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兴趣教学
2017-11-30傅东洋
傅东洋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然而初中语文教学长期采用"课堂+课外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围绕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忽视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束缚,表现出厌学的情绪。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增"趣"添"味"是一种很有实效的做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兴趣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0-0108-01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一名好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过硬的教学艺术,而且还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学习体,融入到学生中去,成为他们的一员,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正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与学生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了心灵相通的地步,学生才能由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转移到对他所任教的学科上,才能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师生关系,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拉近师生的距离,让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
1.1 平等。學生与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学习中的地位也是平等的,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是双方的共同活动,学生与教师一样都是平等的教学主体,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当做平等的主体来对待,与学生一起组成学习共同体,一起参与到学习中来。
1.2 公平。学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在一个班级中,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都客观存在。爱优生容易,但也要爱差生,因此教师要正视学生间的差异,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把爱心倾注给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教师不要因优生优而放纵他们,喜爱他们,因差生差而对他们施以冷漠。对待学生的进步教师要及时表扬,对待学生的错误要适当批评,做到公平公正,否则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会大打折扣,而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2.以高超的艺术优化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在教学中仅仅依靠好的导语是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还要教师以高超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智慧进行教学结构的整体优化,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组织与开展教学活动。
2.1 设疑激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将学生带入主动求知的"愤悱"状态,从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教师要在问题的设计上深入研究,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出一系列符合学生的学情,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的问题。教师还要善于在理解的关键处、肤浅处与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设问,以疑问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与学习兴趣。
2.2 以新引趣。长期接触一种事物,或只采用一种教学法,只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而逐渐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应在教学中不断地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觉,如运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身处画卷中,进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3.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加强交往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苏联学者列德涅夫在《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的结构问题》一书中正面提出过这个问题。交往能力是社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交往教育是教育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是"天生"的交往教育课程。人只能在交往中学交往,在运用语言工具的言语活动中学语言,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获得言语交往能力,有了言语能力才能获得人文、科学知识。因此,列德涅夫将语文课归位于交往教育的核心课程。而语文教育作为一种过程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的存在,需要在人们运用实践、理解欣赏、交流对话中不断发展完善。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性便决定了进行合理的初中语文教学交往的必要性。因此,语文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即运用语言与外界交流的能力,"教给他怎样把自己的思想、感受、情绪等,借助于语言这个载体传达给对方"。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语文课程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为一体。其中,工具性即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与实践能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将语文知识的学习应用到其他学科中。这要求教师构建一个轻松、开放的课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从课内至课外、从学习至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提升他们的人文修养。
4.组织交流探讨,领悟语文知识魅力
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师的单一传授知识,更应是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使他们在探究与合作中动手动脑、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应创造性地把握与运用教材,设计具有价值的问题,指导他们通过实践体验学习。设置的问题不但要紧扣课本、具有探究性,还应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而交流方式应多样化,如:师生间、生生间或分组合作或分组辩论等,同时教师应以鼓励、肯定的评价为主,对学生的进步与努力进行激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基于教学实际与学生自身特点对教学设计进行不断的探索与总结,让学生纷纷参与语文学习,提高其语文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