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质检信息化推进国家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7-11-30肖扬文徐磊王京丽
文|肖扬文,徐磊,王京丽
以质检信息化推进国家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文|肖扬文,徐磊,王京丽
近日,《质检信息化“十三五” 规划》发布,这是指导“十三五”期间我国质检事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文件对我国未来五年质检信息化发展作了部署,目标和内容令人振奋。文件提出,要围绕质检工作“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12字方针,以信息化推进国家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大机制、搭建大平台、整合大数据,推进信息化和质检业务深度融合,为建设质量强国、推进质检事业改革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以信息化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现代化
纵观当今世界,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化基本内容和国际竞争制高点。当前,信息化正进入加速创新、普及渗透、深入融合、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创新成果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集成电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技术、传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关键技术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向深层次发展,移动、泛在、高速成为信息基础设施最显著的特征。据爱立信公司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有500亿互联设备,全球80%的人将具有超级互联能力。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机械技术等各种技术交叉融合,引起全领域技术变革、产业变革和社会变革,影响极其深远。电子政务正在开辟政府治理创新的崭新模式和前景,大数据、智能终端、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推动各国电子政务向管理更高效、服务更优质、问责更透明、包容性更强的治理模式方向发展。社交媒体、移动APP等多元化交互和线上线下结合,极大激发了人们的参与感和社会责任心。数据资源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战略资产,构筑在强大信息技术和产业能力之上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传播、数据利用和安全能力,成为信息时代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体现,国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控制权之争正上升为国际战略竞争。美国等发达国家凭借先发优势,不断增强对全球信息资源的获取和掌控能力。为此,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通览当今世界格局,谁在信息化上占据制高点,谁就能够掌握先机,赢得优势、赢得安全、赢得未来。发达国家全力巩固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发展中国家抢抓全球产业链重组和调整机遇,以信息化促转型发展,积极谋求掌握发展主动权。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顺应信息化发展大趋势,及时加强在重点领域的工作部署和政策引导,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信息化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现代化。这是从战略上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战略选择。
信息化发展和质量强国建设相互促进
建设网络强国和质量强国,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化路径。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发展,信息化对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日益凸显。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世界第一,信息网络、信息终端和信息系统的普及已经达到了全民应用与普遍服务的程度。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数13亿户,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超过8亿户,政务微博账号达28万,政务微信公众号超过10万,用户规模均全球最大。信息网络基本实现了城乡人口的全覆盖,全民应用与普遍服务的格局业已形成。另一方面,我国也是世界制造业大国,许多工业产品产量在全球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信息网络及应用的规模优势,与制造业的规模优势叠加在一起,使我国具备了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实现质量强国的独特优势。互联网突破了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推动信息技术在质量管理、便利化通关、国门安全、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等领域深度融合应用,推动政府完善质量监管体系,提升质量服务能力,更好地好地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开展科学决策。可见,加强质量治理、建设质量强国,需要利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信息化发展也依托制造业应用和质检应用。信息化发展和质量强国建设相互促进,信息化为质量治理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技术路径,是质量强国建设的加速器和助推器;质量治理为信息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应用空间,是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建设网络强国和质量强国,是同一个问题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代化路径。
质检信息化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加快质检信息化,是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质检信息化是国家政务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质检信息化,已成为推进国家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十二五”期间,我国质检信息化快速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全国35个直属检验检疫局、31个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均设立了信息化工作机构。信息资源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建成6大类89项数据库并实现共享,90%以上的地方局实现了业务数据的全覆盖。信息化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建成了连接质检总局和直属质检机构的广域主干网、覆盖省市县三级机构的广域分支网,质检系统省级以上单位互联网接入带宽平均达到163MBbps,建成了北京数据中心和广州数据灾备中心。服务应用水平不断深化,CIQ2000实现了检验检疫信息化从无到有,中国电子检验检疫“大通关”覆盖了卫生检疫、食品安全、认证认可等检验检疫主要业务,“金质工程”为检验检疫、技术监督、认证认可和标准化等业务应用建设奠定了基础,总局网站连续五年排名全国先进行列。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机制不断完善,运维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同时也应看到,当前质检信息化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对信息化认识程度不深,尚未认识到新一代信息技术对质检事业全面改革和长远发展的创新引领作用;二是信息化体制机制不顺,统筹管理机制缺乏,网络互通难、信息共享难、业务协同难等问题仍然存在;三是新技术与质检业务的融合创新不够,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尚未有效快速地应用于质检事业改革创新中;四是网络安全风险意识不强,网络和信息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在国家信息化发展中,质检系统既是重要的应用者,更是重要的参与者。质检工作面临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与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的突出矛盾,人手少、事情多、任务重、战线长,要履行监管职能,提高工作效能,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都需要依靠信息化。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质量强国的战略目标,要求全面强化质量管理,完善质量监管体系,推动质量总体水平持续提升,全面建设质量强国。这就必须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强信息技术与质检业务的深度融合,将提高质检监管能力和服务公众需要作为信息化的出发点,落实“互联网+质检”行动计划,实施“智慧口岸”和“智慧质检”,实现质检业务应用互信、互认、互联、互通、共享,提高决策、执行、监督等过程的信息化应用能力,畅通政民互动渠道,形成良好的质量安全社会共治局面,切实增强亿万群众的“质量获得感”。
作者单位: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