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篇“硕士论文”作者的良心会痛吗

2017-11-29

博览群书 2017年9期
关键词:郑振铎论文文学

光明日报《博览群书》编辑部:

最近,荧屏上有许多热播剧,在播出之时就被观众指出抄袭。如《锦绣未央》被指出抄袭了一百二十多部作品,现已被告上法庭。而现下正播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还未搬上银幕之前的数年中,作者唐七公子就一直被人指控抄袭网络小说《桃花债》。

就在抄袭者和反对抄袭的读者作家们的笔墨官司打得“不亦乐乎”之时,网络上悄然出现了一种“神器”,就是一些悲愤的作者或读者,将发现的抄袭作品和原创作品放在一起,将相似之处用相同颜色标识出来,被称之为“调色盘”,相互对照,一目了然。

抄袭问题绝不只存在于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学中,甚至在“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中也屡见不鲜。今天,我们也用这个方法来看一看一些学位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郑振铎翻译理论及实践研究》,是一篇近年(2014)河北大学的“硕士学位论文”。其第二章《郑振铎的翻译实践》,分为:“2.1”郑振铎本人对世界文学作品的翻译、“2.2”郑振铎翻译的特点、“2.3”郑振铎负责组织的翻译活动。其中“2.1”郑振铎本人对世界文学作品的翻译中的“2.11-2.14”部分,列论了郑振铎对俄国、印度、希腊罗马、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这前面三种,如果同上海外国语大学陈福康先生1991年初版、2010年修订再版的《郑振铎论》一书的第三章《文学创作及文学翻译》中的第五节《翻译和译述》中的(二)至(四)部分的内容相对照,就会发现基本完全一样,甚至连其论述顺序也一致;最后一种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则另外抄自《郑振铎论》的第三章第三节。其“2.3”有关郑振铎负责组织的翻译活动部分,亦与《郑振铎论》第四章《文学组织活动及其他》一章中的内容相同。只是《郑振铎论》更为详细而已。

也许“论文”作者会说,这些内容都是基本的历史资料和人物的相关经历,大致上相似也无可厚非吧。

但是,《郑振铎翻译理论及实践研究》的作者大言不惭地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列举郑振铎所译的很少被提及的社会科学文献并加以说明。2.对郑振铎提出的译论予以总结、归纳。3.郑振铎翻译理论与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对比。所谓“郑振铎所译的很少被提及的社会科学文献”,无一不是《郑振铎论》中写到的,并没有一篇是“论文”作者自己找到的。

下面我们再用一下“调色盘”,将《郑振铎翻译理论及实践研究》(下简称“论文”)中的“2.2”中“论述”的有关郑振铎翻译作品的特点,与陈福康先生《郑振铎论》(下简称“陈文”)第三章《文学创作及文学翻译》的结语部分,进行一下简单的对比。

陈文:第一,他的创作品类很全,很丰富,他做了多方面实践,起步也较早,但他却无心做一个纯文学作家。……此外,他对诗歌、小说、儿童文学、散文等文学体类,则都写了不少作品;而且每一种体裁中,他又都不拘于单一形式,而是多有探索,有创新,丰富多彩。……在翻译方面,涉及面也较广,特别是较早介绍了俄国文学,以及介绍了印度文学、希腊罗马文学等等,具有开风气和补空白的意义。但因种种原故,他没有较长期地连续将最大的精力集中投放于创作之中。他的不少作品是分散发表或化名发表的,很多作品也没有及时收集出书。他虽然有几次显露出欲写长篇小说的意愿,但始终未能写出里程碑式的大作品。同样,也几乎没有译出里程碑式的世界名著。

論文:首先,郑振铎的翻译实践活动形式首先,郑振铎的翻译实践活动形式多样,翻译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且新颖独特。他在许多方面都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勇于创新,丰富了新文学的实绩。除了翻译戏剧、文学作品以外,他也翻译了诗歌、小说、儿童文学、散文等不同体裁的作品,对于不同的体裁,他又不拘泥于某一种单一的形式,而是多有探索,多有突破,多有创新;另外,他翻译所涉猎的范围也较广,较为突出的就是他是较早把俄国、印度以及希腊、罗马等不同异域文学系统介绍到我国的人之一,这些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和对外交流都具有开风气和补空白的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并没有将最大的精力长期、连续、集中地投放于翻译作品上,因此,他始终没有译出具有里程碑式的世界文学名著,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陈福康先生在《郑振铎论》中总结了郑振铎的创作及翻译活动的特点,书中清楚地写道:“纵观郑振铎的创作(以及翻译)活动,我觉得有这样几个特点(有的特点正是包含着优点与缺点两个方面)……”这里写到的“我”,自然是作者陈福康。那么将“论文”中的所谓创新的部分拿过来对比,发现一些极其相似乃至相同的地方,这些所谓的“创新点”又该如何解释呢?再看“论文”的三个观点中的另外两个:

