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休闲农业发展探讨

2017-11-29黄慧德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17年7期
关键词:农园农场农业

黄慧德

近年来,农业部与国家旅游局等部门通力合作,强化规范管理,加大公共服务,提升发展内涵,营造发展环境,有力地推进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截止2012年底,全国有9万个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180万家,其中农家乐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园区超过3.3万家,年接待游客接近8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2 400亿元。据统计,2014年全国各类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10.5亿人次,营业收入3 600亿元,带动4 000万农民受益。农业部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 700亿元,从业人员845万人,带动672万户农民受益。截至目前,全国共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328个,推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70个,认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62项,在全国培育了一批生态环境优、产业优势大、发展势头好、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发展典范。

1 休闲农业发展前景

1.1 休闲农业发展形势较好

近5年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市场规模也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15年4月底,全国有9.5万个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193万家,其中 农家乐达220万家,规模以上园区超过4.1万家,年接待游客接近8.4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3 200亿元。数据显示“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 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为消费者提供休闲、观光、体验等服务,是实现农业多功能、高效益的新型产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而且可以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的 根本转变,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2016年,农业部根据季节特点和小长假时点分布,围绕“春节到农家过大年”“早春到乡村去踏青”“初夏到农村品美食”“仲秋到田间去采摘”四个主题,全年共发布了768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 032个精品景点,吸引了4亿游客到乡村休闲。2017年,农业部将围绕14部委《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要求,继续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推介工作,加大宣传推介工作力度,通过建立专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等形式,加大对精品景点和线路的宣传推介,构建线上线下推介的长效机制,提升行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宣传效果最大化。

1.2 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功能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日益旺盛的休闲消费需求为休闲农业发展展现了广阔空间。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5 000美元。按照旅游业的发展规律,我国已经进入大众化的旅游消费阶段。拥有全国70 %休闲旅游资源的农村地区,农耕文明悠久,乡村文化浓郁,民俗风情多彩,自然环境优美,越来越受到城乡居民的青睐,势必是未来休闲消费的重要场所。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在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它包括传统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虽然二者的内容都与农事有关,但是却各有侧重,乡村旅游偏重乡村风情,而农业旅游则是依托农事活动,离不开农场或农庄。我国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发展中国家,乡村地域广阔,乡村人口众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把自然、民族文化和农耕文化融入到传统旅游文化中,丰富了旅游业的内涵,是旅游业的一朵奇葩。随着旅游业与农村、农业的不断融合,将进 一步带动农村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成为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促进资源高效用、满足新兴消费需求的朝阳产业。

发展休闲农业,能够将农业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休闲观光、参与体验、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满足城乡居民走进自然、认识农业、体验农趣、陶冶情操、休闲娱乐的需要,使农业成为传承中华农业文明、对青少年进行优良传统教育的载体。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了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和农业标准化生产,成为展示现代农业科技、先进农业设施、农业生物技术等的重要平台。

1.3 休闲农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新型产业形态、现代旅游的新型消费业态,为农林牧渔等多领域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和产业脱贫的重要渠道,是推进全域化旅游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国家对法定节假日的不断优化调整,除带薪休假外,工薪阶层全年法定节假日增加到115 d,特别是三天以内的假期占101 d,最适合进行低价、短途、短时的消费,休闲农业势必成为消费的主战场。

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把农家庭院变成丰富市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的“农家乐”,把农业产区变成城乡居民亲近自然、享受田园风光的景区,把农村民俗变成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农耕文明的艺术精品,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发展休闲农业,把农业发展与休闲娱乐结合起来,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能够打破一、二、三产业的界限,改变农村经济的单一結构,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

1.4 休闲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

多年来,中央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特别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医疗卫生水平、人员素质和人居环境都得到极大提高和改善,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endprint

休闲农业使农业与农村成为市民走进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的新天地,引导城市人才、技术与资金等生产要素回流农村,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促进农村环境和村容村貌改善。同时,休闲农业的发展,能够引导广大农民主动学习和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先进文化,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整体带动农业生产水平和乡村文明水平的提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5 休闲农业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广大农民通过经营休闲农业和为休闲农业提供配套服务,实现了就业增收,得到了实惠,参与的热情十分高涨。地方政府看到了休闲农业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积极效果,更看到了休闲农业对于农民安居乐业、市民放松身心、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发展热情同样高涨。工商资本着眼于休闲农业较高的效益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投资参与的积极性也较高。

发展休闲农业,实现“大农业”和“大旅游”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满足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加快城乡资源配置优化和经济文化融合。休闲农业一方面承载起周末“市外桃园”的功能,以休闲、劳作、收获的方式让都市人体验耕作的乐趣,体验田园生活、品味农业情调,另一方面通过人员流动直接增加城乡之间财富转移的速度和规模,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休闲农业的发展,将极大地丰富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内涵,有力地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历史进程。各地的实践表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适应市场需求、蕴藏巨大潜力、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朝阳产业,是一项利国利民、一举多效的新兴产业。

