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区有关中华邮政政策述论*

2017-11-29胡中升

关键词:赤色国统区邮政

胡中升

(宜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苏区有关中华邮政政策述论*

胡中升

(宜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苏区中华邮局实行保护政策,也接收改造了根据地内的一部分中华邮局,建立了自己的赤色邮政。为了打破国民党的通信封锁及维护根据地民众的通信权利与自由,苏区亦保留了一部分中华邮局,并以之为中介与国统区通邮。基于获取敌方情报及避免通邮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之需要,苏区对往来于国统区的邮件进行检查。对苏区中华邮局的保护及与国统区的通邮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也为后来的国共通邮提供了历史经验。

苏区;赤色邮政;中华邮政;政策

邮政关乎人民生活与经济发展,“凡书信之往来,银洋之汇兑,书报之传递,莫不赖是以为枢机”[1],故其受到各国重视。对于民主革命时期的苏维埃政权而言,邮政事业更显重要,因为其不仅关乎根据地民生,而且关系到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与发展。因此,苏区不仅建立了自己的赤色邮政,而且对其内部的国民党中华邮局实行保护政策,并与国统区通邮。此项政策的实施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群众路线的体现,也是为了打破国民党通信封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之一,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然而,学界对此问题探究甚少。袁武振在《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区通邮的起源及其演变》[2]一文中论述了抗战时期至解放战争末期的国共通邮情况,但其认为国共通邮始于抗战时期的说法则有待商榷;把增强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区的通邮》[3]一文中,以华北晋绥边区为例,考察了国统区与中共抗日根据地之间的通邮问题。然上述两文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区对中华邮局的保护及与之通邮政策皆没有涉及。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拟对此问题进行探讨,以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一、苏区对中华邮政的保护、改造与学习

民主革命时期,包括邮政在内的交通事业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事业之一,很早就受到党的重视。1925年3月,中共中央组织部设立了交通处,并在次月发出《关于建立和健全党内交通问题的通告》,认为交通工作“等于人身上的血脉流滞,影响于人的生死”[4]3。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被迫进行地下斗争,党的交通通信事业愈显重要。“八·七”会议上,中共中央讨论了加强党内秘密交通工作的问题,并在通过的《党的组织问题议决案》中,要求中央临时政治局建立全国范围的党的秘密交通机关,与出版委员会的工作相配合,担负传达通告、指令、输送宣传品及探听反革命消息等任务,“各省亦应有此机关之组织,务使本党有一全国交通网”[4]57。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不仅加强了地下交通建设,还建立了赤色邮政,并对苏区内的中华邮局进行保护,实行与国统区通邮的政策。

(一)对中华邮局的保护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在乡村建立苏维埃政权。为了维护苏区民众的通信权利,也为了获取外界情报与信息,苏区党、政、军对中华邮局采取保护措施。据中华邮政《英文月报》记载:1929年3月,红军攻下福建汀州(长汀)城后,部分革命士兵闯进了当地中华邮局,影响了邮局的正常工作。汀州甲等邮务员何仲孚遂立即将此情况报告给红军军官,红军军官不仅严厉责备了相关的革命士兵,还下令保护邮局。同年4月,红四军政治部发布了“保护邮局”的命令。次月22日,在上杭县古田至龙岩邮路上,红四军军长朱德为中华邮局邮员写下了“所有书报信件,已经检查,沿途友军准予通过为荷”[5]的手令。随后,毛泽东、朱德联合签署了“保护邮局,照常传递”的通令。1930年2月以后,中共闽西特委及政府、各县苏维埃与红四军四纵队司令部,先后做出保护邮局及邮工权益的决议,并随即发出通告,要求把保护中华邮局列入各机构重要的议事日程。在这种保护政策下,汀州、龙岩等地9个中华邮局被保存下来,苏区境内出现了国共邮政并存的局面[6]。

