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德 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的引领者
2017-11-28范承玲
范承玲
他为构筑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的美好未来破土开荒,党的十九大开幕当天,不少代表手头便拿到刊发有他建议举办“一带一路”创新发展与知识产权论坛的人民日报内参
马一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第一首席专家,北京市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二级教授、文澜特聘教授,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中关村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致公党中央法制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党的十九大开幕当天,不少代表手头便拿到刊发有马一德建议举办“一带一路”创新发展与知识产权论坛的人民日报内参。
向全球传递中国创新发展“好声音”
“达沃斯论坛为什么各个国家都重视?就是因为它能发出世界经济的强音。因此中国应在北京举办‘一带一路创新发展与知识产权论坛,向世界发出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强音。”
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成果举世瞩目。已逐渐从“跟跑者”向“并跑者”甚至“领跑者”转变。2014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北京设立中国办事处,就是对中国创新发展成果做出的最中肯的认可。
马一德说,中央赋予了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性定位,北京已成为全国科技创新的领头羊,创新成为了引领北京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城一区”建设进展顺利,产生了一大批优秀创新企业和创新成果。科技创新中心的成功建设,为推动中国创新进程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未来五年,北京把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为首要目标,北京的发展已经到了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新阶段。“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求增强首都创新的动力、活力和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质量的跨越式发展。”
在马一德看来,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性定位来看,北京必须做好两个衔接:第一,衔接国内创新进程,吸引、集聚全国优质创新资源,形成全国高端引领型产业研发集聚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核心支撑区,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辐射、带动全国创新进程;第二,衔接全球创新态势,嵌入全球创新网络,成为引领世界创新的新引擎,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有力支撑。但集聚全国创新资源,发挥引领、辐射全国创新的核心作用,需要一个展示、切磋、探讨的平台;嵌入全球创新网络,需要一个宣传、沟通、合作的窗口。
“无论是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北京还是从全国范围来看,都缺少一个反映中国产业利益和创新需求,专门探讨创新事务,代表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发创新声音,旨在增进亚洲各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交流合作的论坛组织。”
马一德说,目前已经设立的亚洲博鳌论坛多年来为推动亚洲各国间的经济交流、合作做出了卓越的努力,但由于缺乏一个恒定的主题,难以就某一问题持续、深入地产生影响;相较全球知名的达沃斯论坛,其始终就世界共同关心的经济问题进行持续深入探讨,至今已经成为“世界级”思想交流平台和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引导者。当前中国缺少这样的国际平台、国际声音,一些发达国家对于中国创新发展和知识产权领域所取得的进步视而不见,肆无忌惮地在国际贸易中对中国实行双重标准和歧视性对待。
“随着中国创新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必须对此予以正面回应。当前,中国向世界隆重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和‘一带一路重大建设构想,创新成为中国未来几十年内发展的主题,知识财产属于全球共通的话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将会成为全球发展的新格局。”
因此,马一德建议:以创新发展和知识产权为固定主题,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界高层、产业精英、学界泰斗汇聚一堂,定期举办“‘一带一路创新发展与知识产权论坛”,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预测国际创新趋势、展望發展前景,共同围绕企业、产业、创业、区域、政策、金融、文化和未来科学等方面的前沿问题作深度探讨,集中反映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利益和创新需求,参与、影响全球创新、贸易规则的创建。
“论坛将实现三方面目标:一是致力于积极整合地区、企业、媒体、学界、资本等资源,为北京市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支撑,为地方创新发展进行辐射、引领;二是总结成果,面向未来,以前瞻眼光和创新视野,发掘中国创新资源,改善中国创新环境,推广中国创新机制,不断推动中国创新进程;三是立足亚洲、放眼世界,响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联合沿线发展中国家共同反映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利益和创新需求,向全球传递更多中国创新发展的好声音和新气派。这与习近平总书记‘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的号召紧密联结、一脉相承。以举办‘一带一路创新发展与知识产权论坛为载体和契机,集中力量打造政府与企业创新的智囊团,推动中国创新进程的发动机,参与全球创新合作的助推器。”
把“一亩地”耕耘好
马一德姓马属马喜欢马,他的办公桌便放着一尊腾飞的骏马雕塑。研究生毕业后,曾在国家机关工作,做过律师,最终他的事业定格在知识产权领域。办公桌对面悬挂的一张北京奥运火炬传递照片一下子打开了他的话匣子。
“当时太兴奋了!我是奥运火炬北京传递的第126棒,传递的位置就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东侧。向着天安门的方向奔跑,距离大约50米!”