2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高效农业,具有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教育功能、环保功能、游憩功能、保健功能、文化傳承功能等多种功能。1865年,意大利成立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标志着休闲农业的发展进入萌芽时期。19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了休闲农业专职从业人员,标志着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的开始,并进入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逐步开始形成休闲农业产业规模。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为中国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1 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2.1.1 意大利——绿色假期:从城市走向农村

意大利是最早发展休闲农业的国家之一。意大利最先成立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味农业野趣,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作,或者在农民土地上搭起帐篷野营,或者在农民家中住宿。

意大利休闲农业发展的巅峰时期,学术界称之为“绿色假期”,始于19世纪70年代,发展于19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90年代到达鼎盛时期。目前,休闲农业已成为意大利现代农业的一部分,它融合了当地自然、人文、社会等环境,综合开发和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对城乡统筹具有重要意义。至2002年,意大利大约有1.15万家专门从事“绿色农业旅游”的经营企业,当年夏季就招来了120万本国旅游者和20万外国游客前来休闲度假。“崇尚绿色、注重提高生活质量”,在“绿色假期”出现后成为意大利人的新追求。同时,“绿色农业旅游”的发展使得农村成为一个“寓教于农”的“生态教育农业园”,有效地扩大了生态农业耕地面积。此外,在休闲农业发展中意大利还通过合作经济组织的桥梁作用,为休闲农业提供了完善的管理体系。

意大利严格限定开办农业旅游的条件。首先,游客在农场留宿,要有一定的服务设施,有的房屋(尤其是那些传统的古典的老式建筑)要进行修缮,以便接待游人;其次,向旅游者出售的当地农产品的质量和特性要进行评估,同时要对文化条件、服务设施、卫生条件、饮水、电器的使用条件、灭火条件(森林宿营)设定标准;最后,要到各级政府旅游部门进行登记注册,并在通过考核后发放许可证。

2.1.2 法国——专业农场:非政府组织引导型的发展模式

早在1855年,法国有一位名叫欧贝尔的国家参议院带领一群贵族来到巴黎郊区农村度假,他们品尝野味、伐木种树、观赏田园、学习养蜂,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开创了观光农业旅游之先例。真正发生于法国的休闲农业浪潮是在19世纪70年代的农庄旅游。

自从法国推出“农业旅游”后,以农场经营为主的休闲农业得到较快的发展。据统计,法国现有农场101.7万个,其中大于50 hm2的农场数量为17.2万个,占农场总量的17 %;50 hm2以下的中小型农场84.5万个,占农场总量的83 %。这些农场基本上是专业化经营,其中主要有九种性质:农场客栈、点心农场、农产品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以及露营农场。

法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多个非政府组织机构的联合。1998年,法国农会常务委员会(APCA)设立了农业与旅游接待服务处,并联合其他社会团体,如互助联盟(CNMCCA)、国家青年农民中心(CNJA)等组织,建立了“欢迎莅临农场”的组织网络,为法国农场划出明确定位区域,连接法国各大区农场,成为法国农场强有力的促销策略。

2.1.3 美国——社区参与的市民农园:利益共同体的形成

美国休闲农业的兴起可追溯至19世纪上流阶层的乡村旅游。第一个休闲牧场于1880年在北达科他州诞生。1925年,为加强与铁路公司联系和整体推介休闲农业品牌,许多地区休闲牧场纷纷成立协会。1945年左右,许多东部的富裕家庭前往西部的怀俄明州或蒙大拿州度长假,慢慢地这种颇为贵族化的度假方式逐渐普及至中产阶层而成为一种大众化的休闲方式。到1970年,仅美国东部就有500处以上的休闲农场。

美国休闲农业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为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食物生产过剩的局面,由美国农业部(USDA)协助进行农地转移计划,政府在经费和技术上协助农民转移农地非农业使用,其中一部分即转移为野生动物保育与游憩。美国市民农园采用农场与社区互助的组织形式,参与市民农园的居民与农园的农民共同分担成本、风险和赢利。农园尽最大努力为市民提供安全、新鲜、高品质且低于市场零售价格的农产品,市民为农园提供固定的销售渠道,双方互利共赢,在农产品生产与消费之间架起一座连通的桥梁。这种市场农园在北美发展很快,至19世纪90年代中期已有600多个。这种市民农园极大地加强了农民和消费者的关系,增加了区域食品的有效供给,有效促进了当地农业的顺利发展。endprint

美国主要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和法规来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如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制定严格的管理法规要求农场必须设立流动厕所和饮用水源,露天场所需提供消毒水等。美国制定地区发展规划时,鼓励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交通住宿等配套设施的支出。1999年《农业住宿法案》明确规定:农家旅馆可以低于商业旅馆的最低规模和要求,对申请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或个人在手续上给予同化等。这些法律和法规从不同层面,尤其在土地利用层面上规定了相应的条款,从而推动休闲农业健康发展。

