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江向北流

2017-11-29李桂平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7年11期
关键词:赣江江西

李桂平

河流在倾斜的版图上肆意穿行,成为国家政治中心通达东西南北的路径。有着9000年造船史的中国,在河流上留下了极其壮美的诗篇。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后主李煜充满亡国之痛的词句,把中国河流的方向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里。实际上,中国的版图西高东低,由此形成江水东流,而赣江和湘江则以北流的姿态贯通长江,成为南北融合的交通枢纽。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秦汉至魏晋,湘江作为国家交通大动脉的地位明显超过赣江,秦汉时期经湘入桂,魏晋时期经湘入粤,但是南北交通大动脉毕竟呈现出自西向东偏移的趋势,在未来的格局中这种偏移还会继续吗?

南中国的这块土地,在商代曾经哺育过一个王国。王国遁失,人民失散。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在帝国的版图上江西仅设7县,隶属千里之外的扬州郡。西汉初年置豫章郡,江西土地上首次设立郡治。公元2年(西汉元始二年)全郡辖18县,67462户,351965人。商代至此1000年,江西版图发生了怎样的颠覆?辽阔的赣鄱大地地广人稀,无比寂寥。

公元前的江西历史扑朔迷離,考古发掘一如碎片无法拼接,没有片言只字诉说悲欢离合,似乎只南岭大庾关情。千里赣江,也就这个点不时让人回溯两千年前的时空。

处在赣江上游的大庾岭,“南扼两广,北拒湖湘”,战略地位极其显要。在秦帝国的视野中,大庾岭是江南的屏障,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50万大军征战岭南,这一场战役以牺牲大将屠睢和无数兵士的性命为代价,换得了岭南的统一。然而,岭南如同一片叶子,很快便在秦帝国的大树上掉落。当时的副将赵陀蛰伏岭南,这个山高皇帝远的地方,滋长了赵佗的野心,公元前203年,赵佗凭藉大庾岭屏障割据岭南,建立与中央政权相抗衡的南越国。肇建于秦的南壄县,是秦帝国权力伸向大庾岭的开始。然而随着南越国的建立,南壄县即便成了秦帝国的南疆边塞。直到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收复南越,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南中国一统。

可怜那15000名中原女子,这些年轻女子带着为秦帝国在南疆繁衍的特殊使命,可是当她们用脚丈量过最后一寸江南之后,所有的崇高和梦想化作了兵士们饕餮的舞蹈。注定她们永远回不去故乡,而她们的子孙则在南粤的土地上代代繁衍。

或许这些女子是通过赣江进入岭南的最豪华的一支船队。赣江上白帆点点,桨声不息,旷古的悲叹掠过平原丘陵和大山。

1300年前,迅速崛起的广州口岸让南中国的版图充满诡异的变数。

自先秦以来,赣江入粤通道虽然没有取得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地位,但是这条为北方战乱准备的天然通道从来没有废弃。公元140年(东汉永和五年),江西全境406496户,1668906人,140年来,江西人口增加了5倍。东汉末年,由豫章分出庐陵、鄱阳二郡,辖26县。其实,中国古代人口并非自由迁徙,甲骨文中就有“登人”的字样,秦统一中国后实行编户齐民政策,人口与税赋、徭役、兵役相关联,人口迁徙更是不容易。中国历史上若干大的迁徙都是政策性移民,而战乱引发的移民潮则从来没有停息,赣江作为移民东南的通道从来都是首选。

赣江的表现历史青睐。在南赣,赣江婀娜多姿,章江和贡江如赣江伸出的两只手,一手挽着福建,另一手伸进广东。在北赣,一个叫杨子洲的地方,赣江分成左右汊道进入烟波浩渺的鄱阳湖,以其宽阔宏大的胸襟走进长江。

