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浙江林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2017-11-30撰文周晓光
■撰文/周晓光
浅议浙江林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撰文/周晓光
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离不开科技对林业发展的支撑,其中平台建设更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浙江现有以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这“一校一院一所一中心”为主体的林业科技创新平台,承担基础性和公益性的林业科技创新研究;以市、县和企业民营科技组织为主体的林业科技源头创新平台,承担应用性和产业性的林业技术创新研究。
按照林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浙江林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在质量与数量、内部管理与外部效应、机制创新与成果转化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浙江林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需在政府引导下对省内林业科技创新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瞄准现代林业科技国际前沿,充分发挥现有国家和省级林业科研院校的特色优势,重构现代林业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和专业服务人才,形成“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逐步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科技引领阵地。
统筹规划架构林业协同创新平台体系
根据现代林业发展的新阶段和新形势,构建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作、多技术集成的重大研发与应用基础性创新平台,构建涉林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相结合的多元化林业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多种运行模式的政产学研用的新型林业组织形态,构建面向林业协同创新的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
组建重点实验室创新联盟。围绕林业主导产业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以在省内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体,整合大型企业重点实验室资源,组建省级层面的林业重点实验室创新联盟,创建培育竹产业、林木产业、木材加工产业的国家实验室,增强林业科技创新的基础研发能力。
打造主导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围绕竹子、香榧、山核桃、铁皮石斛、木材加工、油茶、生物农药等产业,整合现有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资源,打造若干个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按照市场机制建立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管理体系、资源配置方式和人员流动模式,完善学科发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协调发展的创新机制。
大力发展新型产业组织形态。鼓励高校、院所与地方、企业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研究院、地方研究院等各类组织,推进政府部门牵头兴办的“民办非企”新型科研组织,组建浙江省林业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建立林业科技协同创新联席会、对接会及洽谈会,寻找产业协同创新的精准切入点,构建省、市、县与高校、院所、推广站等多层次的产业推广体系。
加快完善专业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国家部委和浙江省的基础条件平台、创新服务平台等林业创新平台资源,对大型科学仪器、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生态观测站、数据文献等资源进行梳理清查,优化整合,建设面向林业协同创新的一体化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及“浙江省林业科技资源数据库”“浙江省林业协同创新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国内外林业行业竞争力情报系统”等,向省内政、产、学、研、用的机构和个人开放。
强化队伍增强林业产业发展支撑能力
协同创新平台是一个开放协作的组织,关键在于人的协同,形成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以及市场运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协作团队。基于林业协同创新平台体系架构,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人员稳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林业科技人才队伍,满足基础研发、技术开发、成果推广以及平台管理的人才要求。
加大高层次人才集聚力度。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为契机,着眼全球视野,深入调研林业人才的全球分布和林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需求,提出人才引进和人才储备战略。实施“企业家兼职教授计划”,聘请高层次人才担任高校兼职教授,设置一定比例的兼职教授编制,促进高校、院校之间的人才有序流动,柔性引进一批创新创业人才,提高人才引进标准与待遇,积极搭建人才的发展平台。
提升优秀林业青年学术能力。建立健全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加大教育、科技和其他各类人才工程项目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在省科技计划研发专项中设置青年专项。配备学术能力培养导师,选拔一批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到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甚至国外知名院校进修学习,拓宽国际视野,聘请专业领域一流的领军人物担任导师。
打造林业科技经纪人队伍。加快推进科技经纪人制度工作,增强技术中介服务和创业服务能力,在高校、院所内培养建立一支懂技术、懂管理、懂营销、懂理财、懂法律的“五懂”技术经纪人队伍;以校地院地共建的技术转移中心、创新研究院为载体,在社会上吸引一批地方科技局、基层技术推广站的技术人员兼职担任科技经纪人,积极推进成果有效转化。
建设公共平台专业服务队伍。明确林业基础条件、创新服务等公共平台专职管理人员岗位和要求,加强平台建设及绩效考核评价,落实平台管理维护运行、科技条件资源开发利用、共享服务等岗位的设置,切实提高平台专业服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支持鼓励开展专业技术学习、研究和交流活动,稳定、壮大一支高效的科技资源条件共享服务人才队伍。
完善机制保障林业协同创新平台运行
构筑并完善一套透明的,能让产学研各方互利互惠、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机制,这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成功的必要条件。作为全省的林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法规政策、组织协调、利益分享、风险分担以及平台运行技术支撑等机制保障。
政策扶持机制。省科技、林业等行政部门将林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布局、任务、措施,纳入省林业科技发展规划,加强平台建设的战略布局、顶层设计,按林业主导产业布局基础研发、技术开发平台,加大平台建设的财政投入。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众创空间、科技特派员制度等政策设计,加大林业技术推广、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建立统一的分析测试和实验中心,将省内林业科研机构的大型仪器设备纳入共享服务网络,鼓励地方政府、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组织协调机制。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发挥组织协调功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整合和集聚政府、高校、企业、院所、非政府组织等各种力量,建立以林业院校作为主导、各级政府积极推进和涉林企业联合共建的创新平台。在省级统筹层面,加强林业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顶层设计、宏观统筹,建立高校与院所、重点企业之间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协调会商机制。在执行操作层面,完善理事会或学术委员会领导下平台主任负责制,建立业务与科技行政部门、高校与院所之间的分工协作组织体系。
运行管理机制。林业协同创新平台运行的日常管理,不断创新并完善机制是平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其中日常运行管理机制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人、财、物的协同化管理,以及利益分享、风险分担的匹配化管理。加强林业协同创新平台对创业支撑能力建设,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引进、评价、激励和服务机制,推进科研经费改革试点,健全科技成果所有权的认定和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以自有知识产权作价入股企业或转让,出台技术成果商品化、配置市场化、知识产权资本化的技术转移政策。
技术支撑机制。采用先进、实用的科技资源共享技术,是构成高效运行的专业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共享机制的关键。技术支撑机制,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而需要建立的相应技术支撑,如各类科技资源的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共享的相互兼容的标准化技术,各种形式的共享服务委托、在线咨询和数据查询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