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竞技攀岩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7-11-28叶向阳
张 博,叶向阳,朱 雯
(1.江西理工大学,江西 赣州 341000;2.纪念中学,广东 中山 528454;3.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江西省竞技攀岩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张 博1,叶向阳2,朱 雯3
(1.江西理工大学,江西 赣州 341000;2.纪念中学,广东 中山 528454;3.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与健康生活观念的转变,攀岩运动成了最近几年逐渐兴起的时尚运动。攀岩运动来源于最初的登山运动,是一项富有冒险性的极限运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崇尚运动大环境的影响,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这项集健身娱乐、竞技教育于一体的新兴运动,江西省相续举办了大大小小的比赛项目,有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人们对竞技攀岩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是停留在表面经验上。所以,本文从江西省的实际发展状况出发,探讨竞技攀岩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
1 江西省竞技攀岩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1 “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竞技类运动的迅速开展,越来越多退役运动员的安置出现了问题,国家为此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同时江西省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也在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实施“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江西省政府选定了一批中专院校作为培养优秀竞技攀岩运动员的试点院校,并且允许部分高等院校招收高水平、高技能的攀岩运动员;(2)在高等院校组建较高水平的竞技攀岩队伍,这一措施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促进了高校竞技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目前很多院校在招收高水平的竞技攀岩运动员时进入了一个误区,只是一味地追求学校的虚荣以及相关的文凭,将招收对象指向退役或者现役运动员,这一做法不仅没有使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水平得到改变,反而阻碍了院校之间培养模式的交流与衔接,降低了院校培养竞技攀岩人才的积极性。总而言之,“体教结合”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矛盾和困难,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江西省竞技攀岩运动的发展一定要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否则只能重蹈覆辙,难以实现竞技攀岩运动的跨越式发展。
1.2 职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江西省位于我国东南部,地形崎岖,以山地丘陵为主,东西南3面环山,中部丘陵起伏,这种地形地貌特征为江西省的竞技攀岩运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但是自然攀岩很难大规模地开展,所以只吸引了少数人,难以开展职业化培训。但是,如今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许多私人攀岩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逐渐兴起,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参与人数迅速增加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这就为竞技攀岩运动后备人才的职业化培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攀岩运动被人们称为“岩壁上的芭蕾”,所以听其名字就知道攀岩运动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而这观赏性也是此项运动能否成为职业运动的关键所在。但是对于不了解攀岩运动的人来说,其观赏价值就变得少之又少。所以,为了拉近攀岩运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江西省相关体育部门需要不断丰富比赛形式,使其更具观赏价值,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
一项运动要想朝着职业化的方向发展,必须要求此项运动的运动员具备高超的技能以及高水平的运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才能进一步形成相关的体育市场,当体育市场初具规模之后,才能将职业运动进行产业化经营,进而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目前江西省的竞技攀岩运动还没有达到将其职业化、产业化的水平,所以,江西省竞技攀岩运动职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未来很长时间内还得不到迅速的发展,这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1.3 以政府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江西省的实际情况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江西省的攀岩运动之所以在相关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与当地政府和相关体育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因为政府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为竞技攀岩运动服务。但是,要想使江西省的竞技攀岩运动得到长足有效的发展,就必须想尽办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竞技攀岩运动的发展不可能一直依赖政府的支持,其应在有限的资源方面寻找出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在体育市场中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
2 江西省竞技攀岩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竞技攀岩运动的后备人才培养要从娃娃抓起,训练培养过程主要经过3个阶段,分别是小学、中学以及大学3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培养目标,要结合运动员学生的阶段化特征来制订科学有效的训练计划。
