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2017-11-30莫如银
摘要:本论文主要是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切入,浅谈初中数学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
一、 问题的提出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引导和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是实施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讨论法如果运用得当、合理,就能有效地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他们尘封的记忆,开启他们幽闭的心智,放飞他们囚禁的情绪。目前合作学习、课堂讨论也已经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可,但在初中数学课堂仍存在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还存在脱节现象,对合作学习、课堂讨论的理解还存在偏差。
二、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最基本的形式,是教书育人的基本途径,但由于现阶段新课改和教学内容、手段的整合不够而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小组讨论基本无效,“满堂、哄堂、冷堂”的现象屡见不鲜。通过笔者反思自身教学和观察后,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 教学目标未真正结合学生,流于形式
新课标提出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置课程教学目标,但教师设置教学目标有的过于程序化、机械化,有的过于模糊化、混乱化……这使得教师的教学目标无效。
(二) 小组讨论、课堂讨论与小组合作混淆,乱用混用
现阶段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多数教师采用小组讨论形式,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不是适合于每一节课,导致有些时候小组讨论的无效性出现。还有课堂学生之间讨论、小组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弄混淆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 淡化形式——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新课改实施以后,课堂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效率不高,表演痕迹明显,往往有走过场的现象,甚至教师对好课有这样的误解:创设情境导入、学生讨论、合作学习、多媒体课件成为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教材中许多章节都有小组合作学习的课题,但是一味地让每一节课都追求小组合作、小组讨论,只会让学生变得华而不实。如何有效进行小组讨论有以下几点教学策略供参考:
1. 小组分组的有效性。
2. 教学中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和个人责任。
3. 教学过程中找准合作的机会。
形式化的课堂教学对提高教学效率是不明显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教师应设计最合适的课堂教学方式,关注实质,淡化形式,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二) 明确目标——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指导方向
实施这一策略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明确表述课堂教学目标;(2)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3)有效实施教学调控策略。
(三) 先做后讲——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
“先做后讲”是让学生先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会教学目标,充分体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这里“讲”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讲,给出问题,总结步骤,感悟思想方法等;二是学生讲,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四) 整合教材——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教学方法
在有效的课堂教学里,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曲线和教材知识结构的安排,充分捕捉和利用课堂动态资源,因书、因课、因时、因生、因情对教材进行开发和整合、补充、删减或更换。教师要准确地把握每节课的重点、难点,有效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材施教,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五) 变式练习——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初中数学主要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方法,所以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设计梯度清晰的适度的“变式”,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正确理解,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例如:在学习同类项时,可以安排如下變式:
变式1:判断下列是不是同类项:
6xy与xz5.5与4
变式2:已知两个单项式是同类项,求各字母的值。
变式3:同类项与绝对值联系在一起,求字母的值。
可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操作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有模仿、记忆形成基本技能的过程,但低层次的学习并不能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所以,适当的进行变式演练是提升数学思维的必要手段。
(六) 互动活动——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师生关系
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成为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
(七) 表扬评价——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新课标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归根到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进一步的实实在在的发展。
“孩子若生活在批评中,他学会谴责;孩子若生活在赞美中,他学会充满自信心。”对学生进行赏识表扬是激励学生获得心理需求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适度的表扬评价,能强化学生自信、自爱、自尊的信念,化作一股强大的学习动力,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考试周刊》,2012年46期.
[2]陈冬.《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调控策略》.现代中小学教育(长春),2008,(2):22-25.
[3]毛利益.《也谈有效教学的课堂设计》.初中数学教与学(扬州),2008,(1):1-3.
[4]吴绍兵,李广修,赵丽宏.《构建有效促进数学理解的学习活动的研究与实践》.数学教育学报.
[5]俞剑波.《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中学数学杂志(曲阜),2007,(4):1-6.
作者简介:
莫如银,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广西梧州市藤县埌南镇第二初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