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学生认知特点视角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探究

2017-11-27李祥飞赵明奇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35期
关键词:入学新生大学

李祥飞+赵明奇

摘 要: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开端,是新生适应和了解大学生活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个人成长及高校教育功能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逆向推导的方式来探究入学教育功能發挥最大实效的路径,即从新生认知角度来分析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开展情况。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入学教育工作,依据新生认知特点,合理组织教育内容,采用新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有序开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5-0014-04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5.006

随着高等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在提高国民素质,为国家各个方面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方面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高等院校的使命任重而道远,而作为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课就是新生入学教育。新生入学教育是学校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刚入校的大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变化和需求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目标是使新生适应大学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完成角色和思想的转变,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我国高等院校年年扩招,高等教育普及率不断提升,对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大学新生的认知特点

当代大学生群体以“00后”为主,他们是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多元文化交融碰撞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所成长的环境也就给予了新一代大学生独特的认知特点。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大学思政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注学生、服务学生”,高校新生教育创新也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积极探索富有成效的入学教育新模式,掌握教育对象的认知特点,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增加入学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才能发挥入学教育的功能。

当代大学生的整体认知特点表现为:一是观察周围环境有很强的敏锐性,对新事物有很强的接受能力但缺乏深入的分析能力。当今时代飞速发展,没有很强的敏锐性,可能很快就会落伍,大学新生又是时代最为活跃的群体,从中学时代就已经形成这种敏锐性,对所接触的新事物有很强的接受能力,如微信、微博社交平台的普及,支付宝、微信、翼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工具的使用等,但其性情单纯,缺乏深入分析事物的能力,很容易受骗上当,如校园网贷现象、电信诈骗悲剧屡屡发生等。二是认识、认知事物的独立性增强。大学新生在中学时代的认知方式是双重权威模式,校园外是在家长的知识权威下接触周围的环境、新事物,校园内是在教师的知识权威下认知世界。尽管学生在双重权威模式下,他们也能进行感知、记忆、思维及问题解决,形成基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但不具备初级的信息加工和高级层次的思维策略。进入大学,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自由,认知世界的模式发生了变化,更倾向于来自内容自身的认知方式,勇于尝试、实践,认知事物的独立性增强,如参加多种社团组织、校园活动等。三是认知行为的目的性、实用性显著。中学阶段更多的是感知世界,在中国大的教育背景下,学生进入学校的目的很明确——考大学。进入大学,他们更多的是探索世界,如参加社团组织是为了丰富大学阅历、积累大学人脉、提升自己的协作和人际交往的能力;选取课程时,更多的是考虑强化知识体系或者易于拿够学分,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其积极主动性明显增强,更强调实用性。

总之,在大学的初始阶段,是青春后期与成年前期的过渡阶段,大学生表现了独特的认知形式,具有自己的认知特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应该了解新生的认知特点,合理组织入学教育工作、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高校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大学教育的起始环节。在上世纪80年后,欧美、日本等国家在历经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就意识到大学新生教育的重要性,先后实施了“大学第一年教育”战略,把其作为大学生涯的开始,认为新生的入学教育对其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都有着深远影响。

新生入学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尽快进行角色转变,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其效果不仅直接关系到新生的大学生活质量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更关系到高校教育工作能否有效顺利地开展,为帮助新生顺利完成进校后在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转型和适应,更好地应对挫折、克服困难、迎接挑战,高校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十分必要。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执行国家意志、保障高等教育的顺利开展及学校和社会制度规范需要三个方面。

(一)贯彻执行国家意志的必然要求

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起始和基础”,有着明确的政治立场和鲜明的意识形态,是国家意志对本国公民的总体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新生入学教育,必须贯彻执行国家意志”。

伴随着改革开放程度深入和水平提高,国外多元文化不断渗入,中外文化思潮的碰撞交流给西方敌对势力进行文化渗透提供了机会。外来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对当前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尤其是—些西方文化思潮为代表的消极和腐朽的价值观念对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时我们更应该旗帜鲜明地宣扬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的人才储备,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开展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贯彻国家意志的必然要求。

(二)保障高等教育顺利开展的迫切需要

当代大学生群体有着比以前任何时期学生都更需要顺利完成高等教育。然而现在大学生新生又有着诸多问题。

第一,独立意识强,经济依赖性高。在学生与家人关系中,很难处理好这种矛盾关系,厌烦了家人的说教但经济上形成了依赖,新生不能独立处理好这种关系,就有可能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第二,竞争意识高,挫折承受力弱。学生在中学期间接受的大多为温室教育,没有形成处理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在面对竞争失败和生活中的困难时容易产生挫败感,无法承受打击甚至悲观厌世。endprint

第三,自豪感与自卑感并存。在经过高考的选拔后,进入大学的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进入大学会带有自豪感,但可能由于对所学专业不喜欢,心生厌学情绪,对所在学校的硬件、软件不太满意,心中认可度不高等原因又会出现自卑心理。

