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煮弦

2017-11-30李浅予

伴侣 2017年11期
关键词:锅子蚕丝火候

李浅予

古代的琴弦是用蚕丝做的,制弦工匠在长期的制弦过程中,总结出了一系列工艺方法,清代的蒋克谦在其编辑的《琴书大全》中就详细地介绍了丝弦的选料、用胶、煮弦、缠弦、晒弦等整套工艺。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古人是如何煮弦的。琴弦要在明胶中煮,加入鱼汁和植物混合物,煮弦的器具选择也有讲究,“须择清水锅子,不得肥腻。”也就是说,锅要干净,不能有铁锈、污垢、油腻。

这样就可以煮了吗?不行,还“须候天气晴明”。这很好理解,天气晴朗、明亮,除了在工作时可以看得更清楚,想来还有心理因素,试想,像我们现代人这样,整天陷入雾霾的包围之中,气都喘不过来,哪还有心情去煮什么弦?

现代人要等一个好天气,比古人难得多,不过,我们可以借助机器生产经久耐用的钢丝琴弦,机器没有感情,不管天气多么恶劣,它们都会没心没肺、兢兢业业地工作。但问题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使生产出的琴弦再好,我们又有什么心情去欣赏那美妙的旋律呢?

“如煮太过,则无声,稍生则脆。”这说的是煮弦的火候。空气清新,天空明亮,那心情愉快的制弦工匠又是如何把握煮弦的火候的呢?他们用一种巧妙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用小麦少许同煮,如见麦绽,丝即熟也。”

这个方法不仅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还将一件原本平常的工作变得神秘、浪漫起来:蓝天,白云,麦粒儿在“清水锅子”里缓缓滚动,突然,伴随着缕缕清香,它们像一朵朵小花,在蔚蓝色的天空下绽放开来……

工业化取代手工是一种“进步”,但同时也让我们丢掉了许多宝贵的东西,比如这古朴的神秘与浪漫。比如蚕丝琴弦和现代钢丝琴弦相比,有着无可替代的音質,它韵长味厚,苍古圆润,像麦粒儿一样,用它的绽放,提醒我们:要把握住时代的火候,别把自己煮得“太过”。

猜你喜欢

锅子蚕丝火候
一只老锅子要跳舞
说火候
擦锅子的昨天与今天
从脸谱说起
没有什么火候不火候
“烹”一节心理好课
春蚕丝尽便会死吗
月色溶溶
我的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