2.1.4 德国——市民农园:自家庭院的农家生活体验

德国的休闲农业大致可分为度假农场、乡村博物馆及市民农園等三种类型。其中度假农场的发展可追溯至1960年;乡村博物馆起源于1973年在奥地利展示的民俗村;而德国休闲农业作为欧美休闲农业中比较有代表的是市民农园,它起源于中世纪德国的Klien Garden。在那个时期,德国人习惯于在自家的大庭院里划出小部分土地作为园艺用地,栽种花、草、蔬菜,享受亲自栽培作物的乐趣。但真正成熟发展起来的市民农园,一般认为是19世纪初德国政府为每户市民提供的一小块荒地,以实现蔬菜自产的活动。

德国主要通过乡村旅游品质认证制度对休闲农业的标准来保障旅客的合法权益。1919年,德国制定了《市民农园法》,成为世界最早制定市民农园法律的国家。1983年,德国修订《市民农园法》,其主旨转向为市民提供体验农家生活的机会,使久居都市的市民享受田园之乐,经营方向也由生产导向转向农业耕作体验与休闲度假为主,生产、生活及生态三生一体的经营方式,并规定了市民农园五大功能:提供体验农耕之乐趣;提供健康自给自足的食物;提供休闲娱乐及社交的场所;提供自然、绿化、美化的绿色环境;提供退休人员或老年人最佳消磨时间地方。

德国市民农园土地来源于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镇、县政府提供的公有土地,一部分是居民提供的私有土地。每个市民农园的规模约2 hm2。大约50户市民组成一个集团,共同承租市民农园,每个承租人租地100 m2。租赁者与政府签订为期25~30年的使用合同,自行决定如何经营,但其产品不能出售。若承租人不想继续经营,可中途退出或转让,市民农园委员会选出新的承租人继续租赁,新承租人要承担原承租人合理的已投入费用。2006年,德国市民农园呈兴旺之势,承租者已超过80万人,其产品总产值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1/3。

2.1.5 日本——都市农业:城乡互动的“食”与“绿”的结合

一般而言,日本的休闲农业(又称观光农业)可分为自然景观、高品质农产品和体验型农业三种基本形态,有市民农园、观光果园、观光渔业、自然休养村、观光牧场、森林公园、自助菜园、农业公园等多种类型。日本观光农业主要以城郊互动型的都市农业著称,日本的都市农业主要集中于三大都市圈(东京圈、大阪圈和中京圈)。

日本都市农业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的战后经济高涨期,当时农场主结合生产经营项目的改造,兴建多种观光设施,先后开辟了40多hm2的观光农园。农园内设有动物广场、牧场馆、花圃、自由广场、跑马场、射击场等。这种观光农园主要以日本岩水县小岩井农场为特色,小岩井农场独辟蹊径,用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各具特色的设施和完善周到的服务,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平均每年接待约79万人次,为农场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但是由于城市街区土地利用失控,导致农业用地不断被征用。1961年日本政府出台了《农业基本法》,鼓励城市近郊农业由水稻生产向果蔬、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作物栽培转型。1966年日本出台了《日本蔬菜生产上市安定法》,1971年又颁布了《批发市场法》,这两大法规推进了农村地区大规模园艺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在日本国内形成了园艺产品广域流通体制和城市消费的农产品产地远程化体系。日本都市农业主要针对特大国际化都市的局部地区,进行规模化生产。由于这段时期小规模产区被忽视,加之在课税方面的不合理等,许多学者将该时期称为日本都市农业的衰退期。

1990年,日本实施《市民农园整备促进法》,推动50~100 m2的大面积的体验型市民农园面世,规定承租市民与其承租的农园土地之间的距离,原则上在30 min的车程以内,较大都市可以在一个或一个半小时,东京可达两个多小时车程的距离;市民农园的农地可以租借,一次租借期以5年为限。这一法案的颁布使得农场主不仅可赚取高额的土地租金和管理费,而且有时还可获得农园的农产品。1995年4月《农山渔村停留型休闲活动的促进办法》规定了“促进农村旅宿型休闲活动功能健全化措施”和“实现农林渔业体验民宿行业健康发展措施”,推动绿色观光体制、景点和设施建设,规定都府县及市町村要制定基本计划,发展休闲旅游经济,国家需协调融资,确保资金的融通,从而规范绿色观光业的发展与经营。同时,随着日本加入WTO,日本通过采取相应激励措施(给予贷款及贴息),小规模的产区得到较快发展,生产手段也逐渐向自动化、设施化、智能化,生产经营管理向网络化发展。