在闽浙赣苏区,红军攻克各县城后,也对国民党邮政机构加以保护。1930年8月4日,红军攻克弋阳县城,当地中华邮局遭到流氓的趁机抢劫,红10军领导获悉后,不仅派部队保护,而且将拿获的两名邮局抢劫犯正法,并把查获的价值大洋100元的11张邮政汇票交还中华邮局。同年10月6日,红10军二次攻占波阳县城后,该军政治部派人到中华邮局实地调查,指示要保护好邮局,并要求“工友仍须照常工作,勿惧等……”[7]419

在湖南,1930年11月,红军进入津市后召开万人大会,成立苏维埃政府,并在国民党邮局前贴出“保护邮局”的布告,曰:“照得邮政电报,关系交通匪轻,本军应予保护,照常办公勿惊,倘敢故意违抗,拿办决不徇情,特此恺切布告,其各一体凛遵。”[8]310湖南浏阳县苏维埃政府成立时,当地中华邮局局长及邮员心存观望,该县邮务遂陷于停顿。县苏维埃政府随即致函当地中华邮局,表明了对苏区中华邮局及其邮差素来予以保护的态度,以消除邮局职员的疑虑,并鼓励他们将浏阳邮务整理起来,照常恢复通信,且动员他们参加工农革命,以达到平等之目的[9]350。此举既宣传了党的政策,又晓以大义,消除了中华邮政员工的疑虑,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前途和希望,该县邮务遂很快得以恢复。

在闽赣省,为了便利苏区与国统区的通信联系,该省邮政管理局也对苏区内的中华邮局加以保护,与之共存,并且规定中华邮局的邮件在没有到达目的地前不得随意扣留及拆阅[7]366。在赣西南根据地,1930年7月22日,该区刘作抚同志亦曾向中央报告曰:“在赤色(区)的绿色邮政(国民党中华邮政——笔者注)还没有废除,而且保护,因为要(维持)同白色区的交通关系。”[7]68-69从现存的中华邮政江西邮务管理局档案可知,1930年,红军先后攻占萍乡、弋阳、峡江、河口等县城后,“邮局均无损失,服务照常”[7]388。

苏区党政军对中华邮局的保护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其主要包括:加强保护邮局的政策宣传;切实保护邮局财产及其员工的人身安全;支持中华邮局正常的业务活动;加强对邮局留用人员的政治教育,关心他们的生活;等等。在各革命根据地初创之际,苏区对中华邮局实行保护政策,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苏区民众的用邮需求。在赤色邮政尚未建立,或其虽已建立,但在办理苏区通信方面力有不逮时,对中华邮局的保护无疑是有利于苏区民生的。

(二)苏区对中华邮局的接收、改造与学习

中国共产党在开辟根据地、创建苏维埃政权的过程中,在保护苏区中华邮局时,也接收、改造了其中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还创办了苏区自己的赤色邮政。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宁冈县,视察并接收了中华邮政龙头(砻)市邮局。宁冈工农兵政府成立后,毛泽东派人整顿和改造了龙头市邮局,将之改名为宁冈县赤色邮局,这是苏区建立的第一个赤色邮局,为以后各苏区接收改造中华邮局树立了榜样。同年11月,茶陵县建立了以谭震林为主席的工农兵政府,亦接收了该县中华邮局。1929年,毛泽东与朱德率领红四军入闽后,创建了闽西根据地,上杭、龙岩、永定等地皆建立了革命政权,红军接收并改造当地一部分国民党邮局,建立了交通局(赤色邮政)[7]373。当地共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对改造后的中华邮局十分信任,中共福建省委曾发出指示,要求各县委要设法派交通员赴省,或由邮政局寄报告到省里,将改造后的苏区内中华邮局与党内交通同样看待和信任[7]386。