2008年8月6日上午上午9点20分,马一德手擎火炬,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奔跑。当他手中的奥运火炬点燃下一棒后,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问他此时此刻的感受。
“手举火炬,我的心情特别沉重。此时此刻,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下面,我看到强大的祖国,欢乐的人群,今天的成就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祖国的强大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我们在享受伟大祖国的强大时,深感责任重大,应该倍加珍惜。现在,我们高举奥运火炬就是在追寻无数先烈的足迹,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前进……”endprint
央视的这个采访镜头,被多家电视台转播并轮番播放,观众一下记住了“马一德”这个名字。其实说到这个名字,还真有来历。
“父亲给起的,‘人生难得一知己,得一知己足矣就叫‘一得吧!但后来上学的时候,老师说‘一德好,写出来就成现在的名字了,其实本意是‘一得。” 读大学时,读过14年私塾考中秀才的祖父马树恒在一封给马一德的信中把“一得”讲的更为明白,祖父在信中勉励他说,人的一生,要得一本好书、一个好女人和一亩好地。
“但当时还不能完全理解这句话,尤其不知道这‘一亩地为何物?”但随着年岁的增长,生活的磨砺和对人生思考的深入,马一德才逐渐领会了祖父的苦心。
“一本好书,就是要好好学习,学业有成;一个好女人就是要有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一亩地代表的就是一份事业,一份属于自己的天地。一份可以推动社会进步、改变人类生活方式、为人们带来快乐为己任的事业。”
“我和祖父一起生活了21年,受他的影响,我特别喜欢读张载的《西铭》。张载从宇宙境界、天地境界、人性境界、人生境界最终落实到伦理、道德境界,希望通过提倡孝道来整顿社会道德、稳定社会秩序。这篇铭文所描述的价值理想,所展现的人生追求,仍然有着积极而丰富的意义,可以说为自己安身立命构筑了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且为社会理想蓝图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弘阔的境界。我们家也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直到今天,我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都有祖父的影子。”每次出版专著的时候,马一德都会在后记中写到:祖父是我心目中的伟人,是一名大学问家。
大学毕业后,马一德被分配到国家机关工作,一个偶然的出访机会,让他开始认识并钻研知识产权。
“当时到日本一家公司访问,当我提出要参观他们的知识产权部时,遭到了拒绝。我隐隐约约感觉到知识产权是核心竞争力,这才是他们的秘密武器,我也暗下决心,一定要搞出个名堂来。”
回国后,马一德便开始查阅美国大量的关于知识产权的书籍材料。甚至给当时的科技部长写信,呼吁中国要重视知识产权,部长还请马一德到办公室听他讲自己的想法。
其实,刚开始研究知识产权的时候,国内特冷门,是个很偏的学科。若想成名,研究宪法、刑法来得更快。但他就是喜欢,而且这种喜欢,甚至到了痴迷的状态,有时候,走路、开车甚至睡觉的时候都在想。
“正的如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做知识产权仿佛是我天生的使命。我对知识产权有一种从骨子里来的喜欢,我念的是知识产权的经,满肚子知识产权的想法,不停地往外跳。真正希望国家能通过知识产权进步和创新,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希望能为此贡献自己的一份才智和力量。”
“确实也没想到知识产权在20年后的今天会如此强大,如此重要。”自从找到“知识产权”属于自己的这“一亩地”,马一德便忘我地耕耘,陶醉其中,在收获的同时,也品尝着属于自己的快乐。
作为一位律师,他处理过的一些知识产权案件被业内奉为经典案例,有的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典型案例,有的被知识产权教科书选为教学案例;作为一位研究者,他长期从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教学和实务工作,发表、出版了《战略创新的十大法则》、《创新驱动发展与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消费者权益保护专论》等学术论文、译著、专著共计300多万字。
近年来,马一德笔耕不辍,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每年都在《人民日报》《求是》《光明日报》《中国纪检监察》《科技日报》等权威媒体发表多篇政论性文章。
马一德承担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兼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发展研究》,本项目是马工程实施以来,首次将知识产权列入“三个重大”课题,标志着知识产权已成为中国发展的关键词,同时也是对马一德多年知识产权研究成果的认可和肯定。此外,他还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机制研究——以构建“立体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布局为重点》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并在多个重大项目中担任首席专家。
近日,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了《关于表彰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决定》。马一德所著《创新驱动发展与知识产权战略》,获优秀成果一等奖。