2.2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经典案例

2.2.1 韩国——周末农场型

韩国发展休闲农业的经典形式为 “周末农场”和“观光农园”,以江原道旌善郡大酱村为例:大酱村首先抓住游客好奇心出奇制胜的由和尚与大提琴家共同经营,利用当地原生材料采用韩国传统手艺制作养生食品的方式制造大酱,既符合现代人的养生学,还可以让游客亲临原初生活状态下的大酱村,同时节省资本、传承民俗文化特色。此外休闲农业的经营者还特别准备了以三千个犬酱缸为背景的大提琴演奏会,绿茶冥想体验,赤脚漫步树林及美昧健康的大酱拌饭,增加了游客的体验性,体现了乡村旅游的就地取材、地域特色浓郁的同时迎合了修身养性的市场需求,成功的吸引了大量客源。

可借鉴之处:以“奇”为突破口,和尚与大提琴家共同经营是创意的奇特,配合这样的理念,开展三千个犬酱缸为背景的大提琴演奏会,是实践的奇特,再者,将韩国泡菜、大酱拌饭为核心招牌突出乡土气息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灵魂。endprint

2.2.2 亚洲发达国家——生态交流型

相对于欧美,休闲农业起步较晚的亚洲发达国家发展速度却极其迅速。以体验农村生活为主题的电视节目、杂志和报纸在当今城市居民对农业、农村需要高涨的背景下人气非常旺盛,因此生态交流型的乡村旅游在该地区受到欢迎。典型代表是日本的大王山葵农场,该农场以黑泽明导演的电影《梦》拍摄地点而闻名日本全国,每年吸引约120万访客旅游。这种以农场为依托,以媒体传播为宣传手段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之一。

可借鉴之处:宣传手段,通过影视作品来促进休闲农业地发展,提升品牌一直是行之有效的宣传手段,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宣传乡村旅游目的地,更重要的是提示休闲农业经营者宣传促销的重要性。

2.2.3 欧洲——乡野农庄型

欧洲国家休闲农业发展最早,并形成多元化的乡村旅游形态,在这之中,“民宿农庄”、“度假农庄”尤为典型。这种形态的旅游或以度假为主的民宿农庄、露营农场、或以美食品尝为主的农场饭店开展,也有以适应欧洲居民习俗的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和狩猎农场等形式发展起来。例如在法国、奥地利、英国农村,将旅游住宿附加球场、赛马场、钓鱼场、园林等设施,迎合休闲旅游者需求。

可借鉴之处:增加休闲农业的参与性项目,欧洲国家这种休闲农业的发展本身就是由赛马、高尔夫球、钓鱼等实际参与性活动的催生而形成的,可见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其参与性项目的重要性,民俗、露营、美食品尝等进行当地特色化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点之一。

2.2.4 法国普罗旺斯

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的普罗旺斯不仅是法国国内最美丽的乡村度假胜地,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度假人群。普罗旺斯的特色植物——薰衣草成为普罗旺斯的代名词,其充足灿烂的阳光最适合薰衣草的成长,因此,游客不仅可以欣赏花海,还带动了一系列格式薰衣草产品的销售。除了游览,其特色美食——橄榄油、葡萄酒、松露也是享誉世界。还有持续不断的旅游节庆活动,以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和艺术氛围,不断吸引来自全球的度假游客。

2.2.5 澳洲葡萄酒庄园

澳洲乡村葡萄酒庄园已成为澳洲本地及世界旅游市场的热门度假项目之一。最具特色的当然还属其葡萄酒酿造业,澳大利亚的葡萄酒蜚声海内外,以口感好、甜味始终,价格实惠著称。游客不仅因葡萄酒而来,也因其特色壮丽的葡萄种植园和庄园城堡的特色景观。葡萄酒庄园还围绕葡萄酒酿造开展了丰富的旅游活动如:葡萄采摘、葡萄酒品尝、参观葡萄酒酿制过程、参加酒艺培训学校等,完美地结合了乡村产业与乡村旅游。

3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经典案例

休闲农业是根植于农业、农村、农民并服务于城乡居民的产业。欧美等国家已发展农业旅游100多年,我国已发展了20多年。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步入良好的发展机遇期,并已逐步形成省、地、县、乡、村多层次共同推进的格局,涌现出一批休闲农业发展經典案例。

3.1 江苏华西村

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的华西村依托休闲农业成为全国闻名的现代化示范村,其推出的“农家乐趣游”、“田园风光游”、“休闲生态游”等旅游产品满足了都市人们体验农家生活、追求休闲、度假的需求,同时开辟了农家乐特色游,住传统农舍、烧传统锅灶、用传统厨具,自钓活鱼、自摘蔬菜、自饮自娱,让城市游客不仅尝到鲜美地道的农家菜,也感受到农村和农家生活的新鲜和乐趣。丰富了休闲农业发展的内容,也为华西村提供了一个有效致富之道。