第四,主体性强,集体合作观念淡薄。现在学生大多为家里的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为一身,极易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在集体生活中主体意识强,缺乏团队协作意识。

最后,接受事物能力强,社会交际能力有限。作为新时代的宠儿,他们正经历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但社交生活却大多集中在互联网媒介上,没有网络他们便不知道怎么进行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由于大学新生具有如此多的问题,正确的大学入学教育是迫切需要的,有效的新生入学教育有利于新生度過大学生活的过渡期,形成正确的大学认知态度,保障高等教育的顺利进行。

(三)社会和学校制度规范的需要

学校是小社会、社会是大学校。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需要用规范来约束成员行为。高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充分的规范教育,学生违反校规校纪就会对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造成影响,对社会规范纪律造成破坏就会影响社会的整体运行,惩罚措施固然重要,但其成本和代价是极高的,它是工具而非目的,所以高校要在学生进入大学最初阶段进行相应的预防性教育。

三、我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现状

新生入学教育对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入学教育能提供学生大学学习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如大学的生活学习特点、专业及其发展走向、自我成长和发展的途径等。为了使学生能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形成角色认知,各大高校在新生入学后都安排了新生入学教育,但是,其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部分大学生认为新生入学教育形式大于内容,没能达到入学教育的目标;另一方面,当前大学生学习、生活等诸多问题亟须引导与帮助,如学生学习两极分化、心理疾病率日趋升高。

(一)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缺乏系统性

新生入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开始阶段,是为后续高等教育奠定基础的,入学教育的效果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质量。入学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既要做到统筹兼顾、密切配合,又要做好合理组织、服务大局。但是,由于大部分高校并未意识到入学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忽视了新生的认知特点,在新生入学教育的过程中经验为主,没有从根本上形成新生入学教育的系统化工作机制,以至于新生入学教育成效甚微。

首先,入学教育工作自上而下布置,教育的实践意识薄弱。学校的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流程是各院由上级部门安排布置,下级部门组织实施,学生被灌输,整个过程缺乏系统性、主体性意识。一切的入学教育工作是上级的安排部署而不是迫于学生的需要而开展,没有对过往教育工作进行梳理总结,没有对新生的认知特点进行调查,更不存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讨论论证,整个新生工作唯工作业绩化。

其次,院系各部门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协调合作意识不足。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是全方位的,需要各部门的通力配合,因此在组织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时需要一个总指挥进行工作的全面部署,加强各部门的组织沟通,保障信息交流顺畅。

最后,缺乏新生入学教育的跟踪评价机制和长效机制。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作用于理论,任何工作的结果都需要进行效果评价反馈,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对新生教育工作起到一个监督作用,同时也能不断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教育效果。教育的价值性在于其不断发展实践,长效机制就是要依据新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在学生的不同发展时期进行不同教育内容的学习,而不是集中几周或一两个月的集中灌输,这样新生难以理解消化,更不用说能学以致用、受益终生了。

(二)新生入学教育内容缺乏创新性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也就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在进行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时,应与时俱进,根据时代要求,结合新生实际需求来调整教育内容,发现大学生的新现象、新问题,通过教育引导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锻炼解决问题能力。但高校里的现状却是入学教育内容设置陈旧、单一。

一是教育内容形式化。许多高校在进行新生入学教育时全部沿用往届教育内容,导致入学教育内容流于形式且具有盲目性。在不了解新生思想特征、认知特点的情况下,教育内容仅局限于校规校纪、校史校情、学校环境等基本内容,这样的内容枯燥乏味,脱离了新生的实际需求,缺乏针对性、创新性,没有体现时代赋予大学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育的实效性也就不复存在。

二是教育内容缺乏层次性。入学教育工作为了工作而工作,以集中学习的方式开展。根据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在不同阶段或时期其需要是不同的。大学生入学教育也应该分阶段进行,满足大学生的不同阶段的需要。不分阶段、不分内容、缺乏系统性的入学教育势必会使入学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新生入学教育形式单一

新生进入大学,来到一个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通常在各方面都会产生不适应,同时在对环境、教育等的接受、认知方面也会与中学时代不同,大学新生最需要的是基于其实际需要、适合其认知特点的领导关怀、师长引导以及与同龄人平等沟通与交流。然而,各高校教育形式并没有与时俱进,还是采用以辅导员为主的集中报告会、参观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新时代新要求,新生入学教育形式也应体现时代性,采用新生喜欢的形式、易于接受理解的方式,在教育过程中融入趣味性来吸引新生的兴趣。教育形式陈旧、缺乏“新”意,新生的参与度不高,教育的实效性也就无从谈起。

四、提高新生入学教育效果的路径研究

针对当前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依据新生进入大学时的认知特点,对新生入学教育工作进行改进。

