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连模仿都不会,创新又从何而来?
2017-11-30作者井上达彦李伟
作者/井上达彦 文/李伟
倘若连模仿都不会,创新又从何而来?
作者/井上达彦 文/李伟
从模仿到创造,类似于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境界,也类似于日本古代剑术家宫本武藏在《五轮书》中所说的守、破、离。守,即深度模范案例的精髓。破,即突破范例的瓶颈。离,即是开创别人难以模仿的商业模式。归根结底,从彻底地模仿样本开始,然后在模仿的基础上突破从样本中学得的教诲,最后确立自己的方式。
如果告诉你,诸如“东芝”、“明治”、“TOTO”等这一系列日式大牌的背后都藏着一个个其他更大牌的名字时,相信很多人都会作吃惊状。事实就是如此,那些不曾被你熟知或记住的品牌早已湮没在历史的粗制滥造中,经得起时间的历练而屹立不倒的大牌都是在山寨中不断寻找到了自己的出路—这就是幸存者偏差。
《深度模仿》一书深度解构了丰田、7-11、任天堂等日式公司,可以看到其从优秀到卓越的模仿之道。作为曾经的“山寨”大国日本,一句“京都藏着唐朝的风韵”足以看出其从派遣唐使以来,向来善于“模仿”的他们早已寻找到了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不管是政治制度上还是经济模式上,“模仿”助其成功挤入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工业大国。
或许会有人说,“模仿”抑或“山寨”是背离“创造性”或者“研发性”的行为。但是,请不要忘记,模仿也被称作“创造之母”。并不是所有的模仿都能成功。原因很简单,模仿是具备高级智慧的一种创造性行为。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管理及人力资源教授奥代德·申卡在其有关“克隆”的著作《模仿的力量:聪明企业如何模仿以赢得战略优势》中表示:“人们倾向于将技术创业等同于创新型的创业活动,而这是一个错误的假设。成功的创业公司源自模仿而不是来自创新的事实已经有很长一段历史了。”换句话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得更远”,当模仿者在某一领域执行得很好之后,他们往往比先行者更容易取得成功,这源于他们善于吸收和总结前人身上的不足并将之改善和优化。
模仿是高效的经营策略,成功者的基因必然暗合时代发展的趋势,找到了可资模仿的范例,也便拿到了通往未来的“车票”。
毋庸置疑,这个世界是有天才的,但只有极少数的天才能通过原创取得成功。绝大多数企业则是通过模仿致胜。模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能带来短期利润增长的产品模仿;一种是能为企业带来长期竞争优势的结构模仿。本书重点介绍的是第二种。
中国30年来经济发展的成就,很大一部分也要归功于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的模仿和借鉴,尤其是到了互联网时代,国内大多数“独角兽”公司,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等全部都有国际对标公司,国内没有对标公司的伟大企业,没人见过。通过模仿,它们甚至超越了模仿的对象。当然,仅靠“山寨”是不会青出于蓝的,本书所提倡的“模仿”,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对致力于改变“山寨”形象的国内企业,无疑极具借鉴的意义。
如何通过模仿来进行创新呢?本书给出的答案是结构模仿。所谓结构模仿,关键在于商业模式。书中提出的独特金字塔形商业模式分析架构,包含企业的定位、为顾客提供的价值主张、支持向顾客提供价值的活动系统以及支持企业活动的经营资源。运用这个架构,可以分析模仿对象的结构,描绘出企业最佳的结构,分析企业现状与理想状态的差异,探究为什么会出现差异,最终通过五个阶段来实现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