可借鉴之处:传统特色项目的深度挖掘,产品多样化发展。开展了“农家乐趣游”、“田园风光游”、“休闲生态游”的同时,通过住传统农舍、烧传统锅灶、用传统厨具,自钓活鱼、自摘蔬菜体现了乡村特色。

3.2 成都:“五朵金花”

以花卉产业为载体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五朵金花”是成都锦江区三圣乡的五个村雅称。采取自主经营、合作联营、出租经营等方式,该区域的农户依托特色农居,推出休闲观光、赏花品果、农事体验等多样化的休闲农业项目,现已形成了红砂村的“花乡农居”、幸福村的“幸福梅林”、驸马村的“东篙花园”、万福村的“荷塘月色”、江家村的“江家菜地”等著名休闲农业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成为休闲农业开发的典范。

可借鉴之处:发挥区域合作优势,突出主题产业载体,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瓶颈之一就是力量单薄,无论是资金、基础设施还是所依托的景区资源,基本上每个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相关问题,所以在“五朵金花”的案例中,将五个村子联合起来,以花卉产业为载体的发展模式为乡村旅游的区域合作发展,增加项目发展的凝聚力提供了突破口。

3.3 嘉善休闲农业

嘉善县通过积极培育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形成了以碧云花园为代表的农业园区型,以浙北桃花岛为代表的基地拓展型,以汾湖休闲观光农业带为代表的资源景观型,以祥盛休闲农业园、龙洲休闲渔业园为代表的特色产品型,以西塘荷池村、陶庄渔民公园为代表的“农家乐”型等多种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并于2011年3月嘉善县获得了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的首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

可借鉴之处:休闲农业的休闲化,随着观光旅游逐渐向休闲产业转换的过程中,嘉善休闲农业将观光业和休闲业很好的结合起来为乡村旅游的与时俱进开辟了一条道路。

3.4 贵州余庆白泥坝区现代农业旅游规划

余庆地处黔北南陲,系遵义、铜仁、黔东南、黔南四地州(市)的结合部。北与湄潭,东与石阡、凤冈,南与黄平、施秉西与瓮安接壤。北部、中部为乌江河谷阶地,县城所在的白泥盆地,是贵州省著名的万亩大坝之一。规划区紧靠余庆县县城,白泥万亩大坝是贵州省19个万亩大坝和全国100个万亩大坝之一,是余庆县粮食生产的主要地区,具有良好的区位发展优势。

可借鉴之处:水资源是开展休闲农业不或缺的资源之一,流动的水能有效地带活乡村旅游,让乡村充满活力;亲水性的旅游项目,更容易让游客体验最为原始的乡村生活场景。充分依托余庆县自身的山、水景观特色,充分挖掘和提炼地段中的自然环境要素,通过有机的设计使人在规划区中充分感受到山、水,突出山、城、水、绿交融的生态格局,从而形成深刻的旅游印象。endprint

3.5 台湾的休闲农业

台湾的休闲农业,就如同我们内陆所说的“农家乐”,是伴随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而出现的新生事物。早在1960年代即己萌芽,农政单位即致力于改善农业结构,寻求新的经营方式,曾经倡导农村多元化经营。不过不具规模,乃是“点”的经营,多为农场开放,供游客自行采摘果实或采草葛之类的一些活动而己。1980年,台北市政府在木栅推行“观光茶园”计划,才有休闲农业发展的正式记录。

综观台湾休闲农场发展的历程,可分为:萌芽期、成长期、发展期等三个时期。萌芽期,从创立第一家休闲农场开始,此期为时约16年。成长期长达23年,发展期从2004年迄今。兹分述如下:

3.5.1 萌芽期(1980年以前)——观光农园草创期

萌芽期从1965年成立第一家观光农园开始。此时期多是以观光农园之型态经营,完全是农民自发性的尝试。其实农民开放农园供人采摘果实,目的在节省自己采收的劳力,尔后发现此举又可吸引游客的兴趣,而达到增收的目标,一时创造了旅游的风潮,为农家创造了不少的利润。此时期以苗栗县大湖观光草莓园,彰化县田尾公路花园等为滥觞,之后又有33家跟进,他们都是台湾休闲农业的先躯者。

3.5.2 成长期前段(1980至1989年)——休闲农业探索期

1980年,台北市政府在木栅推行观光茶园计划,这是政府推广休闲农业的开始。紧接着1982年台湾省政府执行“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最具有指标效应的是彰化县农会东势林场、台南县农会走马濑农场、宜兰县香格里拉休闲农场,在本期内相继设立营运。台湾休闲农业在此三大农场的带动下,树立了一种可借鉴的经营模式。

台湾对休闲农业的定位与走向,在此时期都仍然在探索、磨合、适应之中。本阶段9年期间,休闲农业场家数增至141场。

3.5.3 成长期中段(1989至2000年)——休闲农业倡导期

本阶段的开端系1989年农委会委托台湾大学农业推广系举办“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会中确定“休闲农业”的名称,这对于休闲农业的定位与走向,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农委会同时颁布实施“森林游乐区设置管理办法”,发展森林旅游。