陈文:第二,他的创作鲜明地反映了他的全人格,在文坛上树立了不可替代的个人风格,也发挥了很好的社会功能。他以全身心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在作品中处处洋溢着追求光明、争取解放的真挚的激情,甚至可说是无邪的童心。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有所为”,都是为反映人生和改造人生而作的,……他的作品(包括翻译)实践了他一贯主张的“为人生”的文学思想。但由于工作和斗争的紧张与急迫,有时他未及仔细修饰文字和塑造形象,描写有时不免过于直露和粗糙,使得作品的审美价值有时不及认识价值。但即使如此,也仍如鲁迅说过的,属于“虽然粗制,却并非滥造,”……更不用说他还有一些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高度完美地结合的作品了。

论文:其次,他的译作反映了他健全的人格和鲜明的个性,具有强烈的进步倾向。他以全身心热爱着他的祖国和人民,在作品中处处洋溢着译者争取解放和追求光明?的真挚情感;率性洒脱、爱憎分明、博学多识,同时又相当细腻就是其译文总的风格。他的大多数翻译作品,都能够真实的反映人生和社会状况,充满了斗志昂扬和慷慨激昂,因此,他的作品实践了他一贯主张的“为人生”的翻译创作理念。但是,在当时纷繁复杂的情势之下,鉴于工作的繁忙和环境的恶劣等因素,有时候他可能无法对文字作细致的修饰,描写时不免显得直白和粗犷,有时可能使其作品的艺术性不及其知识性。然而,就像鲁讯说过的,其作品“虽然粗制,却并非滥造”。总体而言,他的绝大多数译品仍然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契合的典范。?endprint

陈文:第三,他的作品也显露了他的学识才情。……他不仅首先是一名新文化运动的战将,而且也是“五四”以后一位令无论新旧学者都不得不佩服的大学者。他是最典型的学者型作家。因此,尽管他的作品大多在文字上是平易的,在风格上是朴素的,但并不浅薄,实由厚积。在创作的储材、剪裁、炼意、结构、议论、抒情等等方面,都显示了作者的学力。……郑振铎作为一个著名的学者、教授,有时在创作上也不免学问性有余而艺术性较差。但总的说来,正如郁达夫说的,学者一般是不大会创作的?,但郑振铎的作品“却也富有着细腻的风光”。

论文:最后,他的文学翻译作品在艺术价值、思想态度、反映真善美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充分显示了他丰富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郑振铎不仅是一名作家、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位令人崇敬的的学者,属于典型的学者型的大家。他的作品就整体而言,大气却不乏细腻,就细节而言,朴实却不乏亮点,体现了其较深的文化功底。然而,作为资深学者、文坛精英的郑振铎,有时在其译作中也难免会出现认识价值有余而审美价值不足的问题。

如此看来,“论文”作者的这三个观点,除了文字上略微有些差别,一些关键语句甚至与陈文一字不差。那么,所谓的“创新”点究竟又在哪里呢?

我还曾经在网上偶然看到过青岛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郑振铎翻译思想研究》,原文是用英文写的,但提要则是中文所写。内容也基本相同于陈福康先生《郑振铎论》和《中国译学理论史稿》(1992年初版)中的相关部分。或者说,只不过是将《郑振铎论》或《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中的诸多论点和内容,作了“中译英”,并重新“组合”而已。

如今知名网络作家“匪我思存”在微博上“手撕”热播剧《甄嬛传》的作者“流潋紫”抄袭的事情,引发更多路人或粉丝的围观,许许多多的抄襲行为被公之于众,在许许多多的“手撕”之后,我们已经看到这些存在抄袭现象的网络文学作品遭到了广大读者的唾弃与声讨,这足以证明读者们的“三观”还是立得很正的,对待抄袭的行为都是抵制与鄙视的。而学术类的文章受众显然没有畅销的小说、电视剧那样广泛,虽然判定抄袭与否的标准更为严谨,但抄袭仍然是一个破坏中国学术大厦根基的重大问题。昔日清华大学梅校长曾有过“大学非大楼之谓也”的感叹,若他看到今日某些自诩“做学问”的人”,恐怕又会有“学者非唯成果之谓也,亦人品之谓也”的呵斥了。更何况所谓“行有余力以学文”,抄袭之人行尚无端、无信,又凭什么去“学文”呢?现今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一项又一项越来越严苛的条令,或许一时能够遏制此类现象,但构建真正的学术净土依然要靠诸位作者们自己的良知,希望他们在抄袭时扪心自问:自己的良心不会痛吗?自己的所作所为配得上“学术”二字吗?凭借这样的“成果”得来的名利受之无愧吗?

当前,中国学者与世界的交流正变得空前的广泛深入,中国学术环境与世界接轨的速度正在日益加快。按照我们对中国学术环境的估计,中国学人绝非不懂何为创新,也绝非不会创新,只是有些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肯下笨功夫,导致大量早就该有的创新沉睡地下。难道非要等国际学术刊物集中退掉中国的来稿,非要等中国学术刊物在国际上名声扫地,中国学人在国际学术活动中不受人尊重,我们才能警醒吗?

刘梦思(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16级研究生)

2017年8月endprint

猜你喜欢

郑振铎论文文学
郑振铎的铮铮铁骨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郑振铎炒股
郑振铎虚心接受批评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文学小说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