隋朝,打开了中国的另一条通道,京杭大运河改变了中国交通,一部伟奇跌宕史诗般的历史在版图的东方上演。

历经贞观之治,大批阿拉伯商人漂洋过海,云集广州。这些怀揣梦想的商人,把充满异域风情的象牙、珍珠和玛瑙带进了中国,也把中国的茶叶、陶瓷和丝绸带去了远方。贸易的繁荣催生了一条更加便捷的通道,也让京杭大运河在那个迷人的时空得到最大限度的延伸。

像是上苍的安排,让张九龄诞生在韶关曲江,这个“岭南第一人”做宰相便是名相,以至于他死了,唐玄宗再选宰相,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然而,很多人记住张九龄却与大庾岭有关。公元716年(开元四年),张九龄开凿大庾岭驿道,亲任总指挥,不辞劳苦踏勘现场,“缘磴道,披灌丛”。古道修通后,张九龄撰写了《开凿大庾岭路序》,记述大庾岭开凿后,“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转输以之化劳,高深为之失险。”古代京广线就此形成,鄱阳湖承接京杭大运河,进入赣江航道,翻越大庾岭,经浈水入北江而达广州。

位于赣江下游的蓼子洲热闹非凡,来自深山的上等木材运抵江洲,而一艘艘木船便从这儿下水。《水经·赣水注》云:“赣水又径谷鹿洲,即蓼子洲也,旧作大艑处。”唐宋时,江西造船业最为发达,《唐语林》称:“舟船之盛,尽于江西。”其实,比蓼子洲还大的造船基地在高安,史料记载,“船成,吏以二百人引一艘,不能动。”其船之大可想而知,发达的造船业成就了江西作为漕运枢纽的历史地位。

南北交通大动脉东移江西,八百年间,江西人口持续快速增长。史料记载,唐元和年间江西户占全国12.37%,宋代江西户占全国17.89%,元代江西户占全国20.84%。至此,湖南人口不及江西的三分之一,湖北人口不及江西的五分之一,而江西文化更是全国瞩目。

开放,让江西渐入佳境。

皂口河,赣江上游一条很小的支流,因为辛弃疾的一首词名满天下。

辛弃疾是个悲情人物,长期的报国无门使他的内心充满惆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他想起47年前隆祐太后在赣江上遭金人追捕,逃至皂口河才侥幸脱险,万千思绪之后,凝结成了那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赣江航道并不顺风顺水,赣江十八滩集中在赣州至万安240里航道上,历来被舟子视为畏途。民间说十船经过九船翻,虽然有些夸张,但谁晓得中间多少行人泪?

公元1094年,苏东坡谪贬惠州,八月初七初入赣过惶恐滩,留诗一首:“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长风吹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我曾粗略统计,唐至清不少于69位著名诗人在赣江十八滩留下诗作,如此浩瀚的诗文书写这一处江河的确少见,因此,人们把它概括为十八滩文化。

北去的赣江流过万安,江面平坦,南来的船只到了万安,出于安全考虑一般需要换船。我曾经访问过赣江上的纤夫,让我意外的是纤夫也是船夫。原来通过赣江十八滩的船只,一般不超过五吨,一条船一家人,遇到险滩,老婆使舵,丈夫孩子下船拉纤,他们喊出的船夫号子虽然不如其他河流雄浑,但是无比坚韧。

古代京广线上,张九龄之外,有很多官员为平滩作过努力,我感兴趣的是一位知县叫张成章。此人49岁参加乡试中举人,50岁参加会试,得了一个候补知县。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68岁的张成章以左手抽签,被选授万安知县。上任时,同行者妻子赖氏、老二张又英及媳陈氏、四儿媳赖氏等。这么一大家子人跟着他到万安赴任,不知当时万安人作何表现?然而,张成章莅任之初,“正风俗,革陋规,省刑罚,薄赋敛,号令严,行法宽”,样样有板有眼。尤其受粮农称道的是,废除“粮减加耗,米除淋尖”,禁止以“三尖三踢”卑劣手段购米,立石斗为公斗于米市。公元1721年秋,恰遇天旱,赣江干涸,惶恐滩险石凸现。张成章带头捐俸,又汇集绅士客商捐款,亲赴惶恐滩,诚心斋戒,祷告天地河神,并督令全县各乡石匠不分昼夜,凿去滩中险峻怪石。在历朝历代万安知县中,张成章以老迈之躯建树颇丰,令人感佩。

十八滩催生的文化,是面对困难选择的积极的生存态度,是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克服困难的精神,甚至还有好死不如赖活的情绪,这种情绪,难道没有坚韧的成分?

