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特征分析
2017-11-30王景秋
王景秋,段 君
(武汉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中心,湖北 武汉 430023)
湖北省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特征分析
王景秋,段 君
(武汉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中心,湖北 武汉 430023)
湖北省武汉市自2011年起跃升我国经济总量十强城市之列,2016年,在我国十大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中位列第二位,武汉企业创新发挥了主导作用。基于《2006—2015年武汉市科技统计年鉴》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发展现状和不同类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的特征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提升武汉市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
企业创新;工业企业;城市创新能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自2010年湖北省武汉市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以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驱动列为首要战略。企业是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主体,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它既是自主研发的主体,也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充分了解武汉市企业创新的现状、环境、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态势,对于武汉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武汉市企业创新能力影响要素
参照《奥斯陆手册》[1]中关于创新的定义以及相关人员的研究成果,本文从企业的知识产权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创新驱动能力和创新投入能力4个方面来综合分析武汉市企业的创新特征。
1.1 知识产权能力
知识产权是企业创新活动的直接成果,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后可以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知识产权能力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柱,对于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激励企业持续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应用成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1.2 协同创新能力
协同创新是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机制安排,促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企业积极获取高校、研究机构及其他企业的优质资源,并加以有效整合利用的协同创新能力现已成为企业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1.3 创新驱动能力
在当今国际竞争中,企业的竞争力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的廉价劳动力或低成本资源,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带来的创新优势。本文将从创新价值实现、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竞争力3个方面评价企业的创新驱动能力。
1.4 创新投入能力
创新资源投入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创新经费和创新人力是企业创新最基本的资源,而企业研发机构则为企业创新提供了组织保障。
2 武汉市企业创新现状分析
2.1 知识产权能力快速增长,保护意识持续增强
2.1.1 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继续提升
2010年,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 655件,到2015年已增至3 566件,比2014年增加了23.6%.同时,发明专利申请量在专利申请量中所占比例也在稳步增加,从2010年的41.0%增加到2015年的66.0%,比2014年提高了22.2个百分点。发明专利占比的稳步提高表明,武汉市企业专利申请的质量在逐步提高。每亿元R&D经费投入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则从2010年的20.1件提高到2015年的24.2件,比2014年增加6.7件。这表明,企业专利申请的技术水平和发明专利的产出效率均稳步上升。
2.1.2 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持续加强
万名就业人员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0年的38.4件增加到2015年的114.2件,比2014年增长了17.5%,年均增速达到41.4%.这一指标的快速增长是导致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2.2 创新资源整合能力提升
2.2.1 企业协同创新能力提升
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快速增长源于创新资源整合能力的迅速提升。2010年以来,武汉市企业技术引进经费在创新经费中所占的比例大幅下降。2010年,该比例为16.0%,至2011年已下降至不足10%,2014年下降到6.6%,2015年虽然略有提升,但仍然保持在8%以内。这一指标的持续大幅下降说明,武汉市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已经大幅降低。消化吸收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的比例从2011年的3.0%增加到2013年的4.7%,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企业更加重视对引进技术的开发利用和再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在增强。
2.2.2 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力度加大
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等外部机构的创新合作情况。数据显示,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的研发合作规模增长很快。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从2010年的2.3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3.1亿元,到2015年已突破5亿元。2010—2015年,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的年均增速达到16.7%,超过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12.4%的年均增速。这表明,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等外部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力度也在不断提升。
2.3 创新驱动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规模持续扩大,由2010年的1 126.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 475.2亿元,5年间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提高了31.0%.但是,其在主营业务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却未保持稳定增长,大多数年份在14%左右徘徊。2013年,这一比例已达到16.3%,比2012年提高了1.95个百分点,2014年比例开始下降,为15.8%,2015年下降为13.7%,为2010年以来最低比例。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自2014年以来不增反降,这表明企业对传统竞争优势的依赖程度仍然比较高,在将技术创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方面仍有待加强。
