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选、用、管、带”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2017-11-27夏杨松
夏杨松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更加体现了干部队伍建设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新时代对干部工作提出新要求——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有战略思维、世界眼光、专业素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成为组织工作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一项重要任务。
严格标准“选”好干部。在选人标准上,要突出政治标准。组织部门一定要在干部的政治能力考察上下功夫,按照“二十字”好干部标准,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好干部选出来。尤其是要强化“关键少数”的政治自觉。在选人原则上,要坚持公道正派。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树立敢于担当、群众公认、重视基层的鲜明导向,不搞论资排辈、求全责备。严格把握选人程序,改进民主推荐方式,坚决纠正“四唯”取人偏向。把专业素养作为干部选用的重要要求,根据事业发展实际和领导班子建设需要,综合考虑政治素养、德才表现、工作经历、专业特长和性格气质等因素。评价干部是否具备专业化能力,要用实践和群众的口碑检验,看干部在工作中的综合体现。在选人范围上,要积极拓宽视野,着眼全局,放眼各条战线、各个领域,不拘一格降人才。
量才适任“用”好干部。要准确考察识别干部。建立健全谈心谈话制度,针对干部任职、离任、有信访反映、受到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工作推进不力等情况,分类别分层次与干部开展交心谈心,全面掌握干部性格气质、能力素质、工作实绩和思想动态;建立干部日常分析研判常态机制,在日常考察调研基础上,注重在完成重大任务、应对重大事件等关键时刻考察干部、识别干部。要合理调配班子。明确不同类型班子专业化配备重点,补齐专业短板和能力弱项。以提高班子整体水平为目的,既考虑复合型领导干部,又考虑专家型人才。要科学使用干部。发挥干部专业特长,用当其时、用其所长。把专业能力作为干部配备的重要标准,确保“人岗相适”。坚持先研判后配备,在配班子、选干部过程中,坚持扬长避短与取长补短相结合,对专业能力与岗位要求明显不匹配的干部及时进行岗位调整。
建章立制“管”好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建立行之有效的干部管理制度,就抓住了干部管理的“牛鼻子”。一是监督制度。落实“两项法规”等监督制度。探索囊括考核、审计、信访等内容的“大数据”管理手段。同时注意发挥各方监督作用,密织监督网。二是考核制度。要变偏重于听述职报告、民主测评等静态考核为对平时绩效管理的动态考核,探索引入第三方测评机构,确保考评工作科学性。注重对德的考核,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和日常生活表现等方面,全面、历史、辩证地进行评价。三是激励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坚持“三个区分开来”,树立上级为下级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干部为事业担当的鲜明导向,让广大干部既能守好底线,又能放开手脚干事创业。四是问责制度。对干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抓早抓小,及早防范,及早纠正。用好用活“四种形态”,真正做到防微杜渐。建立不適宜担任现职干部分类处置机制。
因材施教“带”好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和灵魂,贯彻到干部教育培训的全过程。坚持按需施教,综合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干部个人特点,突出专业化能力培训,同时注重不断完善各类干部知识结构、增长专业才干。带好干部,还要设岗锻炼。实践锻炼是教育培训有力补充。十九大报告提出“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就是要让干部到脱贫攻坚、信访维稳、征地拆迁等环境艰苦和矛盾集中的地方去,到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线去,弥补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
(作者系巴南区委常委、组织部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