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陕西省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思考
2017-11-28马悦
马悦
“融资难”、“融资贵”是我国经济金融运行的主要问题,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和市场发展程度不同,其企业融资问题也呈现不同特点。随着陕西省融资环境的逐步改善,陕西省企业面临的融资问题主要是金融资源在不同产业,不同企业规模中分布不均的结构问题。本文通过对陕西省企业融资的总体情况的分析,阐释了现阶段陕西省企业融资主要面临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陕西省企业融资问题,改善融资环境的几点建议。
一、陕西省企业融资总体情况
2016年陕西省企业融资环境较上年有所好转,贷款增长放缓,融资成本逐步下降,融资渠道趋向多元。
(一)各项贷款增长放缓
截至2016年末,陕西省金融机构(含外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3921.8亿元,同比增长9.9%,较年初增加2161.1亿元,同比少增752.1亿元。2016年以来,陕西省信贷投放相对缓慢,根据调查主要原因一是随着经济增速下滑,陕西省民营企业投资欲望不强,施工项目也较去年有所下降,实体经济贷款需求疲软:二是在信贷资产质量下滑,不良压力增加的趋势下,个别银行对部分行业及企业也进行了主动的信贷收缩及退出:三是商业银行对部分地区信贷投放谨慎严格。受经济下行影响,个别区域信用环境恶化,不良贷款增加,影响了金融机构在该地区的放贷热情,贷款审核通过率较低。
(二)直接融资有所突破
直接融资新增429.12亿元,同比少增152.86亿元,占比与2015年基本持平。全年企业发行各类债券总额为1651.00亿元。
(三)融资成本有所下降
2016年陕西省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79%,低于上年0.76个百分点;企业贷款加权均利率5.04%较上年下降0.39个百分点。四季度大、中、小和微型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4.43%、5.04%、6.06%和7.25%,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0.17、0.36、0.19和0.93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加权平均利率3.68%,较上年同期下降1.02个百分点。整体来看陕西省企业融资贵问题有所缓解。
二、企业融资主要面临问题
随着陕西省融资环境的逐步改善,陕西省企业面临的融资主要是金融资源在不同产业,不同企业规模中分布不均的结构问题。目前陕西省企业融资主要呈现以出以下突出特点。
(一)企业投资意愿下降,重点项目转化率低
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政府投资能力下降,陕西省企业经营面临较大压力,工业企业经营压力更为明显。同时企业预期不稳,投资欲望不强造成实体经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资产荒”问题仍较突出。一是能源行业受经济下行影响,贷款需求较弱。导致等多重因素制約信贷投放。二是重大投资项目落地比例低,银行储备的信贷项目难以转化为实际贷款投放。
(二)金融资源分布不均,融资难问题呈现出显著产业分布
由于国有企业风险整体较低、民营企业风险不断暴露,导致金融资源向国有企业集中。
(三)主要依赖间接融资,信息不对称间接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
因为我国直接融资市场不够发达完善,直接融资比重偏低,间接融资中市场主体对资金价格并不敏感,无形中推升了融资成本。此外银行机构根据自身风险偏好和经营策略,自主择优选择符合自身要求的企业作为贷款对象。由于处于信息源劣势方的银行机构会为了风险控制,对部分信息不透明、财务不规范企业,无法了解企业真实经营情况和借款用途,从而导致银行提高交易成本,风险溢价水平较高。
(四)缺少有效的抵押物,仍是造成企业贷款难的首要因素
据调查,银行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会要求借款企业提供抵押物。而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文化等新兴产业中的小微企业来说,由于科技、文化等新兴产业中的企业多以轻资产公司为主,有效抵押物较少,使得企业获得的授信额度较少,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三、改善陕西省融资环境的建议
(一)合理设计信贷产品,打造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信贷管理方式
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季节性、临时性,融资需求短、少、急,而银行审批体制环节多、流程长的问题,金融机构要探索新的信贷产品设计,共同约定企业合适的贷款发放和还款方式,以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特点满足企业用款需求,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针对服务业和科技型企业抵质押品偏少等特点,降低技改贷款的门槛,推动担保抵质押方式创新,扩大贷款抵质押范围,推进知识产权、收益权、仓单等抵质押业务的发展,探索开发自主品牌、商标专用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业务,同时积极开发新的授信经营模式,推广“单笔授信、循环使用”的模式。
(二)探索多元融资,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对运作规范的服务业企业,在完善偿债保障措施的基础上,鼓励企业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非公开定向融资工具和资产支持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资金,来调整债务结构。支持服务业基地、企业孵化器、孵化园区等产业集聚区扩大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对拟发债企业进行辅导,做好推荐、承销等服务工作。完善股票、债券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拓宽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进一步规范发展债券市场,扩大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及规模,同时,发展多层次的股票市场,继续完善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发展包括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积极探索发展项目收益债及可转换债券、永续票据等产品,支持中小微企业开展股权融资。
(三)强化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职能定位,解决抵押不足问题
建议各级政府强化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职能定位,合理规划其业务发展速度与规模,切实引导其持续加大“三农”、小微企业和轻资产型企业的服务力度。在税收、资金补偿方面给予民营融资担保机构一定的优惠政策。探索建立“民营融资担保机构联盟”,构建“项目联保、相互增信、共同发展”的担保体系,提升民营融资担保机构的市场活力。完善国有资本金持续补充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在强化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资本金补充方面的配套资金安排。适时制定出台银担、银政担等业务合作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合理界定银行、担保公司、政府部门以及其它相关主体在融资担保合作中的风险分摊,积极打造“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良性发展格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