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阅读能力在教学中的渗透
2017-11-30谢道学
摘要:阅读是阅读主体对读物的认知、理解、吸收和应用的复杂的心智过程,是现代文明社会人们不可或缺的智能活动,是人们从事学习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手段之一。阅读能力是指完成对文章的阅读所应该具备的本领,包括对于文章感知、理解、鉴赏的具体阅读活动,以及顺利完成阅读所必需的正常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个性。
关键词:阅读技巧;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阅读使学生们获得更多的知识,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在这里我就自己在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 老师精准把握教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
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子。教师在课前认真备课,准确地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前提。好的阅读教学来源于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而好的教学设计又来源于正确深入的文体解读。所以每上一篇新课文之前,要认真地把课文读上几遍,第一遍,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去赏读,对文章有自己初步的感悟;在此基础上,再从学生的视角去思考,想想可以从中习得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的疑点、难点和兴奋点;最后,才从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我觉得,准确理解和把握文本非常重要,换一个角度说,文本细读是上好课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是我们语文教师诗意生活的组成部分。
二、 教师精辟简练的教学语言,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源泉
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沟通的重要手段,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桥梁。教师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课堂和生活中运用精辟的语言、成语、幽默故事、歇后语等名句信手拈来,学生就会无比崇拜,而教师要把自己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告诉学生是自己爱好阅读的结果。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外乎就是师生与文本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对话。我认为声情并茂、精辟简练的语言比之简单枯燥的文字会更具有吸引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果。”教师独特的语言情感美可以唤起孩子心灵的共鸣,对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所以,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尽量做到使自己的语言规范化、简洁化,能够用准确精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很明确地知道要做什么,要怎么做;让自己的教学语言干脆一些、干净一些、精练一些、简洁一些,切实提高自己的教学课堂。
三、 精心设计,巧妙提问,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艺术的有效方法。有效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能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能增进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问到底”。其结果,教师不断发问,学生忙于作答,没有思维与想象的空间,没有自我的内化,只是一味地跟着老师被动地往前“跑”,使课堂提问失去应有的魅力。提问是实现课堂交往的重要手段。我认为课堂上要巧妙提问,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统领全文,要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激起学生对未知探索的愿望,让学生像听了无声的指挥一样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展开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实现与文本的交流,品味语言文字的内涵,这样才能化平淡为精彩,化腐朽为神奇,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要想充分发挥课堂提问应有的价值,我认为须把握好以下三个“度”:
1. 注意难度,使问题具有挑战性。
问题的难易度,是衡量提问有效性的首要条件。既不能过于浅显,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深奥,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深奥,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所提问题的难度,应以较高水平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切合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读下去的兴趣。
2. 体现深度,使问题具有针对性。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高效的。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能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觸动、在知识上领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的不是那些泛泛的提问,而是一些精确的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的提问以及答问后的讨论、点拨。
3. 重视广度,使问题具有开放性
请大家看这么一个案例:一位老师执教一年级第一册语文《四季》一课,在读到“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一节时,他是这么提问的,问:“小朋友,谷穗为什么是弯弯的?”学生:“因为他在鞠躬啊!”教师:“可是,他不鞠躬时也是弯弯的呀。”学生:“因为风吹过来了。”教师:“可是风不吹过来时他也是弯弯的呀。”学生:“因为他成熟了。”教师:“对呀!谷穗弯弯是因为他成熟了。”学生作恍然大悟状,教学进入到下一个环节。从这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现在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变过去“领着学生走向预设的教案”为“引着学生走向预设的答案”,“设笼子”,“下套子”,引着学生“钻圈沿此路径去获取答案”,让学生认同答案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不少问题是有标准答案,但不是所有问题都只有一个答案。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课堂提问还要具有开放性,要突破“标准答案”的束缚,拓展学和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当然,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单靠教学,教师在课间和平时与学生的交往中也要不断渗透影响他们,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爱上阅读,进而做到会使用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这样,我们的学生就会自主学习,也会让教学变成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
作者简介:
谢道学,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实验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