农委会开始积极推行发展休闲农业的相关计划项目,诸如:组成发展休闲农业策划咨询小组、研讨法规、加强倡导及教育训练,重视休闲农业教育与研究等。1992年,农委会订定“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规定设置休闲农业区的条件为面积50 hm2以上者。这是台湾发展休闲农业的首部法规。尔后于1996年,修订为“休闲农业辅导办法”,区别“休闲农业区”与“休闲农场”的概念,并赋予不同的辅导方式。1994年首度引进市民农园的制度。本阶段吸引众多的农业界及社会精英,纷纷积极投入休闲农业,代表农业转型發展的迫切性及民众自然生态旅游及农业体验的高度需求。本阶段计历时11年,休闲农业场家数增至610场。

3.5.4 成长期后段(2000至2003年)——休闲农业茁壮期

2000年农业发展条例增订休闲农业的基本规定,显示政府对休闲农业的重视,从政策面提升到法律面。休闲农业法规随之也重订,同年订定“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放宽申请休闲农场的面积到0.5 hm2的规定,奠定休闲农业在本阶段蓬勃发展的基础。

2001年经建会公布“旅游发展方案”,观光局订定“二十一世纪台湾发展观光新战略”,均提出发展生态旅游、健康旅游的策略,使休闲农业与政府观光旅游政策相呼应。同年农委会推行“休闲农渔园区计划”,策订以后四年休闲农业的辅导模式。2002年观光局公布“民宿管理办法”,扩大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本阶段短短三年间,休闲农业总场数增至1 021场,共成长了411场,可见一部完善的法令,除可增强人民对政府的信赖之外,也可提高了人民参与的兴趣。

3.5.5 发展期(2004年迄今)——休闲农业发展期

休闲农业发展到此,己达到了千家的高峰,故本期不再追求量的增加,而是求质的提升。《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在2004、 2006年,先后修订两次,主要精神在提升服务质量,促进稳定发展。诸如:休闲农场评选、休闲农业区评鉴等措施都开始执行。鼓励创意开发,参加国际旅展,其目的无非都在带动提升质量。

至于质量认证,则在规划中。辅导休闲农场申请筹设及登记,达成合法化经营,是另一项重点措施。整体而言,本期的特征是将休闲农业推向另一个高档台阶,促进永续发展。这是一项长期努力的使命。

目前台湾休闲农业主要经营形态大致可分为休闲农场、休闲渔业、展示中心、观光农园、农村民宿及森林旅游等,显示国内休闲农业的经营形态相当多元,农家多配合当地自然环境与资源,提供不同服务内容,以满足不同标的之休闲需求,当然,农家也从中获得不少利润。

若再由经营者身分观察,休闲农业之营业收入中,有4成系由农、渔民独资经营所创造;3成来自农业企业及一般公司;政府机构营业收入主要来自“森林游乐”。如再深入分析,休闲农场一般规模较大,故由农业企业及一般公司经营较多(占休闲农场营收51 %),至于休闲渔业则以农渔民自营为主(占61 %),另观光农园因多为开放自家农园农产品之采捕与观光,故农渔民自营之营业收入比重高达88 %。

现行休闲农业己脱离早期“点”的经营方式,而是“点、线、面”串联营销,如此可收丰富景点的功能,让游客不断回游,因此,完整之旅游动线对休闲农业之发展更有画龙点睛之妙。在农政单位精心规划下,目前台湾各地区主要农业休闲特色如下:

①北部地区

海山风景线——陶艺老街与清溪之旅(树林、莺歌、三峡、土城):自然山河景观、历史文物、古街、陶瓷、田园风光。

北海岸风景线——野柳金山北海之旅(淡水、三芝、石门、金山、万里):海蚀地形、温泉、岩石、巨砾滩及海滩景观最为吸引人。endprint

平溪石旋风景线——田园瀑布与矿乡之旅(汐止、深坑、平溪、石碇):青山碧溪、季节性民俗活动、特殊地形景观及矿业文化。

文山风景线——山林溯溪与茶乡之旅(新店、乌来、坪林):由高山、森林、湖泊、瀑布、溪流等元素组成的壮丽景观。

②中部地区

中潭旅游线(草屯、国姓、鱼池):九九峰自然保留区、日月潭、九族文化村及桃米生态村。

清境庐山旅游线(埔里、仁爱):赏枫、绵羊秀、雪景及温泉。

八卦山猫罗溪旅游线(南投、中寮、民间、集集):自然景观及水果餐。

溪头杉林溪旅游线(竹山、鹿谷):竹林与美食。

玉山东埔旅游线(水里、信义):温泉及赏梅。

③南部地区

平原游憩线(屏东、长治、麟洛、九如、里港、盐埔、高树、万峦、内埔、竹田、万丹及潮州):复杂的动植物生态系。

亲山游憩线(狮子、春日、来义、泰武、玛家、雾台、三地门):原住民俗文化及自然风景区。

亲水游憩线(新埠、杨寮、新园、炭顶、林边、南州、佳冬、琉球、仿山、东港):观光休闲果园及海岸风景。

半岛游憩线(恒春、满州、车城、牡丹):休闲农业、野生动物资源、垦丁国家公园自然景观。

④东部地区

离岛乡镇旅游线(兰屿、绿岛):丰富珍贵的生态景观及特殊的人文风情。

纵谷区域旅游线(池上、关山、鹿野、卑南):自然生态、茶园、飞行伞。

临海岸区旅游线(长滨、成功、东河、台东、太麻里、大武):海岸景观及典型的农村生活。

山地乡镇旅游线(海端乡、延平乡、金峰乡、达仁乡):山林之美及自然生态环境。

发展休闲农业不仅扩展农业经营形态,带动农村新一轮的创业与就业,为沉寂的农村注入活力外,更是营造魅力农村之主要策略。农委会为促进农业升级,1995年推动“新农业运动”——台湾农业亮起来,建构出“创力农业”、“活力农民”、“魅力农村”的农业新境界。因此,除积极推动休闲农业外,更透过十大经典休闲农场、十大经典休闲农业区的选拔营销,使魅力农村成为可能,吸引都市人群走入乡间,体验农村生活。依《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己划定之休闲农业区57处,审核通过台中、屏东各2处。另为提升具国际观光水平之服务质量,拓展国际客源,经评鉴指定宜兰县中山、苗栗县南江及台东县关山亲水等3处休闲农业区,办理后续之规划推动工作。1996年全民票选之十大经典农渔村中,即有古坑乡华山、光复乡马太鞍、大湖乡姜麻园、三义乡双潭、通销镇福兴南和、鱼池乡大雁、瑞穗乡舞鹤及新埔镇照门等8个休闲农业区获选,分别赢得金采印象、典藏生态、农情万种、怡然乐活及村风无限等5项大奖,让每一个具有特色之休闲农业区、农渔村,欢唱不一样的农村曲。

在政府积极规划辅导下,台湾农业再次的突破与转型,而应国人对健康休闲之需求,结合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之休闲农业己蓬勃发展,不仅提供国人亲近自然、体验农业及及纤解压力的好场所,更为农村注入活力,繁荣经济,营造魅力新风貌,使每个农渔村都别具特色都是经典。未来休闲农业更将朝向国际观光水平迈进,透过评鉴与认证制度,提升服务质量,拓展国际客源,让农村游客如织,农业永续发展。

纵上所述:台湾的休闲农业,所以有如此可观的成果,应归类于具有以下的特点:

①农民的自觉;他们为吸引游客,挖空心思,各出奇招,以吸引游客上门。

②保护乡村的特色:只有保护乡村的特色,使其成为一个稀少或独特的景观、文化、传统技法时,才能吸引住游客的好奇心,使他们“心甘情愿”地将口袋里的钱掏出来。

③完善的法令:依照《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之规定:申请休闲农业区,是由直辖市或县(市)政府拟具规划书,报请上级政府划定;跨越直辖市或二县(市)以上区域者,得协议由其中一主管机关,依前述程序办理。

申请休闲农业区有明确的条件:具地区农业特色,具丰富景观资源,具丰富生态及保存价值之文化资产。在区内依民宿管理办法规定经营民宿者,得提供农特产品零售及餐饮服务。

有了完善的法令,除可增强人民对政府的信赖之外,也可提高了人民参与的兴趣,更可保持交易的质量,对农民与游客都有保障。

④政府妥善的引导:有些大型的公共建设,不是个别农户可以独自完成的,此时,政府应发挥功能,予以协助及辅导设置,公共使用之休闲农业设施包括:安全防护设施、平面停车场、凉亭(棚)设施、眺望设施、标示解说设施、卫生设施、休闲步道、水土保持设施、环境保护设施、景观设施、其他经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核准之休闲农业设施。

一些先进的观念,也应该由政府倡导,以符合国际潮流,如“生态旅游”之类的进步观念。所谓“生态旅游”即是从事旅游的发展时,必须同时兼顾小区利益、永续经营与生态保育的三大原则,使台湾的生态,能在旅游时,仍然要兼顾维护自然生态的多样性、各地文化传统的保存、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等问题,避免游憩对环境与文化造成过大的冲击,达到环境經济、保护生态与环境教育兼具之目标。