在马一德的办公桌上,摆放有胡适和他祖父的学生圣严法师两位人物照片。他说:“一位是学富五车的大学者,一位是弘法得道的大和尚。做学问必须静下心来,心浮气躁是做不好的。每当看到他们两人的照片,总能给我以鼓励,让我满腔热情,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建言献策
作为学者和民主党派人士,马一德积极将所学所得服务国家法治进程推动和创新战略实施。“我热爱知识产权这个行当,学者必须能够解决深层次的問题,能把自己的学问付诸实施,一个词,就是要有‘业绩。 这个‘业绩的意思就是,在你所从事的学术领域,如果国家遇到问题,或者时代遇到了问题,就证明了学者没有为政府提供科学的参考方案。作为学者,你要拿得出解决问题的真知灼见,必须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这也是我这么多年来做所有事情的中心和主线,是我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2008年,马一德参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起草论证并担任执笔人之一,2010年,马一德被评为北京民主党派首届“十大优秀人物”,2011年被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授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进个人”,2012年荣获致公党社会服务工作先进个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马一德多次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法治中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等问题建言献策,均得到重视和落实。
在马一德的多次建议和推动下,全国首家由政府倡导并出资组建的知识产权商用化公司在北京挂牌成立;他提出尽快成立知识产权法院的建议,获全国人大常委会张德江委员长批示,推动了北京、上海、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的成立;他提出设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委员会”专司创新体系建设工作的建议,获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批示,部分建议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直接促成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他提出修改《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建议,获国务委员王勇批示,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再次批示,多项建议被《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采纳;他提出的《关于大力加强知识产权启蒙和普及教育的建议》被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采纳,部分建议被吸纳进201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共同印发的《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示范工作方案(试行)》;他提出设立“知识产权管理师”建议,促使知识产权专业人员正式纳入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该事件被评为“2015年度知识产权(专利)领域十大事件”。2016年,马一德作为专家学者参加全国政协第54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向全国政协俞正声主席、杜青林副主席、董建华副主席等领导同志就国际科技合作中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了汇报,该汇报引起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重视。会后,董建华主席进一步听取了马一德的详细汇报,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认可。2017年,关于知识产权司法体制改革,马一德提出了加快完善知识产权法院建设、构建良好营商环境的建议,获得了最高人民法院周强院长、陶凯元副院长的批示和肯定。endprint
基于一系列贡献和成果,马一德先后被评为“北京市首届知识产权十位有影响人物”,入选“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6年4月21日,2015年度全国知识产权(专利)领域重大事件、重大案件及有影响人物评议活动结果在京揭晓。马一德被评为2015年度知识产权(专利)领域有影响人物。
在评选“2015年度知识产权(专利)有影响人物”时,这样评价马一德:“作为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学博士、博士后,马一德长期从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教学和实务工作。他积极履行建言献策、宣传普及的职责,不仅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修改等重大工作上提供了智力支持,还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知识产权体制机制改革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创建中国第一所知识产权高端智库
马一德在中关村生活多年,目睹了中关村曾诞生了方正、联想等一批领军企业,但近年来领军地位已不明显,他思索了很久,觉得原因之一是对知识产权重视不够。