(一)统一认识、通力合作,完善新生入学教育的组织保障机制endprint

各高校当局对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是导致新生入学教育缺乏系统性的根源,在入学教育工作中各部门缺乏大局意识、各自为政、沟通不足,以致教育工作实效性不强。完善新生入学教育组织保障机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主管领导应积极学习、认真对待,增强对新生入学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意识作用于行动,主管领导要认识到入学教育工作在国家战略发展中的作用,积极开展入学教育工作自上而下传达与自下而上反馈的工作机制研讨,展开入学教育工作的实践交流,注重教育工作的实践性,把入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是各部门要统一认识,加强在入学教育工作中的协调配合。新生入学教育不只是辅导员和教师们的事情,是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的工作。在开展入学教育工作过程中,各部门要明确工作分工、统一认识、加强协调沟通,确保教育工作有序开展。

三是建立有效的新生入学教育工作跟踪评价机制和长效机制。没有监督就无法保障教育工作的顺利进展,没有反馈就无法衡量工作的效果如何,因此要完善对教育工作进行真实的评价反馈机制,对其效果进行考量,以此来不断修正教育工作。

与此同时,没有对教育对象的接收、认知特点的了解而盲目地开展工作,教育工作只能纸上谈兵。所以,要依据新生的认知特点,在入学后的不同阶段,以新生可接受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建立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以此达到入学教育的目的。

(二)以生为本、与时俱进,丰富新生入学教育内容

高校在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时要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原则,关心新生、理解新生,以新生的实际需要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同时,要基于新生的认知特点,来组织教育内容,开展教育工作。新生在这一时期的认知特点是认知的敏锐性、灵活性强、接受能力强,但由于缺乏生活的阅历,对事物的深入分析能力薄弱。另外,新生因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其认知行为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所以新生教育的内容要以生为本,满足所求,与时俱进,不脱“新”意,注重教育内容的实效性。具体教育内容的设置方向如下。

一是紧扣时代要求,不忘教育初衷。新时期,时代提高了对大学生的素质、能力要求,在教育内容中要加入时代元素,更加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多重社会角色的认知、未来人才的要求,强调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教育内容中进行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心理适应教育、法纪安全教育、专业学习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

二是教育内容要因人而异,分层次进行。新生在不同阶段其认知行为是不一样的,其接受能力强但分析能力弱,所以教育内容要有层次、分阶段进行,如在刚进入校园时需要对大学本身及其环境有一个认识,这样有利于其进行角色认同,找到归宿感;在进入一段時间后要对大学的学习、生活方式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有助于其进行学习生活状态的适应调整。只有符合新生的行为认知情况,教育内容才能被新生有效理解消化,也才能达到入学教育的效用。

三是根据新生融入新环境的情况相机进行教育进程及内容的调整。入学教育工作应该按照计划进行,但应该建立突发情况的应对调整机制,面对突发事件,要保证教育内容的有机统一。

(三)双向互动、体现“新”意,创新新生入学教育形式

新生入学教育形式是新生入学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同样的教育内容以不同的教育形式进行传播得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因此要不断创新教育形式,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和有效性,真正让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形式、易于理解教育内容,从教育中有所收获,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充满信心、合理规划,进而使新生入学教育具有实效性和感召力。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遵循新生认知规律,转变教育形式。新生中学阶段完全是双重权威模式教育,父母和教师把经过加工处理的教育内容单向地输入学生,而大学阶段,新生更多的是自由自主的认知模式,遵从内部自主权威,所以教育的形式也应该有所创新,教育内容应有特别设计,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采用双向互动式的教育形式,挑选高年级素质过硬的学生充当辅助教育方式,进行教育内容在教师与新生、新生与高年级学生、教师与高年级学生之间进行有机流动。

二是关注新生状况,使教育形式更具“新”意。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局限于报告厅、教室、班会等的教育形式已明显乏力,新形式的教育形式应该更贴近学生生活。新生生活中的交流方式已经是基于互联网的QQ、微信、微博等,据此,入学教育可以以新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跨时间、跨空间进行,入学前的院系新生群、入学后的班级群以及微信公众号等都可以作为入学教育的阵地。

参考文献:

[1] 刘天目.“95”后新生入学教育新途径探析[J].高教探究与实践,2017(2):64-68.

[2] 谷秋颖.大一新生的思想特点及引导方式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0(6) : 98 -101.

[3] 吴媛媛,刘畅,陈伟.新形势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新模式的探讨[J].华章,2011 (36).

[4] 白同葵.浅谈当代大学生认知特点与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启示[J].科技文汇(上旬刊),2014(2).

[5] 张小姣.高校新生的心理特点及入学教育对策[J].铜陵学院学报,2007(5):103-104.

[6] 吴文龙,陈小娟.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endprint

猜你喜欢

入学新生大学
重获新生 庇佑
入学通知书
新生月赛优秀作品
枯蓬新生
至善
五行真经
新生
入学面试
入学第一天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