公元1397年(洪武三十年),来自湖南常德的一封上书,让明太祖朱元璋大悦。

常德府武陵县县民上书:

武陵等十县,自丙申(元顺帝至正十六年)兵兴,人民逃散,虽或复业,而土旷人稀,耕种者少,荒芜者多,邻近江西州县,多有无田失业之人,乞敕江西量迁贫民开种,庶农尽其力,地尽其利。

《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看过上书后的反应:

悦其言,命户部遣官于江西,分丁多人民及无产业者于其地耕种。

这是正史的唯一一条明朝从江西向湖广强制性移民的记载。其实,政策性移民在明初就开始了,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明初承元末大乱之后,山东、河南多是无人之地。洪武中,诏有能开垦者,即为己业,永不起科。”明初的垦荒政策带有普遍性,不只是山东、河南,湖广也是如此。

赣江的支流就像赣江的血管,密密麻麻,灵动的思想在蹿动。

在我走过的古村中,有赣江边的吉州燕坊,有富水河岸的青原陂下,有乌江边的乐安流坑,有抚河边的金溪竹桥,还有锦江河边的高安贾村……这些古村哪一个不是靠经商起家,然后在家乡营建?有时候,我想,如果没有明朝资本主义的萌芽,传统文化岂不失去传承的载体?我想到了这些,竟莫名地对赣商有了强烈的认同。赣商内敛,生生不息的精神品格正是江西文化的写照。

其实,江西太富有,在明朝就出现了何心隐这样的大思想家,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何心隐在家乡永丰县瑶田镇梁坊村创立聚和堂,这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乌托邦”社会。清朝学者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一书中说,何心隐是一个可以掀翻天地的人,是一个可以赤手搏龙蛇的人,是一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人。这样的评价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根据记载,何心隐少怀异禀,他从小抱定考功名、入官场、为国效命的理想,所以,他读书刻苦,成绩也好。永丰县考名列前茅,吉安府考出类拔萃,如果他接着省考国考,中举人、进士第应该没有悬念,可是他考完府试,突然决定不再考了。实际上,历史上读书人但凡有了这种想法,定然是官场腐败的必然。官场烂了,进去了又安有作为?而何心隐的选择无疑给无奈中的讀书人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

赣江见证了江西千年繁华,鸦片战争之后,广州口岸让位上海,“一口通商”的格局彻底打破,赣江航道失去悠久的优势,江西从通衢要区变为封闭的内陆省份。尽管此时江西仍然保持着人口大省的地位,到清代咸丰元年(1851年)江西人口达到2451万人,但是江西学风衰减,文化密集区收缩至江浙。

谭嗣同比较湖南和江西两省文化时说:“江西习俗守旧,愚如土番,上无开民智之官,下无通民情之学会,一睹俗人妇孺意计中所不能有之雄图霸业,势必群然奔骇,不恤出死力以相泪挠,则忧而败……湖南自数年以来,文明日启,脑筋日灵。言新则群喜,语旧则众唾。”(《谭嗣同文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不管谭嗣同的话有无道理,作为一个江西人,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得到感悟。

猜你喜欢

赣江江西
赣江奔流
江西银行
Discovery of a wild, genetically pur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creates new conservation opportunities
治理赣江
赣江潮 大型原创交响组歌音乐会在昌举行(下)
赣江潮 大型原创交响组歌音乐会在昌举行(上)
3.换装
雨落赣江 〔外一首〕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
江西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