4 休闲农业发展举措

4.1 以农为本、促进增收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场所,加强规划引导,科学构建利益分享机制,增强农民自主发展意识,激发农民创业创新活力。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大任务,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以激发消费活力、促进产业升级、实施产业脱贫为着力点,坚持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传统村落为形,创新创造为径,加强统筹规划,强化规范管理,创新工作机制,优化发展政策,加大公共服务,整合项目资源,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提升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着力将休闲农业产业培育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为城乡居民提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高品质休闲旅游体验。endprint

4.2 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休闲农业所在地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总体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济力量和经济条件,决定了该地休闲农业发展的人、财、物力资源投入的水平、旅游接待能力,以及城市居民出游水平等。休闲农业要结合资源禀赋、人文历史、交通区位和产业特色,在适宜区域,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适度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休闲农业具有农业和旅游业的双重功能,休闲农业资源的价值条件是其开发的基础。因此,休闲农业选择开发地时一定要注意,休闲农业资源的质量和价值越高,其旅游吸引功能就越强,其效益就越有保障,休闲农业资源因受自然条件影响而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季节性。

休闲农业开发地的综合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资源开发的类型和方向。自然条件对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所在区域的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等因素方面。休闲农庄与乡村旅游必须建立在优越的自然条件基础之上,一般来说温暖湿润的气候,充沛的地下水,丰富的地表水,优良的水文状况,丘陵和平原相间的地貌,肥沃的土壤,较少的灾害性天气,是非常适合开发休闲农庄与乡村旅游的好地方。

休闲农业开发的方向、规模和效益取决于区位条件。区位条件包括资源开发地的地理位置、交通通达性、依托城市和相关旅游区之间的相互联系程度、在区域经济产业中所处的地位等,即通常所说的地理区位、交通区位和经济区位。休闲农业的区位选择应以市场为导向,一般要求布局在城乡接触带上。

4.3 保护环境、持续发展

发展休闲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必然选择。休闲农业发展要达到社会效益明显提高,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服务水平较大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拓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必须结合合理规划休闲农业产业带,突出特色,布局优化、类型丰富、功能完善。应根据各地特色、优势,融入文化创意,创造性地开发,努力从农民最关心、投入少、见效快的项目入手,让农民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中感受到家乡面貌的变化,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遵循开发与保护并举、生产与生态并重的观念,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休闲农业应加强与农耕文化传承、创意农业发展、营造乡村旅游环境、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保护、林下经济开发、森林旅游、水利风景区和古水利工程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机融合,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地的农业基础对其开发有重大影响。农产品的种类、产量、商品率等与休闲农业的开发都有密切关系。?旅游客源市场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客源市场条件决定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资源的开发价值和规模。因此,应选择农业条件好、经济能力强的乡村作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地,以确保持续发展。

4.4 资金扶持、改善基础设施

国外休闲农业能得到快速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的资金扶持作用。韩国政府在休闲农业项目上给予数额可观的贷款以及宽松的还贷环境,并严格管理旅游农园申请、可行性评估以及农园的发展规模,以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法国政府通过公共资金补贴、放松银行贷款、设立专项费用等手段,将旅游观光农场作为一段时期政府优先项目来规划和落实。意大利对已开展农业旅游的单位,给予享受政府的有关农业低息优惠信贷和税收减免政策。美国州政府在农业厅下设专门的乡村旅游委员会,进行市场开拓、推广,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为发展鄉村旅游提供各种咨询和帮助。

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扶持建设一批功能完备、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休闲农业聚集村、休闲农业园、休闲农业合作社,着力改善开展休闲农业村庄的道路、供水设施、宽带、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游客综合服务中心、餐饮住宿的洗涤消毒设施、农事景观观光道路、休闲辅助设施、乡村民俗展览馆和演艺场所等基础服务设施,改善休闲农业基地的种养条件,实现特色农业加速发展、村容环境净化美化和休闲服务能力同步提升。鼓励因地制宜兴建特色餐饮、特色民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4.5 规范管理

休闲农业作为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在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从产业内部看,存在布局简单雷同,项目缺乏特色创意,行业标准不健全,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存在政策扶持不到位等问题。特别是由于地方规范管理不到位,有些项目存在老板“圈地”建房、盲目开发建设、侵害农民利益和破坏农业环境等问题,这些问题要通过强化规范管理来解决。

应尽快制定休闲农业规范管理办法,紧紧围绕规范管理、公共服务、拓展内涵、营造环境等重点任务,通过编制发展规划、制定行业标准、开展典型示范、梳理发展模式、打造服务平台、挖掘文化遗产、创意精品等工作。进一步明确行政管理主体和行政管理程序,并进一步明确休闲农业发展主体所必备的标准条件以及申办所必备的资格条件,进一步规范其管理;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税费收取、财政扶持等优惠的配套政策,以扶持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使全国休闲农业呈现出“数量提升、质量提档、效益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休闲农业网》)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园农场农业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江苏省农园建设对策研究
快乐农场
农场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现代农业多功能发展模式研究
开心农场(1)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丰收的农场
印尼国营第八农园首次向新加坡出口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