“中关村是中国的希望,是一个方向、一个品牌,是民族的寄托,现在的中关村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过去一人独大的优势已经没有了。我在中关村上学工作了30年,如果不能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作为一名知识产权学者,我心中有憾。”
2010年7月,马一德向致公党北京市委递交建议:中关村未能将技术、法律、商业三者紧密结合,在专利的商业化运作等方面与世界巨头存在较大差距,应成立中关村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院,培养懂技术、法律并熟悉知识产权商业运作的复合型人才。建议经北京市委统战部专报给北京市的领导,多位市领导找马一德面谈此事。2010年9月,在政府帮助下,马一德领衔的中关村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院正式成立。研究院成立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创新驱动发展和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建言献策。
2012年年初,研究院承担了一项当时保密的重大课题,为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访美做知识产权方面的预案和准备并陪同访美。在临别时,习近平同志握着马一德的手说:“马一德,话不多,句句彰显自信。”这让马一德和他的团队感到非常光荣,为祖国挣得了荣誉。
如今,中关村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院已经运营了整整七年,他带领团队始终活跃在与国际知识产权界交流的前沿。马一德说,对于研究院,他的心愿是要打造成中国知识产权领域的顶级智库,为党和政府提供智力支持。
研究院的另外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北京市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解决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针对中北京市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遇到的难题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法,为北京市的IT行业做专利分析预测和专利风险分析,通過为北京市的企业做培训提升企业管理者对知识产权的重视,营造注重知识产权的氛围…… 研究院先后承担了《〈北京市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保护规定〉修订研究》、《中外知识产权(专利)运用研究》、《海淀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三年行动计划》、《中关村生物制药产业专利技术对比研究与发展策略研究》等重要课题。
提起中国知识产权的现状,马一德毫不掩饰自己的紧迫感和个人担当。他反复强调,历史上中国曾为世界奉献了伟大的科技成果,比如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但是最近一千年,中国在科技上落后了,欠知识产权的债,所有必须要补知识产权的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经济总量已跃升世界第二位,但在知识产权方面,我们仍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究其原因,一是缺少核心技术,二是缺乏民族品牌。这正是马一德和他创办的中关村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院多年来孜孜不倦寻求改变的方向。
持之以恒为国家创新发展事业耕耘
对于国家给予的荣誉和褒奖,马一德显得格外谦和,他说:“我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如果不是身处重视知识产权的新时代,我也许还在坐冷板凳,也许还要坐更长时间的冷板凳。正是党中央、习主席重视知识产权,才给了我从事研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的空间,时代赋予了我施展才华的舞台。对我来说,成就感之余更多的是一种压力。”
随着经济的知识化与全球化,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法律范畴的“保护”向以挖掘知识产权的商业价值为立足点“运用于创造”转变,是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的必经之路。马一德是这条路上一位不知疲倦的引领者和开拓者。
“中国在世界上的代名词不能总是‘长城‘长江,那是老祖先留下来的,我们必须创出一些新的、真正代表中国核心技术和民族品牌。不然作为炎黄子孙、作为学者,我会感到很惭愧的。”
作为默默的耕耘者,马一德始终以高涨的职业热情和扎实的知识产权功底为利刃,为构筑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的美好未来破土开荒,一步一个脚印推动着中国知识产权事业向前发展。
“我最大的愿望是实现全社会以尊重知识产权为荣的氛围和觉悟,希望我们中国能够再度辉煌,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出像当年四大发明一样能给世界带来重大改变的科技成果,用这种成果来造福世界造福人类。”
“到2025年,相信我国的基本可以建立质量体系比较健全,产品质量比较完备,消费者可以信赖的知识产权体系。2025-2050年,强起来的中国必将迎来知识产权的新篇章!”
近日,美国特朗普政府就知识产权问题正式向中国发起“301调查”,作为学者代表的马一德又开始为此奔波忙碌着……
责任编辑 李菡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