2.4 创新投入能力有待加强
2.4.1 创新人力投入
创新人力投入是拉动创新投入能力增长的主要动力。2015年,企业R&D人员达到3.8万人,比2009年增加了22.3%;2009—2014年,企业R&D人员规模迅速扩大,从2009年的3.1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4.7万人,增加了1.5倍,年均增速达到8.6%.同时,R&D人员在就业人员中所占的比例也大大增加,从2010年的4.4%上升到2015年的5.1%.企业对创新人力的投入强度不断加大,成为拉动企业创新投入能力指数加速上升的主要动力之一。
2.4.2 设立研究机构的企业增势趋缓
设立研究机构的企业数量增长速度趋缓,对研究机构的投入力度还有待加强。2015年设立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达到153家,比2014年减少了53家,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在全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从2014年的8.4%下降到2015年的6.0%,是2010年以来唯一负增长的年份。同时,企业对研究机构的经费投入也没有相应增加。2013—2014年,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在全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保持稳定,但研究机构的经费投入从71.1万元下降到61.4万元,2015年下降到58.5万元。由此可见,企业越来越重视设立研究机构,但是,在研究机构方面的投入却有所减少。
2.4.3 企业R&D经费和创新经费投入
企业R&D经费和创新经费总量增长迅速,但是,投入强度增长相对缓慢。2010以来,武汉市企业R&D经费投入规模增长迅猛,从2010年的82.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47.3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平均每年实际增长12.4%.R&D经费投入强度则从2010年的1.1%上升到2015年的1.4%,年均增长速度为5.2%.在R&D经费强劲增长的带动下,企业创新经费规模也快速扩大,从2010年的108.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85.0亿元,提高了70.3%,但是,创新经费在主营业务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却在波动中有所下降。虽然2011年以来该比例在逐年上升,但上升的幅度比较小,且仍未达到2010年的水平。R&D经费强度和创新经费强度增长较为缓慢是导致企业创新投入指数增长较慢的主要原因。
3 企业创新结构特征分析
不同类型企业的创新模式和创新行为存在一定差别,在技术创新体系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分析企业创新的结构化差异的角度很多,这里重点对不同规模和内资、外资企业的创新能力及其主要特征进行分析。
3.1 不同规模企业的创新
大型企业在武汉市企业创新中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近几年,随着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小型企业在企业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也有所加强。这可以从近几年小型企业在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等重要指标中所占的比例、增长速度的变化方面得到印证。
3.1.1 中小型企业的作用在增强
从衡量企业创新的重要指标——R&D经费看,2015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147.3亿元,其中,大型企业为120.7亿元,占81.9%,比2014年降低了1.2个百分点;中型和小型企业所占比例分别为8.9%和9.1%,分别比2013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尤其是在2015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负增长,小型企业R&D经费所占比例比2014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大型企业R&D经费规模仍然远远超过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但是,大型企业R&D经费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而小型企业占比则明显上升。
3.1.2 小型企业创新产出意识在增强
从创新产出的重要指标——发明专利申请量来看,大型企业也同样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小型企业占比逐年提高。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为3 566件,其中,大型企业2 356件,占66.1%;中型和小型企业分别为455件和745件,分别占19.3%和20.9%,大型企业仍然占有绝对优势。但是,2010年以来,小型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保持5.5%的年均增速逐年上升,这反映出小型企业创新产出意识在增强。
3.1.3 小型企业创新组织化及规范化程度在提高
企业研究开发机构是企业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组织保障,研发机构的数量能够反映出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和创新的组织化、规范化程度。
2015年,有研发机构的大、中、小型企业数分别为25个、39个和85个,在大、中、小型企业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9.1%,12.4%和4.3%.显然,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例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而增加,大型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远超小型企业。虽然有研发机构的小型企业的比例不高,但是,其增长速度比较快,从2010年的4.0%增长到2014年的6.0%,4年间增长了2个百分点。这说明,规模较小的企业创新活动也在向着组织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3.2 内资企业与三资企业创新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的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活动已明显呈现国际化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外资企业利用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等优势,加大了在我国进行研发和创新活动的力度,形成了我国技术创新的新格局。
3.2.1 内资企业研发机构数量占优
内资企业研发机构数量占优,但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加大了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力度。从研发机构设立的数量来看,2015年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分别设立研发机构139家、10家和4家,内资企业比2014年减少47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分别增加6家和4家。同时,从一个相对长的时期看,三资企业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力度是不断加强的:2009—2015年,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研发机构数量均为负增长,仅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保持14.3%的年均增长速度。由于三资企业研发机构数的增长速度远快于内资企业,使得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研发机构数的比例分别从2016年的91.7%和6.8%下降到2015年的90.8%和2.6%,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研发机构的比例则由2006年的1.6%上升为2015年的6.5%.
