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单位对大学生职业素质需求状况的调查探析
2017-11-30马远
马远
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大高校的扩招,每年的大学毕业生突飞猛进地增长。资料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99万,2014年为727万,2015年则超过749万人,而2016年毕业生突破了756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相应地,我国各企事业单位所提供的就业岗位的增加却没有这么多,再加上近几年各企业为增强竞争实力、改变机构臃肿而进行的组织机构改革,人员精减,因此,就业难已成了很多毕业生的口头禅。就业问题成为一场关乎全民生息的社会问题,学界专家、企业媒体纷纷发言寻求对策,专业学习与实践经验究竟孰轻孰重,短期难达共识。然毋庸置疑,各界对于高校毕业生职业素质的关注却是共同的。
一、调研结果及其分析
1.就业单位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综合体现的数据分析。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主要体现在:责任心(80.39%)、专业知识(62.75%)、工作态度(56.02%)与人际交往能力(43.90%)。责任心是每一位员工从业的最基本素质要求,员工责任心的大小关乎着员工未来是否能很好地内化个体职业素养,其所赋予员工的使命感是企业创造利润的关键软实力,其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值得关注的是企业对于大学生专业知识背景的重视。员工的专业知识,对企业来讲,意味着员工职业技术含量的高低,而员工职业技术含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个体的工作绩效,一个员工的工作绩效高低是任何一个企业都高度关注的一项工作指标。现在不少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投入不够或者缺乏兴趣,甚至认为无用,因而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态度过于随意,因而造成专业知识不够扎实,造成与企业用人需求背道而驰。这可能是不少毕业生求职失利的原因之一。
2.就业单位认为大学生比较欠缺的职业能力数据分析。调查数据显示,就业单位认为大学毕业生目前存在欠缺的方面:分析能力(52.94%)、操作能力(47.06%)、沟通能力(45.1%)以及学习能力(43.14%)。这几项能力与专业基础知识相比,对大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变通性要求更高。与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比较重视智商不同,职场工作更要求员工强化自身情商、际商,学会适应纷繁复杂的职场环境,对随时都可能遇到的工作问题拥有理智清晰的分析问题能力,能付诸行动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与同事相互沟通协调的能力。而这几项恰恰是很多初入社会的大学生较为欠缺而又急需提升的方面。
这些问题恰恰表现了大学毕业生在职业技能与经验方面的不足。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好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确立和塑造健全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职业技能要求大学生除了专业技能以外,还要根据自身价值观对外界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学习和吸取,例如根据自身兴趣、需要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与兼职工作,发展一套属于自己而又有逻辑条理的分析思维能力,培养一份能将知识与思维付诸行动表达的操作能力,并在理想与现实的撞击中,学会对自我内在与社会外在进行沟通和协调。
3.就业单位对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侧重点的数据分析。对大学生职业素质侧重点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涵盖了职业道德、职业兴趣、职业技能和职业个性的职业素质中,就业单位较为看重的是职业道德与职业个性,两者都占33.3%,其次是职业技能占17.6%,职业兴趣占15.69%。虽然各行各业所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有所不同,但每一个行业都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却是大同小异的,如琐碎工作中仍然要保持认真和负责的职业态度,这些基本而必需的职业道德恰恰是就业单位最为看重的。因而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切忌抓住了专业技能却忽视了基本的职业道德。此外,大学生还要清楚自己想要的,才能更好争取自己需要的。大学生在校期间除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外,还要对个人职业兴趣、职业性格有较为清晰的认知,从而更有目的地培养心属职业所需要的职业个性与能力。深入了解并强化自身职业个性,这是争取目标企业的一张绿卡,为个人与企业搭建双赢的桥梁。
就业单位对职业道德与职业个性的重视也进一步提醒高校和大学生:一方面,大学生要改变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切忌为了学习职业技能,而疏忽职业道德的培养,另一方面又要未雨绸缪,在校期间要尽早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各项职业技能与素养。
4.就业单位对如何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数据分析。对大学生应通过哪些途径培养其职业素质的调查显示,78.95%的就业单位建议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储备专业技能,58.78%的就业单位认为可以通过校外实践来完善职业技能与社会适应能力,37.87%的认为可以通过参与相关职业生涯指导课程的学习和各种学校社团活动培养团体合作与沟通能力。这说明就业单位希望大学生在校期间应通过多途径培养职业素质,为今后适应职场储备相应的技能与素质。
学校是大学生拓展技能、提升自我的象牙塔,更是其步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前的桥梁。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应通过多种方式学习专业知识、体验精彩的社团生活、多途径地进行校内外实践和拓展,以更好地培养和提升自身职业素质。
