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特色资源 丰富文化供给
2017-11-28畅婉洁
畅婉洁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节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对精神文化美好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应该如何理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各地方政府又应该如何解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為此,《民生周刊》记者采访了国家“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化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学部长兼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教授。
民生周刊:应该如何理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范周:“美好生活需要”不同于“物质文化需要”,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生活品质。近几年,国内影视行业的高票房,新兴文化业态的崛起和快速发展,反映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强烈需求,也为我国文化发展创造了巨大机遇。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发展部分提到,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首先,在文化发展领域,人民的美好生活应该是道德与文明同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东时提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培养正确的道德责任,在全社会形成一股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营造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其次,人民的美好生活应该是品质与创意相伴。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是一个国家创造力和生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更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根本条件。要不断致力于推出更多反映中国价值观念、民族精神和人民审美追求的文化精品。最后,人民的美好生活应该是尊严和权益并重。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举措。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文化立法,让人民充分享受时代发展所造就的丰硕文化成果。因此,为早日实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们必须要明晰和正视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
民生周刊: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如何使文化遗产“活”起来,成为一种文化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应如何平衡保护与利用?
范周:文化遗产“活”起来同样要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丰富创意和设计内涵,拓展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文化遗产并不是孤立的,它必须与周围环境、与现代生活相互动,融合发展是实现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的关键,但无论何时,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都需要将美好生活需求和遗产保护相结合,保护第一,利用第二。
民生周刊:文化产业领域存在哪些问题?
范周:第一,公共文化产品缺乏有效供给。目前的主要社会矛盾,根本上是供需不足的矛盾。现在我国基本改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落后局面,但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仍存在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如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导致的效能低下,优质供给不足、低端供给过剩导致的服务错位。
第二,公民主体意识需要提升。现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脱节、投入与效能不成正比、缺乏活力和内生动力等现状的存在,与公民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的缺失息息相关。
第三,文化资源有待合理开发。当前一些历史名城、文化大省却面临“抱着金碗没饭吃”的尴尬境地,主要是因为开发不充分、手段不灵活、规划不走心、落实不过硬。而另外一些不适宜大规模产业化开发的资源却面临着保护力度不够等不容乐观的严峻形势。
第四,业态融合急需前沿布局。新时期,文化消费主体年轻化,消费方式多元化,消费定位精细化、优质化。单一产业形态的文化产业早已无法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文化与旅游融合、与科技嫁接、与互联网共生成为业态升级的发力点。
民生周刊:在您看来,地方政府具体应从哪些方面去发力解决供给不足问题?
范周:文化精品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精神文化水平的集中反映,对全社会的精神产品生产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影响作用。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图书出版第一、电视剧制播第一、电影银幕数第一、电影市场世界领先的国家,但是与世界性的文化强国相比,我国的文化产品总体质量不高,文化产业生产始终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有数据显示:我国文化消费的潜在规模为4.7万亿元,而实际消费仅1万多亿元,缺口超3万亿元。巨大消费缺口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们对于能够启迪心智、陶冶心性的文化产品的向往。因而,作为地方而言,更要积极响应“文化精品工程”,结合地方特色文化,打造一批思想深刻、艺术精湛、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民生周刊:很多地方有丰富的人文资源,比如浙江金华金东区,文化底蕴深厚,这里孕育了诗坛泰斗艾青、“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等名人。在您看来,应该如何充分发挥名人效应,实现文化惠民?
范周:对于社会和公众而言,文化发展不需要“景观文化”,需要的是实事求是、扎扎实实的惠民文化。在借用名人效应时,选择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宣传历史文化名人为切入点,实现“名人效应”长效机制的成功培育。
民生周刊:文旅应该如何有机融合?
范周:“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在新时代,“文化”将继续发挥其高融合性的特征,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赋予其他事物活的文化内核、文化属性、文化精神、文化活力、文化形态和文化价值。文化旅游融合,顶层设计需先行。地方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时,应根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制定符合地方发展现状的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同时,深入挖掘利用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着力实施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做好文化旅游品牌的宣传推介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