2.1 “一条龙”的人才培养模式
竞技攀岩运动作为一种竞技类的项目,如何在竞争中生存才是进行人才培养的关键。从小学到大学的训练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地引进竞争机制,让每一阶段的学生认识到竞争的残酷性,在其训练期间也要保证一定的淘汰率,淘汰一些不刻苦训练、不用心学习文化知识的运动员,筛选出意志品质优秀、运动技能突出的运动员。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竞技攀岩,相关的教育部门要对“一条龙”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宣传,吸引更多的学员加入,相关考核制度的制定以及教练员的选拔与训练也需要相关部门的负责。对于培养的经费问题,可以通过政府拨款以及社会募捐和企业赞助等方式解决。
2.2 中小学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小学主要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小学阶段、初中阶段以及高中阶段,年龄主要集中在6~19岁。在这一阶段的培养目标主要分为两个:一是发现人才,对其进行兴趣的培养,并且进行相应的基础教育和基础学习;二是对其进行课堂理论知识的教育,学习相关的竞技攀岩技巧以及进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在此阶段之前,由于学员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和学习,因此只要对其进行兴趣的培养和一些基础的练习就行,而在选材上主要由专业攀岩教师来进行,招生规模也可以适当地扩大,但要注意训练过程中的安全性因素。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与观察,一些有天赋的运动员就会崭露头角,而另一些学员会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找到自己的擅长之处。运动员在10岁左右是学习攀岩的最佳时期,其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远比成年人要强,所以这个时期运动员的训练情况是其能否成才的关键。在攀岩运动训练的过程中,第一步是要对运动员进行专项技能的训练,第二步是针对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旨在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然而在攀登的速度、力量等方面的训练,一方面要根据攀岩的专项特点和运动员攀登技术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培养,另一方面要根据运动员发展的不同时期进行相应地开展,不能盲目地追求训练的进度。
2.3 大学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阶段的学生年龄主要集中在18~24岁,这个年龄阶段是攀岩运动员整个培训过程中最重要、最必不可少的阶段。首先经过中小学的训练阶段之后,运动员在攀登技能上已经有了娴熟的技巧,部分的攀登风格和习惯已经定型,一些有能力的运动员也逐渐开始崭露头角,所以在高中到大学的培训阶段主要是进行淘汰和筛选。正式进入大学之后的运动员都是精挑细选的精英人群,对这部分学员的训练一方面要强化其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加强比赛和专业化的实战训练,不断强化其实战的能力,锻炼其比赛的心理素质,并总结更多的比赛经验为将来进入相关职业奠定基础。在这个时期,很多能力强的学员可以代表省市参加相关的攀岩比赛,完全处于专业运动员与学生之间,因此,在这一时期可以实施具有弹性的学习制度,鼓励学员通过自己的努力参加各种高水平的竞技攀岩大赛,更多的与高水平院校进行交流,学习比赛经验。在大学阶段,虽然培训的经费有所提高,但是学员的攀岩能力也在大幅度地增强,高校完全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一方面解决经费问题,另一方面提高企业自身的影响力。但是我们要看清事实,经过中小学以及大学3个阶段的培养,主要目的是要向本省乃至国家输送竞技攀岩类人才。与此同时,通过实施“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一方面转变了以前运动员文化素质低下的情况,另一方面也为学员毕业后提供了其他出路,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大学文凭、专业素质以及文化水平与其他大学毕业生去竞争。
3 结 语
近几年,竞技攀岩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业余体制转变为现在的专业体制,有些发达地区和城市又开始尝试职业化发展模式,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不难看出,江西省的竞技攀岩运动仍然以“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为主体。针对竞技攀岩运动的发展特征,其后备人才的培养应从娃娃抓起,选材方面要将目光投向青少年人群,同时积极推动中小学以及大学3个阶段的培养模式,实现“院校化”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实现“体教结合”的教育目标,全面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水平,实现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虽然江西省的竞技攀岩运动仍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是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这几年成绩也突飞猛进,已在多项攀岩大赛中赶超江西省。因此,江西省要想继续在竞技攀岩运动中保持领头羊的优势,就必须从难度赛、速度赛、攀石赛等多个方面着手,不断挖掘后备人才,不断扩大攀岩队伍,实现江西省竞技攀岩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1]汪海军.攀岩训练后的疲劳消除与恢复方法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6(19).
[2]张博.攀岩运动可持续发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8).
[3]傅钢强,周红伟,张天志.我国攀岩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辽宁体育科技,2014(4).
[4]王语嫣,郭君.我国竞技攀岩的特性及发展现状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13).
[5]刘明星.北京市高校攀岩运动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G881
A
1674-151X(2017)05-029-02
投稿日期:2017-03-07
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 (2015年)规划项目:江西省竞技攀岩运动后备人才培养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编号:15TY21)。
张博(1981~),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