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拉松与“炫酷”的哲学沉思

2017-11-29高姊婷

体育教育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跑者村上春树马拉松

黄 璐, 高姊婷

(1.华北理工大学 体育部,河北 唐山 063009;2.北京师范大学 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 100875)

马拉松与“炫酷”的哲学沉思

黄 璐1, 高姊婷2

(1.华北理工大学 体育部,河北 唐山 063009;2.北京师范大学 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 100875)

伴随社会风气的转变,流行文化生产机制催生了马拉松运动热潮,“我跑,故我在!”一时成为全民追捧的健身口号。以“炫酷”为理论切入点,以各国跑者出版的著述为研究素材,从跑者炫酷行为中理解马拉松运动的社会文化涵义。马拉松运动彰显了个性的存在,通过身体宣示载体,创建社会文化变革的展示价值。省悟人生意义的跑者,与过去沉沦的生活决裂,突显当下积极生活的意义。跑者乐于展示健硕的肌肉,宣扬健身成果,表露内心世界,期望获得社会与他者的关注,彰显出跑者对生命意志和人生价值的追求。

马拉松运动;社会文化;流行文化;炫酷形式;哲学思考;生命意志

1 马拉松与流行文化

十八大以来,伴随政治风气的迅速转变,风清气正的政治文化引领当下经济结构性改革与社会变革,社会生活领域随之产生了一些新的表现形式,马拉松无疑是其中最积极、最靓丽的元素。

微信朋友圈这类传播技术革命,为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提供了转换介质。我们逐渐感触到生活的点滴变化,身边的一些朋友加入了跑者队伍,微信朋友圈瞬间增加了一些“以跑为乐”的人,他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乐此不疲地分享跑者的世界,晒装备,秀身材,炫成绩,贴美景,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刷存在感”。犹如清华大学的体育宣言——“无体育、不清华”,跑者在微信朋友圈的疯狂刷屏,痴迷至“不跑步、无生活”的状态,每天进行精神朝拜——“我跑,故我在!”

马拉松运动作为身体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身体表达的宣示性价值。流行文化标新立异的特质,与马拉松运动的社会宣示功能具有高度的契合关系。流行文化的议程设置、思潮、创意,通过马拉松这一身体宣示载体,创建社会文化变革的展示价值,形成互融共生的文化共同体。马拉松不仅彰显了社会中的身体,同时极大宣扬了个性的存在,嵌入自我的叙事语境中。换言之,马拉松运动借助流行文化的曝光度,从幕后走向了台前;流行文化借助马拉松这一身体宣示载体,传达社会文化变革中理念创新的价值。

流行文化通过标新立异的“改变”,与传统世界割裂开来,这里的“传统世界”具有相对性,一方面是指社会中身体的存在与表现形式,一方面是指个体差异中理解身体表达的维度。胡科认为,身体始终在生成,世界不断在变异,体育是基于身体在世存在领会的一种身体筹划,以维系身体与世界的动态平衡关系[1]。不论是年轻人,还是中年群体,个性的表达像泉涌一样不停流淌,对流行文化的追求是共同的生活主题,构筑了五彩斑斓的社会奇观。

2 马拉松与炫酷形式

炫酷是个体追求流行文化的表达形式,由于人类的理解呈现发散式的多元样貌,对流行文化的理解与表达丰富多彩,决定了炫酷的形式与表达因人而异,炫酷同时表现出内在的差异性。从马拉松运动的炫酷形式入手,无疑对理解马拉松运动的社会流行打开了一扇窗。

大凡跑者出版的书籍,都不忘在彩页插图中展示自己炫酷的照片,与当下微信晒图的形式如出一辙,尽情展示自我的内心世界,极力获得社会与他者的关注,彰显跑者对生命意志和人生价值的追求。罗尔在《奔跑的力量》彩页中展示了自己最值得夸耀的照片[2],赤脚跑过印满涂鸦的墙面,黑裤衩、腕表和紧绷的肌肉,外加侧身拍摄,照片散发的炫酷冲击力迎面扑来,让读者有跃跃欲试的感觉,同时赢得读者的夸赞。与微信“晒客”寻求存在感的心理动机一样,唯有为其点个“赞”,“晒客”的日常生活才能跃动起来,“晒客”的内心世界才能获得绿意浇灌。“赤脚”这一元素的运用背景十分贴切,在全球贫困的土地上,赤脚跑步是生活所迫,无奈的生活反复上演,也便构成了生活习惯。对于充满意义的人生而言,不论是生活所迫,还是富足到体验别样的人生,面临困境时也能洒脱起来,“赤脚”元素能够转化为激励人生的力量,成为展示个体内心世界和美好生活的载体。再如美国作家麦克杜格尔的作品《天生就会跑》,旨在呈现“隐秘的部落,神奇的跑者,揭示跑的真谛”,跑者文学的字里行间真情流露出“炫酷”的气息,麦克杜格尔记述了跑者的故事,“光脚泰德已经脱下了五趾鞋,正在演示光脚跑步的姿势有多美。”[3]