在接收改造苏区中华邮局的同时,赤色邮政也向中华邮局学习。首先,苏区模仿中华邮局的组织方法创建赤色邮局。例如,1930年4月,闽西苏维埃政府就仿照中华邮局的组织办法建立了自己的邮政机构——闽西交通总局[5]。其次,向中华邮局学习邮政业务知识。赤色邮政创办之初,缺乏专业的邮政人才,其在接收改造苏区中华邮局的过程中,留用了不少中华邮局的职工,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后,使之能继续留在邮局工作。此外,赤色邮政也派人到中华邮局学习邮政业务知识或者聘请其邮员为赤色邮局培训职工。1930年8月,红军攻克弋阳县城后,组织上就曾派人到该县中华邮局调查了解邮政工作,并向该局的方局长请教有关邮政业务规章和业务处理手续等方面的问题。中共赣东北邮务总局筹建期间,曾在万年县富林村开办了一期邮政人员训练班,该班学员过去大多是从事交通站工作的,他们文化程度较低,业务不熟,迫切需要提高文化水平及熟悉邮务知识,苏维埃政府遂复聘请方局长担任教员[7]370。而据曾经担任苏维埃中央邮政总局局长的赖绍尧回忆,中央邮政总局建立初期,他曾“带领一批业务干部到长汀保留下来的白色邮局学习邮政业务”[7]423。赤色邮政时期,尽管各苏区邮政业务构成大同小异,但是其与中华邮局业务皆有诸多相似之处,主要包括普通信件、单挂号信、双挂号信、包裹等,这是因赤色邮政学习并参考了中华邮政业务的结果。最后,赤色邮政章程也是学习中华邮政制定的。赖绍尧等人到国民党长汀邮局,除了学习业务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外,还了解与学习了中华邮政章程,“并结合各根据地赤色邮政章程优点,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暂行章程》,统一了规章制度和邮政资费”[9]10。

在苏区初创之际,苏维埃政府无任何邮政经验,将苏区一些中华邮局接收改造为赤色邮政机构,并向苏区内留存的中华邮局学习邮政知识和办邮经验,这种做法是完全必要的、正确的。此举既保证了赤色邮政能较快建立与运作,也没有中断苏区的用邮需求。当然,赤色邮政并非一味模仿中华邮政,其有自己的创新之处,比如在业务方面,赤色邮政根据苏区实际情况,开办有红军免费邮件、特别快递、银信等业务,而这些业务是中华邮政所没有的。

二、赤色邮政与国统区的通邮政策

苏区保护中华邮政的政策,深得中华邮员和苏区广大群众的拥护,却引起了国民党的敌视。由于邮政事关民生,蒋介石最初曾公开表示:邮政关乎国家交通,无论如何都应当设法维持,勿任停顿。但是,随着其对苏区第一次军事围剿的失利,国民党遂开始对苏区实行通信封锁。

1930年初,蒋介石在南昌行营密令停办“匪”区内邮务。次年2月10日,国民政府军政部长兼“剿匪”总司令何应钦召见中华邮政江西管理局局长,告之曰:“现在大军剿伐匪共时间,军事行动至关机密,所有在匪区内邮局及邮班应即一律暂行停办,断绝匪共交通,以免泄露军情。”[10]同年3月,蒋介石通令对苏区实行通信封锁,并制定发布了所谓“陆海空军总司令行营处置匪区邮件办法”,规定暂行停办的各邮区应严守秘密,不得对外宣扬;中华邮局对各苏区邮件只收不递;中华邮务总局收到寄往各苏区之邮件,一律封送至南昌卫戌司令部施行严密检查,检讫一概没收具报;各有关系之中华邮务分局收到由苏区内寄往省内外各处之邮件要一律封送附近最高军事机关施行严密检查,检讫一概没收具报[8]280。1933年,国民党又先后制定发布了“剿匪区内邮电检查暂行办法”和“取缔江西省邮运货物及包裹暂行办法”,在赣、闽、粤、湘、鄂五省普遍设置“邮电检查所”及“封锁管理所”等机构,对报纸、刊物、包裹及各种文件、信件等施行检查,并随意扣留和没收。尽管邮电检查在清末和北洋政府时期就进行过,但“国民党时期对邮电通信的检查则更加严密,更加频繁,并且主要是由特务组织执行的”[11]186。

