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困境及对策
2017-11-28马晶刚家斌
马晶++刚家斌
摘 要:以陕西韩城党家村为例,阐述了其历史价值和建筑特色,分析了保护和开发的困境。其中保护意识淡薄,过度旅游开发,原真性的破坏,空巢现象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黨家村的地域特色研究探讨了解决的对策,为其他类似传统村落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传统村落 保护与开发 困境 对策 党家村
中图分类号:TU9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9(c)-0152-02
传统村落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艺术、生态智慧及经济价值,它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的典范。然而,随着农业现代化、乡村城镇化及古镇商业化的快速发展,部分传统村落遭到破坏,失去了生活的“原真性”,甚至有些村落逐渐在消亡。因此,结合地域特色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对传统村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陕西韩城党家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1 韩城党家村的概况和历史文化价值
1.1 韩城党家村概况
党家村是坐落于黄流流域边的古老村落,黄河流域的支流沁水河绕村南而过,村落距离韩城市城区9km,西距108国道1.5km,东距黄河3.5km,所处地段呈葫芦形状。村落始建于元顺二年(1331年),党氏家族从陕西朝邑迁来定居,距今已有近700年历史。明成华年间,党、贾两姓结亲并且一同经商,成为当地的巨商富族,明清期间大范围修缮扩建。
1.2 历史文化价值
党家村的四合院民居建筑被国内外学者誉为世界民居的瑰宝,且在2003年作为陕西省传统村落代表首批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它见证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和地域、民族、文化特色。党家村古建筑群的村落选址、整体布局、规划建设在建筑艺术和生态理念等方面均有研究探索的价值。党家村反映了古人的智慧,彰显了中华的传统文化,是地区民间文化的活化石。党家村现存的明清四合院125院,321座,保存完整率约83.4%,其中一级26院,二级42院,三级57院。此外还有保存完整的祠堂11座,文星阁、看家楼、节孝碑3大公共建筑。
1.2.1 历史建筑特色
党家村的民居建筑风貌独特,是城市型与乡村型的结合。党家村的四合院均呈长方型,四周由厅房、厢房、门房围成,厅房居上,厢房位于两侧,门房和厅房相对,房屋为木构架,整个院落气势恢宏,华丽而又淳朴。院落宽度一般为7~10m左右,深度多在20m以上,狭长的院落有很强的封闭性,外围墙体为青砖墙,坚固而利于防卫。此外,门楣题刻也是党家村的传统民居特色,内容丰富包括名言警句、迎祥祈福、标榜门第等题刻,反映了党家村居民建设家园不忘祖训的精神追求,时刻警醒和激励子孙后代。
1.2.2 儒商文化特色
党家村文化始于宋朝,明清时期最为鼎盛。当时儒家文化深入民间,党家村的家训家规也是这个时候兴起的,村民家门前写的对联、牌匾,墙砖上雕刻的名言警句包含着“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等儒家文化的精髓。历史文化气氛浓厚,展现了儒商曾经的辉煌,同时作为黄河流域的传统村落也见证了古老的黄河文化,它在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党家村的居民不管是务农还是从商,自始至终坚持“贫穷宜固守,富贵莫兴狂;勤俭立身本,谦和处世方”积极进取的家训。党家村历代居民仍然保持着勤俭节约、质朴醇厚的民风。
2 韩城党家村保护和发展的困境
2.1 居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薄弱,盲目改扩建
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和保护方法不科学的前提下,破坏了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具有稀缺性和独特性。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建筑出现“自然性损毁”,加之村民保护意识薄弱,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部分村民缺乏保护意识,盲目的改扩建成为制约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吸引游客,一些居民自己修缮院落,新修葺的房屋与周围的古建筑显得格格不入。此外,部分居民对原有房屋进行结构性改造,例如原房顶安装太阳能、厨房贴瓷砖、搭建彩钢瓦房等,严重影响了村落独特古朴的风貌。
2.2 片面的注重“商机”,投资转化经济效益低
党家村居民和地方政府急于改善生活状况和促进经济发展,加大旅游开发建设的投入,但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且缺乏地域特色。近几年来仅是输血式投资,暂时没有市场赢利,投资转化经济效益低,尚未形成良性运营机制。党家村旅游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有的旅游产品开发种类较少,知名度和宣传力度不够,且主要集中在农产品、纪念品的售卖等,在家风村俗、乡村游艺等展示村落情态的景观景点数量少,容易和其它周边古村落陷入同质化竞争。其次,大量的开发传统村落旅游经营,不加限制的接待游客引发了传统村落超负荷承载的压力,并且保护措施不完善,游客肆意破坏建筑。旅游业的急剧膨胀所带来的商业化、人工化对传统村落宝贵的文化遗产造成了损害。此外,居民在保护开发的过程中参与积极性不高,居民、政府、开发商主要参与主体利益分配不均造成矛盾激化,甚至出现了党家村居民关门“谢客”的现象。
2.3 “伪文化”代替真文化,失去了生活的“原真性”
传统建筑风貌被改变,甚至创造出很多“伪文化”的仪式和活动,使文化旅游也变了味道,历史文化气息荡然无存。为了吸引游客,做到“月月有活动”,例如举办“篝火晚会”“纳凉晚会”等,虽然增强了旅游的趣味性,但缺乏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此外,一些农村的传统技艺和传统节日被改造过于形式化,经常演绎同样的庆典和剧目。在传统村落的保护过程中,应当尊重文化的“原真性”。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单纯的模仿和学习其它传统村落最终会造成千村一面和“文化变异”的现象,破坏了传统村落的原真性文化特质和纯朴意境,使其失去长久的生命力。
2.4 农民外出打工出现空巢现象,人气凝聚力弱endprint
党家村的部分家庭只是剩下老人和小孩留守,传统村落“空巢”现象的出现是令人担忧的事实。党家村的很多年轻人离家外出务工或是搬至新村,部分旧有的建筑被闲置下来,交由景区代为管理,每年景区支付相应费用。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现代便捷的生活方式对传统落后的居住环境的冲击,党家村的很多年轻人外出务工,收入增加、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由于受到城市现代建筑和文化的观念影响,这些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赚了钱在城镇里购置新房。其次,古建筑年久失修,受自然性损毁影响,一些房屋已经出现坍塌和破损的威胁。加之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较落后,居住环境不理想,多数居民搬至新村,老宅渐渐失去了人气,文化瑰宝被人们所淡忘,传统的生活方式慢慢消失。此外,坐落在党家村文星阁的唯一一所小学早已经关闭,所有的孩子都在村外上学。目前居住的村民大多数为留守儿童和老人及部分经商、务农的中年人。