马拉松装备的配置,关系到跑者的态度和专业性,是真正的跑者高度重视的事情。尔内特在《跑出巅峰》中谈到,“我和队友的人生就是围绕着比赛而活的。我们的一切收入,助学金和比赛奖金都拿去交房租和买最好的装备去了。”[4]对马拉松运动装备的细致描述,是马拉松发烧友热衷谈论的话题,成为马拉松运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霍尔内特谈到,“我的比赛装备十分规整,已经别好号码牌的白T恤叠得整整齐齐,下面压着黑色短裤。右边摆好了一双红白色的袜子、防风衣,还有计时芯片和GPS手表。再往右一些的椅子旁放着三瓶要带去比赛用的能量胶,一瓶热身时喝的等渗饮料,以及存好了赛前歌单的iPod,地上还摆着我那一尘不染的跑鞋,还有早餐穿的外套和外裤。”[4]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以紧身半截裤、汗衫、短裤、专用跑鞋、遮阳帽、营养剂、肌肉消炎剂等运动装备,将对马拉松装备的讲述串联起来,其中不忘展示比赛装备的稀缺性,“将‘纽百伦牌’超级马拉松专用跑鞋从八号换成八号半”,同时不忘备注指出,“请诸位相信,世界上当真存在这种东西”[5],炫酷之情溢于言表。

希恩认为,“尽管有些人放弃了运动,但运动仍作为一种时尚变得越来越流行。运动不仅仅是一种考验,更多的是一种奖励。运动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答案。”[6]时尚或者说流行文化涉及到都市文化、青年亚文化、消费社会、休闲娱乐、奢侈品、流行时装等概念,是一个内容广泛、结构复杂的概念体系。从“晒”装备的角度来说,最先进的运动装备并不一定成为炫酷的内容,一方面则与流行文化生产机制有关。

跑者炫酷的形式因人而异,折射出跑者价值观与审美方面的差异。罗尔展示的是马拉松与美国嘻哈文化的结合体,画面中的涂鸦、抽象主义、肌肉、赤脚等元素极具视觉冲击力,突显的是创意、变化、想象、超越等社会文化元素,彰显了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精髓。村上春树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以沉稳、纯朴、平实的风格为主,展示的是马拉松与日本民族文化的结合体,与美国嘻哈文化极力渲染青年人桀骜不驯的文化特质形成鲜明的反差。二者炫酷形式所表现出的东西方审美文化差异,展示了跑者个体性格、气质、观念的差异,也可以说,跑者群体就是一个万花筒,代表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质。马拉松运动正是一个观念集合的场域,兼具跑者交流平台的功能,将多元文化的世界连接在一起,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融合。

3 马拉松与炫酷哲学

炫酷是个体展示自己值得炫耀的事物,是个体认为与众不同的,或比较新颖的,或突破以往观念的事物。个体对自我的世界有所改变,才具有展示的价值,从中获得外部世界的肯定(或看法)。炫酷必须对过去的自己(或世界)做出积极的改变,才有源动力不断做出展示的行为。多数跑者是为了告别过去沉沦的生活,展示自己焕然一新的生活,选择花样翻新的炫酷形式来展示全新的自我。罗尔选择马拉松运动这一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来告慰“熬夜、醉酒和寻欢作乐”、“沙发、土豆和大肚腩”式的生活方式,熬夜、醉酒代表了城市夜生活文化中不健康的一面,是城市青年群体普遍陷入的沉迷之境。罗尔也不例外,面对长时间的沉沦与放纵,以及消沉意志的折磨,终有一天蓦然惊醒,“需要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他最终选择了马拉松运动,选择了“晒跑”。马拉松跑友圈将“晒跑”行为表述为,寻找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一种充满挑战和不一样的人生。希恩认为,“我选择做一名长跑爱好者,并发现长跑是我生活中意义重大、充满正能量的一件事情。因为这项运动可以让我把戒酒的行动落到实处,也算是有所作为。”[6]村上春树给出的解释是,马拉松练习占据大量时间,以致淡忘了抽烟这件事[5]。

