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017-11-30胥梅香
胥梅香
【摘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等于获得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就要求教师只要学生能做到的就让学生去做,充分体现素质教育中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关键词】英语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未来社会的需要。知识经济是基于知识的经济,是创造新经济,同时知识经济又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体化,主体化、多元化的经济,人才培养总是为社会建设服务的,我们培养的人才要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就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许多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中特别强调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法国政府在关于教育目标的文件中指出“要使受教育者最大限度的发挥本身的潜力并能创造自己的未来”,可见,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各国教育应对现代社会挑战的共同策略。
创新能力从何而来,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二是创造性思维。基础教育的任务是给学生打下基础,这种基础不仅是指掌握基础知识,而且也是指基础能力的培养,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与现在的启发式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能不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只有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主动积极的去探求知识的奥秘,才能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出对个人创造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十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与集体生活相补充“单独性”与紧张学习工作状态相对比的“亲散状态”与理性思维相反的“幻想”以及摆脱禁锢的“自由思想”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条件。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的培养出创造性人才呢?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建立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
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有创造精神的人才是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常常听到有的教师说:“我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学生怎么还不懂?”这些教师的观念是,教师讲清楚了学生就应该懂了,而事实上学生能够具有某些知识、能力的因素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
所以,教师应该由传授知识向传授方法延伸,它的实质在重教学为重学,变获得为获取,变被动为主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等于获得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自食其力,甚至把课内的学习与课外学习联合起来,进入更广阔的学习天地,其潜在的智能也将得到发挥。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需要与创造动机
创造需要是自我实现其潜能和价值的需要,强烈的创造需要会激发相应创造动机,而创造动机又会鼓励个人百折不挠,从而把潜能充分发挥。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需要,构建“启发诱导、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教学模式。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精细加工处理,运用生动形象的事例,巧妙迂回的提问,富有心机的点拨,形式多样的练习等,把无穷宇宙的奥秘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学习look,see,watch中用王之涣的诗《登鹳雀楼》中的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引入,这只是诗人的浪漫夸张,事实上登上一层楼是看不到千里景色的,到底要登上多少层楼呢?学了look,see,watch的知识后,就能回答这个问题。学生怀着好奇心学完它们后,把look,see,watch当作千米之高的一层楼,才能看到千里以外,深感诗人大胆的想象。有的学生还假设了登上三千米所看到的景色,欢乐中,学生已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这样使每一个知识点都变成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每一项活动都成为学生获得进步的阶梯,以致“激情涌动,欲罢不能”。许多优秀教师正是“课前有悬念,课中有波澜,课后有余音。”
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即强调提供条件、创造环境,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通过有效的训练促进知识内化,完善智能结构,达到理解、运用知识,创造性学习的融会贯通。通过一题多问的方法对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使学生学习的时候即会做又有一定的刺激,就像上台阶一样,不知不觉就到了楼顶,这时学生取得的成功就会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
传统教学的弊端在于“以教师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在条条缕析、全盘授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位置附庸化了则必然影响学生潜质的开掘,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也将受到严重的遏制。创造教育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我在课堂上运用发现法、情景法、暗示法、信号法、讨论法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使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内在需要的追求,成为学习主体表现自我的自由方式。
(三)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的情绪成分和非理性成分在初中过程的作用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征和禀赋,具有潜能。创造过程不仅仅是智力过程,更是一种情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无理性和情绪要素去加强智力活动的力度。那么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和激励这些非理性成分呢?当然高度的直觉与灵感,这些非理性因素首先来源于个人的学识和经验,是个体长期辛勤劳动、知识积累的结果。此外还有重要两点:
1.课堂教学要注意解放思想,创设既宽松和谐又紧张有序的环境,形成积极热烈的切磋气氛,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形成民主、平等的关系,良好的教学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并以此为中介来促进智力活动的进行和个性的发展。智慧只有在与智慧的碰撞中才会发出动人的火花,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切磋、探讨和争辩是激励创造智能,砸碎常规思维程序的利器。
2.教学中要倡导创新,鼓励异想天开的冒尖人物,通过鼓励这些学生形成班级自由竞争的创造气候。“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对于学生提出的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及时组织大家讨论,使学生在思维中提问,在提问中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从事创造型活动,要以人的心理保持积极的状态为基础因为创造性的活动都包含着种种困难和障碍,这时起主要作用的不仅仅是所具有的知识,更有灵活性,坚毅的性格和对事物的热情和执着的追求。
针对现在学生毅力不顽强的现象,我将英语课中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分层,采用发现法让学生去研究,每发现一层就给予表扬,激励学生继续前进。同时,对简单的题目,加大难度,让学生在这跌一跤,使他们明白学习是要有毅力的,从而培养一种积极进取,主动动脑,灵活思维的健康心态。
综上所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就要求教师只要学生能做到的就让学生去做,充分体现素质教育中学生为主体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