3 韩城党家村保护和开发的对策
3.1 增强居民保护意识,制定保护规划方案
传统村落居民应认识到保护和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地方政府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保护规划方案,遵循“规划先行,统筹指导”的原则。传统村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它是古人的智慧的结晶,记录着一段时期内乡土人情和建筑艺术。失去了传统村落就是农耕文化和乡村文化的流失。在保护开发教育的宣传工作方面加强相关利益群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首先,传统村落居民作为保护和开发工作的主要参与者,要认识的村落保护与自身利益有紧密的关系,合理利用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行开发从中获益,惠及全体居民提升收入水平,改善贫困状况。例如旅游旺季宣传特色农产品销售、增加家风乡俗的展示、开办传统文化少儿夏利营、鼓励居民自主创业经营特色餐饮、住宿等。其次,地方政府作为主要的执行者,协助调动居民保护开发的积极性,落实资金的使用和规划方案的执行,改善居民的基础设施建设,监督和保障古建筑的修缮工作。此外,开发商在参与保护和开发工作时,应协调好利益分配问题,尊重居民的知情权,减少商业化气息,避免同质化竞争,尽量保留传统村落的原始生活状态。
3.2 突出地域特色,树立乡村旅游的品牌形象
党家村的旅游开发应注重文化内涵的宣传,树立精品旅游的品牌形象。深度挖掘符合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受,区别于其他传统村落。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展现方面,邀请传统技艺传承人演绎或现场教学,还原传统村落生活的真实场景,让游客感受到乡村旅游的魅力。当然,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游客人数节假日井喷式增加,对其自然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冲击,合理的控制旅游人数和规模,建立预警机制也是保护传统村落的有效举措。此外,传统村落居民参与旅游业,借助党家村知名度推广特色产品,不仅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传统村落居民自主创业的契机。在保护开发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居民和开发商、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利益纠纷致使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甚至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在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工作中,充分尊重居民的参与经营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同时保证利益分配公正透明化,有利于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在不影响传统村落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留住居民,真正使传统村落成为“活化石”。
3.3 突出乡村生活“原真性”,实现传统与现代相统一
在进行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时,要注重对民居、文化的原真性的保护,既做到传统风貌与现代设施相统一,又实现旅游市场差异化竞争。文化空心化是传统村落失去特色最主要的原因,也是传统村落旅游业陷入同质化竞争的重要因素。传统村落为了迎合游客设计和开发过度商业化,模式统一,缺乏特色。然而,传统村落的旅游除了欣赏古建筑和村落格局外,其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为了保护传统村落的原真性可采取以下的几点措施:建立古建筑修缮保护的档案和专业的规划方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和活动;减少传统村落的旅游商业气息;引导居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因地制宜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党家村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最终目的是促进传统村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帶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修缮和保护传统建筑,发扬和传承民族文化。
3.4 提升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水平
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落后、居住状况不理想等因素导致了居民对保护旧有的建筑文物产生消极情绪,提升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聘请专家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方案,明确保护内容。传统村落在维持原有的空间格局的条件下,合理调整人口布局,增加绿地面积,优化生态环境。其次,完善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年代久远,传统村落在给水、排水、供热、燃气、垃圾回收、防火安全等方面均存在缺陷。在更新改造过程中,因当注意保持原有形态,运用传统工艺和原料。再次,合理布局宣传广告牌、电力电缆、道路指示牌及街巷装饰。拆除与古建筑不适宜的违规改造,恢复传统村落古朴优雅的原生态环境。最后,建立传统村落生态控制体系与生态预警机制。在农业生产领域,依据先进技术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推广高效集约型生产方式。
4 结语
通过对党家村传统村落的分析发现,传统村落有着自身的特点,古人们在儒商文化、农耕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利用大自然的智慧营造出优美的人居环境。这些独具特色的古建筑和历代传承的家训是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宝贵遗产。传统村落未来的保护和发开工作应当结合地域文化、乡风民俗,加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挖掘传统村落差异化根源,突出乡村生活原真性,鼓励年轻的居民回家乡创业,让他们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输出的主力军,实现传统村落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古村落—记忆与乡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 彭英.党家村遗产保护村民满意度研究[J].住宅科技,2016(8):33-39.
[3] 邱扶东,马怡冰.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与启示[J].中国名城,2016(8):89-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