针对国民党对苏区的通信封锁,苏维埃政权采取了反封锁措施,力争实现与国民党统治区通邮,以打破其对苏区的通信封锁,主要措施就是在苏区内保留一部分中华邮局,以之为中介,实现苏区与国统区之间的通邮。如前所述,1930年,赣西南苏区在给中央的综合报告中就提到,之所以保留苏区中华邮局,就是为了维持同白区的交通关系。1932年7月13日,中共湘赣省委制定的“关于赤色邮政与交通工作”计划中也明确强调,必须尽力改善邮政工作,“并须与白区邮局建立联系”[7]93。同年7月,闽北苏区也定出“并须与白区邮局建立联系”的工作计划。在此背景下,苏区在接收改造部分中华邮局的同时,也有意识地保留了一些中华邮局,尤其是在省际之间或苏区与国统区交界之处。由此造成了“在苏区境内,红色邮政与中华邮政是同时存在的”[12]现象。这些留存于苏区的中华邮局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苏区与国统区通邮的交换局。福建长汀中华邮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与苏区赤色邮局仅一墙之隔,国民党统治区寄往苏区的邮件由该局收转,经赤色邮局加封后再转递给收件人,苏区寄给国统区的邮件则由赤色邮局交长汀中华邮局加封后转递,“它与赤色邮局长期并存在长汀城内,对沟通苏区与白区的通信联系起了很大的作用”[7]388。中国共产党还派人打入邮局内部,该局信差刘炳镛就是中共地下党员,他曾化名“陈临”“松江”,负责经转、传递上海等地共产党的宣传品及书刊,一直秘密工作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此外,龙岩适中、永定峰市的中华邮局也是苏区与国统区的邮件交换点。据记载,当国民党对苏区进行通信封锁的时候,闽西连城的赤色邮局借助中华邮局的帮助,将该县境外的往来信件绕道龙岩适中、上杭、峰市等线,“保持了苏区与国统区的邮务通道,保证了通邮的顺利进行”[11]852-853。

如何处理赤色邮局与中华邮局的通邮呢?1932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暂行章程》明确规定:为了便利对白区的交通,苏维埃政府对苏区的中华邮局仍加以保护,但对于该种邮局的费用,苏区并不负责;中华邮政的邮票只限于邮递国统区邮件使用,苏维埃境内不能通用;苏区工农群众及机关工作人员欲与国统区通信的,可购买中华邮政邮票粘贴于信件封面,由各该地邮局加封寄至中华邮局转递;从乙种邮局起,赤色邮政各级邮局均代售中华邮政邮票,寄往国统区的邮件,寄件人在交寄时除了要付足国统区邮资外,还须依照苏维埃邮寄清单付足普通邮资,也可挂号投寄及寄递包裹;从国统区寄来之邮件,苏区各邮局可代收代投,但该项邮件之寄费,则由收件人代付[7]123。红军长征后,苏区各邮局纷纷裁撤,中央邮政总局也于1935年1月解散。是年底,到达陕北的中共中央建立了中华苏维埃西北邮政管理局,该局的邮政暂行章程亦规定:“寄发白色区域的信件,贴足白区邮票,可代转寄。”[7]267由此可见,苏区在此时仍在坚持与国统区的通邮政策。

三、对国统区的邮政检查政策

苏区在保护中华邮局、与国统区通邮的同时,也对往来于国统区的邮件进行检查。有学者论述过苏区邮政检查的原因[13]、操作方法与纪律[14]及邮政检查的执行者[15],但对这种检查给苏区与国统区之间通邮可能带来的影响缺乏必要的研究。有鉴于此,本人拟对这一问题做一探讨。

