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配电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7-11-28张平
摘 要:近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中国电力,尤其是配电网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配电网的现状、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智能配电网;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创新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23.183
1 前言
近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电力,尤其是配电网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我国配电网规模的日益扩大,对配电网运营的安全稳定控制能力和运行机理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随着自然灾害的频度不断加快,从而造成大面积电网事故越来越多,这些都对现有配电网的正常运行提出了挑战。为此,智能化配电网成为我国配电网今后一阶段的的发展趋势。
2 我国配电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我国配电网的现状。由于我国配电网自动化工作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早期的配电网络由于受到当时经济条件及技术条件的限制,因而造成了配电网自动化水平较低。近阶段,随着城市的大规模建设,企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广大农村城镇化地改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这几方面造成了用电负荷迅速增长,供电的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使我国配电网规划及发展不适应社会各方面的需求。
(2)我国配电网自动化存在的问题。1)功能设计的单一。传统的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是把供电可靠性放在首位。据电力控制中心数据表明,现阶段影响供电可靠性的主要因素是出于按照固有传统周期例检方式导致的人为预安排停电,而不是配电网的故障停电。
2)供电质量得不到保证。早期敷设的线路,线径细小,再加上年久失修,线损率较高,线损损耗较大。目前,我国一般地区电网损耗l5%~20%,个别地区达到30%左右,这样就造成了大量能源得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3)设备选择中的盲目求新。在设备的选择中,缺乏统一规划,过分节省资金,追求利益最大化。以至于在局部设备上求新求好,最终导致新设备刚上马,老设备就出问题,无法取得整体优化的效果。
4)系统结构设计中的顾此失彼。在系统结构设计中缺乏统筹兼顾,在陈旧的配电网架上装上先进的配电自动化系统。从而出现了一次网架设备不适应、主站功能与控制端不匹配、通信通道容量不足等问题。
5)管理体制与管理机制中的传统弊端。如果配电自动化系统只强调垂直职能专业管理,而没有条块结合分工协作的保证措施,再好的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另外在系统功能设计中,还存在重系统、轻客户;重技术、轻管理;重形式、轻实效的传统管理机制。
6)配电网自动化系统行业标准执行不到位。配電网自动化系统行业相关标准虽然已经颁布,但要解决各地不规范配电网自动化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能解决的,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关部门继续努力。
3 配电自动化发展趋势
配电自动化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配电网监控与管理、现代信息技术中,其通常是指中低压的配电自动化、生产管理信息化、运行自动化管理。运行自动化主要包括了数据监控与采集、电压无功控制、故障自动隔离等功能,通过现代微电子、计算机、通信及网络技术,有效的实现了配电网的管理自动化和运行监控自动化,保证了全网的经济、安全、可靠运行。
(1)功能分层分布。 配电网自动化与通信系统是密切相连的。依据配电网规模的大小,一般情况下,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可分为主站层、子站层、馈线层三个层次。目前在主站与子站之间的通信多采用光纤,光纤传输速度快,正在大规模推广应用。
(2)多样化。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详细内容见表1。
(3)集成化。配电网自动化涉及面比较广泛,信息采集要实时。还有部分实时、非实时和准时实时信息需要从其它应用系统中来获取得的。集中化管理的配电系统,可以利用先进的通信网络,采用统一的平台和模型,来实现包括监视、控制、维护、能量管理( EMS) 、 配电管理(DMS) 、市场运营(MOS) 等和其他各类信息系统之间的综合集成,最终实现电网信息的高度集成化。
(4)智能化。配电网的智能化主要是指借助传感技术、测量技术,对输、配电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的监控和测量,然后把测得的数据进行及时有效的收集、整合、并进行数据分析,以便更好的实现配电网安全、经济、可靠、高效的目标。
智能化配电网的特点有可观性 、可控性 、灵活性、安全性、快速性、预测性、协调性、经济性等。
智能化电网关键技术有灵活的网络拓扑、高度集成的通讯系统、传感和测量技术、高级电力电子设备、超导和储能技术、先进的系统监控方法、高级的运行人员决策辅助系统。
智能化配电网实现的手段有数字化、自动化、集成化、标准化等。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应从当前配电网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入手,要特别重视配电网规划、信息化建设和智能配电网设备的发展等,要大力推进智能电网关键技术。智能化电网不仅对配电自动化技术进行了改革和完善,而且对于构建配电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可以降低系统的运行费用,而且还能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勋,龚庆武,胡元潮.智能配电网体系探讨[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1(08).
[2]蔡昭群.在智能配电配电自动化层面上研究智能电网[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0).
[3]陆明新.配电网自动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资讯,2011(10).
[4]梁俊红,关于.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设计的思考[J].供用电,2011
(08).
[5]陶维青.馈线自动化若干软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J].硕士论文,
2003(03).
[6]我国配电网及自动化系统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势[J].211C中国电子网,2012.
作者简介:张平(1965-),男,河北抚宁人,工程师,从事机电设备维修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