念体现了“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趋向。它的显著特征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人”发展。反对权威主义和精英主义,要求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学科为本、知识本位的观念长期统治着我们的基础教育。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我们原有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出的是高分低能、重知轻德、心理素质低、缺乏自主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的“偏人”。为了彻底扭转“学科为本”的课程价值观,《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成为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三) 从“课程目标”的演变看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新发展

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在特定课程门类中的具体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原教学大纲的“识记”、“理解”和“应用”以及原课标“识记”、“理解”、“应用”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主,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虽然一般而言,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包括知、情、行三个环节,学生的品德和心理发展相应地也应该是以认知、情感、行为三者为主体的综合发展。但是,在这三者之中,认知是“导向”而非“主导”。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说明思想品德课的功能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机械刻板地说教,而是充满情感和人情魅力,更加注重情感与行为的发展。

从纯知识目标的一维表述发展成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知识”的三维呈现,全面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和新课程的理念,为课程实施,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提供了坚实的操作性基础。

(四) 从“课程内容”的演变看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新发展

以往的教学大纲是按照教学内容的形式来限定课程内容,原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是按照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的形式来限定课程内容的。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采用以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的形式来构建框架,完全改换了以往的形式。这样,给教学实施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内容标准部分由学习领域、学习主题和目标要素三部分构成。学习领域和以往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尽管都涉及课程内容,涉及教什么或学什么的问题,但教学内容是从教师教的角度所指向的具体内容,确定性较强;学习领域是从学生学习的维度来划分的内容框架和范围,可用类似的学习材料或基本等价的内容来组成或替换,并不是指某一特定的内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学习领域包括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而不用教学内容的概念,是新课标的一大特色。

因此,内容标准的陈述以学生为出发点,目标的行为主体定位于学生,而不是教师。内容标准不像以前教学大纲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陈述方式,而是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起来表述,如“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帮助,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

思想品德课课改的方向,是摆脱纸上谈兵式的说教与文词默写式的评定所带来的弊端,强调知行合一,重点在行。在不断的实践中,强化内心、规范言行并最终养成良好习惯,成就社会人格。

为了深化、内化思想品德主旨与主题,在课堂的某些节点,比如问题的转换之际或激烈讨论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静下来,闭上眼睛,如放电影一样,回忆、沉淀刚才内容,并且冷静地想一想,自己到底赞成什么样的观点。课堂讨论,应避免课堂热热闹闹,课后一了百了。这个短暂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程改革时至今日,课堂教学中的那种枯燥说教模式早就被贬为落伍之列。再也没有听到“政治课嘛,给学生指一指,让学生背一背就行了……。”现在的检测形式中,客观题少了,主观分析题多了,空谈理论的少了,能实际应用的多了……显而易见,其宗旨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从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所有学科都将逐步淡化单纯的知识考试性评价,思想品德课只是先行一步。一段时间以来,尝试主题漫谈式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小心探求着如何实现“教育功能的本真性回归”。

三、 结语

思想品德教学是学生接触政治理论知识的起步阶段,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要尽量做到课堂教学生活化,在课堂中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在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将理论与实践、师生关系、学习氛围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李建平.会诊课改新课程[J].北京教育教学参考资料,2003,9.

[5]蔡守龙.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J].当代教育科学,2003,(18):23-25.

作者简介:

李庆,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第二初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改发展策略思想品德
选择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基于“茶文化”背景对中职旅游专业课改的思考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