苏区进行邮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有价值的政治与军事情报,正如平江县苏维埃政府于1931年2月9日所发第39号通知中写的那样:“我们不独要截击敌人用枪支所送的信和命令,在邮电中,亦可以发觉敌人的机密与文件。”[9]351在苏区处于被围剿与被封锁的状态下,通过邮检,搜寻到敌方的信息与材料,无疑是苏区打破消息封锁、了解敌人动向的一种重要手段,对开展反围剿斗争、保卫苏维埃政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邮检也是为了维护苏维埃政权的稳定,寻找潜伏于根据地内的反动分子的蛛丝马迹,以防止他们捣乱与破坏。1930年9月24日,浏阳县苏维埃政府在致浏阳县邮局的公函中就曾强调:必须将来往于苏区的信件交由各区政检查委员会或者苏维埃政府检查,以防反动分子乘机危害苏维埃政权[9]350。此外,苏区邮检亦是苏维埃政权阻止敌人对苏区进行反动宣传,并借机向国统区进行反宣传的一种手段。如果苏区认为国统区来的邮件对其有不良影响,就会立即将之扣留;若认为无坏的影响,则会加上一些宣传品同原信一并寄出,以扩大共产党与苏维埃的政治影响[9]351。由此可见,苏区邮检并非是为了故意干扰与阻挠苏区与国统区之间正常的民众通信,而仅仅是获取对己有益的军政情报及消除通邮可能给苏区带来的不良影响。

苏区邮政检查的对象是根据地往来于国统区的邮件,包括信函、报刊、包裹、胶卷、录音及录像带等。邮检的对象涉及面虽广,但其重点是来自国统区的信件与包裹。若邮检中查获国民党及其政府或军队的情报、公函、文件、报刊及反动宣传材料等,其处理方式是验讫没收或销毁。如此处置后,苏区会发给中华邮局当事邮差通行证、收条或其他证明材料,以免其途中再遭检查,也利于其事后向所在邮局交差。而对苏区与国统区一般的民众通信以及学校、商店信件与包裹等,只要对苏区与红军没有不良影响者,一律在检查后放行。

邮电检查由红军、各级苏维埃政府、各级政治保卫局、革命团体或赤色邮政执行。因为检查主体众多,难免不会产生一些问题,例如,由国统区寄往苏区之邮件,常有被地方武装赤卫队等扣留的情况。苏区在统一赤色邮政之后,遂逐步强化了邮政检查的政策与纪律。1932年5月27日,中央军委发出了关于不得随意扣留邮件的通令。该通令指出,为了收集各种情报,苏区在军事紧张时期固然可以检查来自国统区的邮件,但在检查后需将原信件封好并盖章,交由邮局送达收信地,决不能随意扣留;至于包裹及报纸等邮件,地方武装更不能任意拆看或扣留,“望各地方政府转令赤色武装,以后切实注意,希勿再有任意扣留邮件弊事发生”[9]105。同年7月1日,福建省苏维埃政府转发了中央政治保卫局关于检查中华邮局邮件问题的通告,针对福建长汀童坊区苏维埃政府随意中途拦截检查中华邮局邮件并擅自开拆及没收邮件的情况,批评其做法非但难以收到成效,反而妨碍正常工作的进行,要求福建省苏,“希速令其停止检查,并转令其他各区苏同样遵照。此后本局开动后,一切邮件的检查,概须交给省局负责,各地区苏不得擅行随便检查和扣留”[9]326。通令发出后,福建省所属各机关、部队,仍有将国统区寄来的报纸、书籍等物随意扣留、没收及焚毁的行为发生,此种行为受到中央的严厉批评。因为这类物件多系中央向国统区订购,故其再次强调,对于此类邮件,苏区任何机关及部队都不能阻留与没收,即使确实是反动宣传品,也应该送到中央去审查,不得随便没收或毁灭。据此,福建省苏维埃于当年8月致函本省各级政府与机关部队,强调了邮政检查的纪律,要求以后凡国统区寄来的邮件一律送中央审查,“……即系反动宣传品也应遵送中央审查,不得乱行扣禁,希各级政府、各级机关、各种部队,马上遵行”[7]133-134。同年9月11日,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再发通令,再次强调:以后凡是国统区寄来的邮件,如果未达目的地,沿途政府不得检查、拆阅或扣留。可见,苏区邮政检查执行权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后期有逐步上移与集中的趋向,这主要是为了强化邮检的纪律性,维护苏区与国统区通邮的秩序。