二、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应对策略
1.学校层面。①开设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高校大学一年级就应开设,一方面可为大学生明确自身职业个性与职业发展方向提供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自觉意识。教师应在对学生职业目标和就业单位需求现状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认识所学专业与个体的职业个性,帮助学生尽早确立其相应的职业目标并制定职业技能培养计划。②增加专业技能性实践课程的开设。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从社会对人才需求出发,坚持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线,以应用能力、职业技能为主旨构建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为加强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学校应结合各自的專业发展方向与就业单位需求,在传统主干课程外,增设更多专业技能性实践课程的开设,如管理类专业增设调研报告写作、管理方案策划等实用课程,工程类则可开设更多参观工程和实地考察等相关课程。开设实用类课程既可培养大学生职业技能,又可帮助大学生在专业技能学习中加强职业意识。③加强校企合作,建设专业实训基地。专业实训基地可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土壤和环境。大学生工作实践经验缺乏、职业竞争力不足等一直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与大学生是否积极争取有关,另一方面校方提供的实习实训资源的局限性也是其一。作为教育机构,高校应依托各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深层次地合作,建立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为大学生争取更多良好的职业实践机会,丰富大学生的实践经验,也是对大学生职业素质在校期间培养效果的一种真实检验。endprint
2.大学生层面。①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就是協助个人达到和实现个人职业目标,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认清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并在评估内外环境的优劣、限制等的基础上,设计出合理可行的、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要以“兴趣、爱好为中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初的原动力。从事一项自己喜欢的职业,职业生涯就会变得更有趣、更为有意义,也更易获得职业满意与成功。其次,设计职业规划的关键是“扬长避短,尽量发挥自己的优势”。此外,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还要充分考虑到所选职业是“社会所需、自己所利”。只有社会所需的职业,才有发展的可能性,这是做好职业规划的保证。当今社会,职业还是谋生的手段,在谋取个人利益的同时,也为社会做贡献。每个人都渴望职业成功、生活得更好,希望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实现收益最大化,在进行职业规划设计时,就要考虑自己所利,这是个体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动力。②主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适时调整职业规划。在大学时期,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付诸行动和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对职业规划做适时调整。首先,做好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习,职业技能源自扎实的专业知识,因而学好专业知识形成专业思维、锻炼学以致用付诸实践操作的能力,是大学生职业实践行动最基本的一步,也是争取目标企业通行证的重要一步。其次,大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之外,应根据个人兴趣与需要,有选择地参与校内社团活动,在活动中开发自己的职业潜能,形成开放的合作心态,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与组织能力。再其次,大学生还应走出象牙塔,有目的地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实训实习,既可积累实习经验,又可培养职场心态,在真实的职业实践中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和调整心态。③重视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内在表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多途径培养职业技能,但并不代表忽视职业素养的培养。对大学生来讲,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要在未来职场中取得职业成功,关键不在于其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所具有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是进入企业的通行证,职业素养则是决定通行证保质期的软实力。因此,大学生应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每个大学生都应培养“高度的责任感、对工作敬业、遵守职业规范、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准则。这需要大学生养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不断塑造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
(作者单位: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