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故事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7-11-28肖华
摘 要:中国好故事的德育功能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其作用。本文从中国好故事运用于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出发,点明了注意事项,并提出了中国好故事运用于高校思政课的应用路径。
关键词:中国好故事;主渠道;契合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这个理念指导下,作为高校思政工作主渠道的思政课堂也要运用好中国好故事,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效果。
1 中国好故事运用于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
1.高校传统思政课的缺陷。高校传统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侧重于灌输式的理论讲授,课堂气氛沉闷,导致大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哪怕思政课教师的课件很新颖,只要话题转回教材内容,大学生的专注度就大打折扣。传统思政课内容与大学生专业结合度较低,在“有用”的功利意识下,大学生认为思政课对自己未来的帮助不大,因而学起来缺乏动力。现在思政课每门课程信息量都相当大,内容浓缩程度高,需要思政课教师用大量生动案例进行解释,而思政课课时有限,教师不可能对所有问题讲解清楚,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些详讲。这些因素导致传统的思政对于当今大学生缺乏吸引力。
95后的大学生智能手机成为标配,包含海量资讯的网络随时随地能够提供任何他们想获得的信息,微博、微信、QQ这些自带互动功能的社交媒介能随时随地传播自己感兴趣的消息。高校思政课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理论讲授导致的结果就是上课时大部分大学生成了“低头族”,沉浸在网络的世界里面,寻找着自己的兴趣点,丝毫达不到思政课教学的效果,更谈不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中国好故事在思政课中的积极作用。中国好故事以优美的文字、良好的故事情节或者生动的讲述能够很快抓住受众的眼球,它的表达方式更为生动,更为形象,比理论阐述更为有趣,能寓教于乐,大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中国好故事资源非常丰富,现代的中国进入自媒体时代,个人上传了海量的故事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记录和表达着不同的生活和见解,这些资讯对于95后的大学生而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些记录着生活现状的直接素材,更直观地论证了思政课的很多理论知识,比思政课教师单纯理论讲授更让大学生信服。
中国好故事在思政课教学中起到的增强吸引力和增加说服力的积极作用刚好可以弥补传统灌输式的思政课堂,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2 中国好故事运用于高校思政课的注意事项
1.中国好故事只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全部内容。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采取讲故事的方式,可以把思政语言变为日常语言,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故事场景,将理论讲授与中国强盛、民族复兴、个人幸福相结合,这一定能增强思政课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思政课教师不能盲目乐观,必须保持足够的理性,明确中国好故事可以运用于思政课课堂教学,但是它只是教学流程中的一个小环节,是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和现在正在发生的故事来加深大学生对思政课理论知识理解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运用这些好故事的生动性、现实性和启迪性帮助大学生理解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师不能头脑发热,只看到中国好故事的教学效果,而把整个课程变成了中国好故事的展示课程。将思政课理论阐述与中国好故事结合起来,把感性的现象与理性的政治理论知识结合,大学生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才有可能把思政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中国好故事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其真实性,不能被艺术化再加工。
思政课是中国独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辅助理解思政课理论知识的中国好故事也有了真实性、科学性的要求,中国好故事一定是选择真实的故事,不得对历史上的事情和现今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艺术处理再加工,不能为了增强它与思政课理论知识的契合度而进行改编。思政课教师发现所选中国好故事与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契合度有差距的时候一定是要重新查阅资料,找到更加合适的具有励志、启迪作用的好故事。讲真实的中国好故事,这是思政课教师的一种职业操守,也更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制度的自信,只有真实的故事才经得起学生的拷问,更加增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进而发展为他们的信仰。把中国好故事运用于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在故事内容的选择和意义的挖掘上,思政课教师还大有可为。在遵循教育规律、思政工作方法的前提下,不断改进课堂教学,能够更好地发挥课堂这个主渠道的作用。
3 中国好故事运用于高校思政课的应用路径
高校思政课教师把中国好故事引入思政课堂,首先要确定一个底线原则,中国好故事是为了诠释思政理论知识,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也不能是为了迎合大学生的喜好而讲故事。高校教师在选择中国好故事时一定要注意契合度,所选择的故事一定要与所讲授理论知识高度契合,用这些合适的中国好故事来诠释思政理论知识。
1.选用正在发生的鲜活故事
高校思政课选用的中国好故事一定要鲜活,最好是正在发生的,要挖掘出大学生没有关注到的面,这样的好故事才能更加有吸引力。笔者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学中,讲解“生态文明建设”时,考虑到2015年柴静的《穹顶之下》影响实在太大,大学生们的印象太深刻的因素,也准备了相关的中国好故事开展教学。笔者选择的是喜迎十九大系列节目《还看今朝湖南篇》中《听见湖南》约3分钟的视频,跟随记着的镜头,用耳朵去感受湖南山山水水的美好,用心灵去感受醉人的大自然,用这段视频让大学生明白,今天的中国或许还存在柴静镜头下的那些丑陋,但更多的還是美好,存在于绿水青山,植物动物之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确实存在问题,但也不全是糟糕,美好应该更多。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论讲解中笔者运用了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齐沙漠的故事,用变化发展的眼光,介绍中国沙漠治理的成果,介绍库布齐沙漠的循环经济模式,给大学生树立信心,中国把地球癌症——土地沙漠化给控制住了,基本成功治理了库不齐沙漠,那么要对中国的其他环境问题有信心,雾霾、水污染等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顽疾正在下大力气进行治理,而且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他们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
2.选用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
高校思政课选用的中国好故事优先选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尤其是同龄人中的好故事,这样的好故事对于大学生更加具有启迪性。以《基础课》为例,绪论部分“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主旨就是让大学一年级学生尽快适应新的校园,融入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思政课教师可以选用学校优秀在校学生的好故事与学生一起分享,尤其是这些优秀的学长学姐亲自到课堂分享自己在大学校园的成长故事,给新生谈谈适应校园的攻略,学生在这一环节对于课堂的关注度会很高,也更加乐意接受这样故事的启发。
3.选用当地的经典故事
高校思政课选用的中国好故事还可以从高校所处地方搜集,大学生在一所高校要学习和生活三四年,他们把当地看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当地的经典故事更容易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大学生虽然思政理论修养不强,并且对理论兴趣不大,但是他们情感丰富,容易被感染。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爱国主义”专题教学中就选用课当地知名烈士的故事,学校校门外两百米有一座会龙山,山上有湖南益阳籍烈士曾士峨纪念碑和国际义士何凤山墓,在爱国主义教育专题学习时,教师带学生到烈士纪念碑和何凤山墓前讲他们的故事,把烈士的先进事迹和国际义士的壮举介绍给学生,并举行了缅怀仪式。这一次爱国主义教育采用现场讲故事的教学方法,效果非常好。
参考文献
[1]郭巧云,李青春.“故事化”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
[2]李红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6)
[3]张飞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探讨[J].北京教育·德育,2016(10)
作者简介
肖华(1978—),女,汉族,湖南益阳,讲师,公共管理硕士,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