因为苏区邮政检查目的明确、对象清楚,又有严格的纪律约束,所以这种邮政检查不仅没有破坏根据地与国统区之间的通邮,而且还消除了通邮可能给苏区带来的隐患。此举既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通信权利和自由,利便了苏区民生,又有利于苏维埃政权的稳固和苏区革命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对苏区内的中华邮局实行保护政策。在此基础上,中共接收改造了苏区内一部分中华邮局,建立了自己的赤色邮政,并根据现实需要有意识地保留了一部分中华邮局,形成了苏区内赤色邮局与中华邮局并存的局面。赤色邮政以中华邮局为中介,与国民党统治区通邮。但苏区对往来于国统区的邮件实行严格的邮政检查,以消除通邮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并获取有价值的政治军事情报,对一般民众通信却予以保障。苏区对中华邮政的保护及其与国统区的通邮政策,是中共在局部执政背景下、在面临着巨大生存压力时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及打破国民党通信封锁与军事围剿而进行的政策选择的产物,也是其维护苏区民众通信自由与权利、执政为民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为抗战时期及之后的国共通邮提供了历史经验与借鉴。

[1] 谢彬,楼祖诒.中国邮电航空史[M].上海:上海书店,1991:1.

[2] 袁武振.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区通邮的起源及其演变[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2(4):11-14.

[3] 把增强.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区的通邮[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56-58.

[4] 上海市邮电管理局.华东战时交通通信史料汇编:上海卷[G].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

[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长汀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编辑室.长汀文史资料:第14辑[G].北京:文史出版社,1988:16.

[6] 王化隆,王艳玉.中国邮政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86.

[7] 江西省邮电管理局.华东战时交通通信史料汇编:中央苏区卷[G].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5.

[8] 江西省邮电管理局邮电史编辑室.苏区邮电史料汇编:下[G].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88.

[9] 江西省邮电管理局邮电史编辑室.苏区邮电史料汇编:上[G].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88.

[10] 邮电部邮电史编辑室.难忘的战斗岁月——革命战争时期邮电回忆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82:64.

[11] 邮电史编辑室.中国近代邮电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84.

[12] 北京市邮政管理局文史中心.全国各级政协文史资料邮电史料:中册[G].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853.

[13] 赖晨.苏区实行邮政检查的原因探微(1927-1937)[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8- 61.

[14] 赖晨.论苏区邮政检查的操作方法与纪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9-102.

[15] 赖晨.论苏区邮政检查的执行者[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8-81.

(编辑:段明琰)

TheOverviewandCommentStudyofSovietAreas’PolicyandDisciplineonChunghwaPostalService

HU Zhongsheng

(SchoolofMarxism,YichunUniversity,Yichun336000,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Agrarian Revolutionary Wa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mplemented protection policy on the Chunghwa postal offices. It also

and reformed some Chunghwa postal offices inside the bases to establish its own red postal service. In order to break the blockade of the Kuomintang’s communication and maintain people’s communication rights and freedom, Soviet areas also retained part of Chunghwa postal offices and kept postal communication as a medium with the Kuomintang-controlled areas. Based on the need of obtaining the enemy’s intelligence and avoiding adverse effects that postal communication might bring, Soviet Areas examined the mail to and from Kuomintang-controlled areas. The protection of the Chunghwa postal offices in the Soviet Areas and the postal exchange policy with the Kuomintang-controlled areas are embodiment of the mass lin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period of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which also provides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for later post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oviet area; red post service; Chunghwa postal office; policy

10.3969/j.issn.1673- 8268.2017.06.014

2016-10-12

江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共局部执政视域下的赤色邮政研究(LS161004)

胡中升(1971-),男,河南固始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邮政史、中华民国史研究。

K26

A

1673- 8268(2017)06- 0103- 06

猜你喜欢

赤色国统区邮政
赤色龙州
邮政农品
赤色在中国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
顺溜的怪招(一)
赤色邮政戳记的发现与考证皖西烈士陵园管理处
中苏文化协会与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统区苏联形象的构建
中共在国统区掀起的两次宪政运动高潮
抗战后期国统区的经济危机及其连锁反应*——基于国民党高层个人记述的观察
邮政进化史
浅议邮政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