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7-11-30于鲁君
于鲁君
【摘要】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小学这一阶段的语文课程大多数知识都是比较基础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很枯燥。如果教师缺少激发学生兴趣的意识,那么教学效果就会不理想。就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话题进行讨论,结合实际,分析了思路与方法,希望能由此更好地促进小学语文课堂的开展,以及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学好此门功课,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其他学科的理解和把握,还能对他们未来更高一级的学习做好铺垫,对学生整体的素质有积极的影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好语文,就要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教师善于创设出生动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带着兴趣学习。在很久以前,我国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兴趣,就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内在动力,对求知欲起着推动作用。只有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带动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去,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平时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结合或者是联系起来,创设一个学生比较熟悉,或者感兴趣的生活场景。从而将学生和课本的距离拉近,让课堂教学显得更加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学得有滋味,也能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培养出更加长久的内驱力和学习动机,将学习内化转化成比较自觉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善于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全面地展现自我
心理学家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上,教师要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口、脑等感觉器官,是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顺利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进入积极学习探索,勇于开创的良好学习状态中。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可以看出: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是师生情感交流的一个双边活动。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把控教学的主客体,打破传统模式,将老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设计好教学方案,设置好巧妙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寻找问题的意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以及学习积极性。抛出问题或学生发现问题后,老师可以进行点拨,在寻找答案时,有意识的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通过活动,充分发挥感官的作用获取知识。只有作为主体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去,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可以实现高效率语文素养培育。
三、互动学习,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新课程标准就课堂教学的新定位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强调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们主观能动性和老师主导性的作用,由此来激起学生内心的参与愿望,给学生们提供主动思考的机会以及积极求知、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学会学习,探究和创新。要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让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四、以表扬为主,适度批评,保护学生学习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根据有关的调查表示,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的秘诀之一就是对学生的工作能力提出肯定,并且适当的提出表扬。如果只是一再的批评学生,则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加厌倦学习,产生逆反心理,累积时间过长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断下降,因此,在教学中要掌握好分寸,掌握好表扬和批评的尺度,要擅长对学生纵向比较,切勿把学生进行横向对比,要擅长发现学生的亮点,以此来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在维护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去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进取的精神。
五、结语
总体来说,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是很重要的环节,老师在充分了解并且认识到这个环节的重要性后开展的教学内容,更能够使学生达到学习成绩和思想方面的顶峰,也更加使学生的自身综合能力得以提升。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教师,为了使学生能产生自主学习进步的信心和希望,要学会发现学生的优点,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要能够欣赏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鼓励学生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多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为学生制作相应的学习目标,当学生发生错误的时候,要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对他们进行训斥,要能够使学生在点点滴滴的发现和进步中达到目标,从中收获成功的快乐的同时,也使学生提高了对于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王传芬,徐明爱.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教育科学.
[2]骆家成.在小學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现代阅读,2012,(15):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