美国嘻哈文化中不乏一些不健康的内容表达,与炫酷形式捆绑在一起,同时要看到炫酷指向一种反讽的意义,展示不健康的事物是为唤起社会的关注,兼具社会批判的价值,警示世人,以此为戒。跑者哲学犹如一部割裂美学,有沉沦,才有奋起,有“善”“恶”两种极端形态,才有二者碰撞激发的生活领悟。村上春树认为,“健康与不健康的东西绝非冰火两极,亦非针锋相向。它们相互补充,某些情况下自然地包于彼此之中。盼望健康的人往往仅仅思考健康的事情,不健康的人则单单思考不健康的东西。这样一种偏颇,不会使人功成正果。”[2]省悟人生意义所在的跑者,与过去的世界拉开审美的距离,回到积极人生的正确轨道,突显当下积极生活的意义。村上春树将马拉松运动视为一种身体的磨难,乐于享受身体磨难的过程,是克服沉沦生活的有效手段。霍尔内特以马拉松式的“艰苦”生活抗拒无聊的人生,认为马拉松的人生哲学,就是让你撑过那些艰难的时刻。希恩则呼吁坚定地做自己,“我总是在不停地调整、模仿、改变,试图成为另外一个人,却把本属于自己的性格深深地藏了起来。我一直没有意识到,其实我最初拒绝成为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自己,可我却拼命想要成为茫茫人海中的普通一员。”[6]

“炫酷”不仅要达到标新立异、印象深刻的效果,也代表在某个社会宣示性范畴做到出类拔萃,身处高处人烟稀少必然孤独,外界对此“不太懂”,恰恰是资深跑者炫酷的资本,“纽百伦牌”超级马拉松专用跑鞋这类专业化的运动装备,或市面上少见的运动装备,成为“晒跑”的道具。“晒”装备显然不是“晒跑”的主流,运动装备必须与跑者的内心世界相协调,才能生成物品的隐喻。跑者的经历、经验、技能是炫酷的主要内容,也成为一种意义生产的催化剂。跑者霍尔内特认为跑步是一门艺术,与作画和作曲一样,要创作一幅好的作品,应具备技巧、努力、天赋、灵感,这四个因素必须以动态平衡的状态结合在一起[4]。作为外在表现形式,西方跑者一般会展示健硕的肌肉,东方跑者一般认为没有多余的赘肉,便可成为身体健硕的象征。跑者对马拉松运动经验、技能的讲述,意在宣扬来之不易的健身成果,同时构筑了马拉松运动丰富的文化内涵[7]。

炫酷的初衷是为分享美好生活的点点滴滴,也为社会建立一种理想生活的范本,审美分化时代塑造多元的社会身份叙事,社会观念林林总总,却总有追随者。这个社会对艺术、体育的从业者群体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见,村上春树以自身的经历娓娓道来,拒斥“艺术家=不健康者、颓废者”的大众观念,引导大众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当下转变。村上春树认为,“如欲处理不健康的东西,人们就必须尽量健康。这就是我的命题。甚至说,连不健全的灵魂也需要健全的肉体。此说颇有些自相矛盾,却是我成为职业小说家以来的深切感受。”[2]村上春树以一种励志哲学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选择马拉松运动这一身体磨难的形式,以身体磨难抗拒无聊的生活,抵御孤寂的内心世界,引导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之,马拉松运动热潮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与期待,促进了人们面向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当下转变。我们有理由相信,马拉松运动必将成为引领中国社会变革的先锋力量,在中国梦伟大征程中留下灿烂的一笔。

[1] 胡科.体育:可能世界的身体筹划[J].体育学刊,2016(4):12-17.

[2] 里奇·罗尔.奔跑的力量[M].毛大庆,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44-85.

[3] 克里斯托弗·麦克杜格尔.天生就会跑[M].严冬冬,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2:177.

[4] 基利安·霍尔内特.跑出巅峰[M].米C,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16-32.

[5] 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M].施小炜,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107-120.

[6] 乔治·希恩.跑步圣经:我跑故我在[M].于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15-68.

[7] 任占兵.我国马拉松赛事文化的若干问题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6(5):8-13.

Philosophical Mediation of Marathon and Being Cool

HUANG Lu1, GAO Ziting2

(Sport Dept., North China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 Tangshan 063009, China;2. Sport and Exercise Dept., Beijing Normal Univ., Beijing 100875, China)

The fashionable culture has generated passion for marathon. ‘I run, therefore I am’ has become a national slogan. The paper analyses the social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marathon culture in runner’s cool behaviors based on books compiled by runners. Marathon embodies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 and creates social cultural reform. The runners pay attention to others and break away with his old life. Runners like to show their muscles and sports achievements, express their thought, expect the attention from society and others.

marathon; social culture; fashionable culture; cool way; philosophical thought; life and will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TY091)。

黄璐(1981-),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G80-05

A

1672-268X(2017)04-0084-03

2017-06-03)

猜你喜欢

跑者村上春树马拉松
冰上马拉松
休闲个体的分类及其收益研究——以马拉松跑者为例
长大的瞬间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起而行之 初级跑者的跑-走-跑计划
中国跑者
村上春树文学翻译论争背后的译论之辨
马拉松
一起来跑马拉松
村上春树和他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