3.2.2 内资企业研发投入规模占主导地位
内资企业研发投入规模占主导地位,但外商投资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力度增加。外商投资企业刚进入我国市场时,往往将研发活动放在母公司。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的发展和高素质研发人员越来越多,外商投资企业也加大了在我国进行研发和创新的力度。
从企业R&D经费规模看,内资企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2010年内资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为69.5亿元,占84.5%,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为2.4亿元和10.3亿元,占比分别为2.9%和12.5%;到2013年,外商投资企业R&D经费基本翻番,2014年更是达到29.3亿元。2014年,内资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比降到80.2%,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占比则上升至1.8%和18.0%.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我国企业研发和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
从R&D经费投入强度看,2010年内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分别为1.43%,0.55%和0.67%.随着外商投资企业研发投入力度的加大,其R&D经费投入强度也在逐年增加,至2015年,外商投资企业的R&D经费投入强度已与内资企业基本持平。
3.2.3 内资企业创新产出规模大
内资企业创新产出规模大,但外商投资企业创新产出进步快。以发明专利申请为例,2010年内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分别为1 445件、67件和143件,分别占发明专利申请量的87.3%,4.0%和8.6%,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所占的比例很小。但是,随着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研发和创新力度的加强,其发明专利申请量的增长速度也大幅上升,2012—2015年,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幅分别达到23.7%和52.0%,远远高于内资企业7.4%的增速。截至2015年,外商投资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已达376件,占比达到10.5%;内资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比则下降到83.5%,比2010年下降了3.8个百分点。
4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的对策建议
4.1 加大财政科技投入
发达国家的创新发展模式能够培育众多世界级企业,其成功要素之一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财政科技投入的持续增加。目前,R&D经费投入比例基本上是政府和企业分别占1/3和2/3.“十二五”以来,武汉企业的R&D经费投入在全社会R&D经费中所占的比例均值为70.02%,而财政科技支出投向企业的仅占7.48%.在武汉市工业企业创新投入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创新投入强度增长相对缓慢。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大财政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科技投入,以便于企业利用基础研究的“技术外溢”,减少企业的研发成本,缩小研发私人收益与社会受益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产业共性技术的投入力度,帮助企业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支持企业获得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同时,要鼓励企业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
4.2 重视中小企业的作用
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体系中极具生命力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完成。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生产经营机制灵活,具有较高的创新活力,信息反馈和执行效率高,能够有效结合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促进技术的产业化发展,是科技创新主体的“生力军”。近些年来,武汉市中小型企业在企业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也有所增强,因此,要更好地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加快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进而推动创新绩效的提升,以获得长期竞争优势,更好地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2]。
4.3 重视三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作用
虽然三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在R&D的人力投入和经费投入方面不及内资企业,但是,创新产出质量比较高,国际竞争力比较强。这是因为三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海外跨国母公司拥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和研发能力,同时具备先进的管理经验,所以,它能够获得较好的创新绩效。对于三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应鼓励其在国内开展产学研合作,增加其技术溢出效应,提倡采取合资合作形式吸引外资,推动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3]。
4.4 高强度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
充分发挥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的作用[4]。武汉是人才大市,实施“黄鹤英才计划”和东湖“3551人才计划”等重点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创新拔尖人才,但这些人才绝大部分集聚在高校和研究机构。鉴于此,建议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重点培养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家,经济引导和鼓励体制内人才向企业集聚。同时,借鉴发达国家人才移民政策,提供吸引最优秀人才到大型科技企业从事科研工作或自主创业的经费和政策,通过人才引进倒逼企业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激发和保障人才的创新创业潜力和活力。
[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统计署.奥斯陆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1.
[2]姜慧,曾群超.区域中小企业创新指数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3):36-41.
[3]万东华,许亦频,石庆焱,等.工业企业创新特征分析[J].调研世界,2016(12):3-14.
[4]王学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解读[J].安徽科技,2015(5):5-9.
F424.3
A
10.15913/j.cnki.kjycx.2017.20.010
2095-6835(2017)20-0010-04
〔编辑: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