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绩效的研究现状与启示
2017-11-27朱思因
朱思因
摘 要:作为重要的评价变量,创业绩效是创业管理的热点研究领域。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从创业绩效的理论视角、测量维度、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剖析现有研究之不足,试图指出后续可能存在的研究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创业绩效;研究现状;启示
中图分类号:F2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9-0088-02
作为重要的评价变量,创业绩效被认为是创业成功的标志性指标,因此,创业绩效成为创业管理的重点和热点研究领域。尽管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出发,在创业绩效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Spanjer和Witteloostuijn,2017;Gupta和Wales,2017;马翠萍,等,2017;Bourlès和Cozarenco,2016),但对于创业绩效的定义和内涵仍然存在分歧,且未能突破一般组织绩效研究的理论视角,难以全面反映创业过程与本质[1],加之现有多是静态研究,方向分散,从整体上依据创业过程动态反映创业绩效的实证研究较少。因此,从整体上对创业绩效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理清研究脉络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从创业绩效的理论视角、测量维度、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剖析现有研究之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一、文献综述
1.创业绩效:定义及测度
当前创业绩效理论的研究,借用了组织管理领域的绩效研究成果,学术界对创业绩效的定义主要从认知视角、群体生态视角、资源视角和战略视角出发,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创业绩效是一种行为活动(Campbell,1990;Murphy,1990,等)。这种观点认为,创业绩效与个人行动密切相关,为达到目标的行动,其熟练度的衡量就是绩效。二是将创业绩效看成是一种行动的结果。Bemadin(1995)、Kane(1996)等都认为创业绩效是人们创业行为最终获得的结果或成绩,Chatterji(2009)则将其进一步总结为创业行为最终的整体性成果,而这种成果是用来衡量最初的目标达成程度的[2],Coombes et al.(2011)也认同该种观点。三是认为创业绩效是创业者所具备的一种能力。Carmon.a Gieure(2012)等学者将创业绩效总结为市场竞争优势等。可见,对于创业绩效的定义,国外学者们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远没能达到一致;我国学者仅仅认同该概念,还没有统一性结果(曹之然,2011),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王重鸣,2011)这个观点,对创业绩效并未提出新的概念定义。
创业绩效是个多维度、全方位的概念这一观点已基本达成共识,但由于理论视角和概念理解的不同,对于创业绩效的测量目前尚未有统一的标准[3]。Venkatraman(1986)最先对创业绩效的测量提出了理论框架,将创业绩效分为三个维度:财务绩效、组织绩效及运营绩效,从组织的层面提出了全面绩效指标。Covin(1991)、Zahra(1995)、Yusuf(2002)和Antonicic(2001)等学者都赞成将创业绩效划分为2个维度来测量:成长性和盈利性,但在其维度的细分指标上有不同的看法。其中,Antonicic在2001年将2维度划分为相对的和绝对的盈利性和成长性指标,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细分指标评价框架。国内也有部分学者针对创业绩效的测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沈超红(2006)提出了包括员工、顾客、内部经营和财务4维度的创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李蓉(2007)则提出了包括财务绩效(5个指标)和非财务绩效(4个指标)的测量模型。
纵观创业绩效研究,其测量和评估方法带着深刻的组织绩效理论的烙印,主要的评估方法有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两种方法。对于评价指标,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这是当前最为常见的创业绩效指标体系划分方法。但在两种指标的主次、指标的细分指标等选择问题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Perters和Waterman(1982)主张以三个財务指标来衡量绩效;Robinaon(1998)、魏梅芳、郑雪东(2004)等学者支持并发展了该理论。Willard(1983)率先主张不能以单一财务绩效来评价创业绩效,并将市场份额的获得方法作为非财务指标纳入指标体系;Chakravarthy、Delaney(1996)、Brouther和Bakos(2004)、Antoncic和ahaisrich(2001)、张玉利(2005)、罗亮(2006)等人支持并发展了非财务绩效指标的细分维度。
二是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学者们按指标信息的来源,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其中,客观指标主要包括销售额、利润等客观数据(Sapienza HJ,Smith KG和Gannon MJ,1988;Covin,1991;Brush和Vanderwerf,1992;Sapienza和Grimm,1997),主观指标主要用主观感觉、顾客满意度、企业潜在能力来衡量(Smith,1976;Covin和Slevin,1989;Naman,1993)。
三是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这种划分在是否启用相对绩效指标这一问题上仍存在一定争议。但有学者指出,无论采用绝对指标还是相对指标,只要能反映企业对于市场机会的识别等关键创业特质,就有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四是生存指标与成长指标。关于生存维度,有些学者主张用财务指标或获利能力来反映(brush和Vanderwerf,1992);而关于成长指标,有些学者主张从内部管理能力提升、发展成长空间、市场竞争能力等方面来反映(Gopalakrishman,2000;Wiklund,Davidsson,2003)。这种划分得到了绝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但对其内部的细分指标尚未达成一致。
当然,也有学者提出单一绩效指标和多维度绩效指标等分类的不同划分方法,其对应的绩效测量标准也有区别。当前财务绩效与非财务指标仍是研究界的主流划分,实证研究也多采用这两种指标来测量。endprint
2.创业绩效:影响因素
随着创业研究的深入,创业绩效是多因素共同影響的结果这一观点得到公认[4],其影响因素主要有资源与环境、战略与导向、创业者及团队等。
创业之初,资源的掌握和获取会帮助企业实现创业绩效,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barney,1986;Kztz,等,1988;storey,1994;Whklund,1998),可以说,创业活动的实质就是对创业资源的控制与使用能力(Lichtenstein,等,2001),环境对此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Lrich,等,1984),宽松的外部环境,蕴含着丰富的资源,更容易取得(Castrogiovanni,1991),能帮助企业实现更好的创业绩效(Aldrich,等,2001)。
创业战略是创业绩效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Wiklund,1998),激烈竞争时,创业者可以通过制定、调整创业战略来提升绩效(Robinson,1995;Li,2001;Janczak,2005)。新创企业战略与创业导向的不同,将导致企业发展路径与结果的截然不同(Niosi,2003)。
创业者及团队是创业活动的主体,创业者的自主性、创造性及控制力等个体特征,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创业活动与创业绩效(Bauerschmidt,1998;Wickham,2005),创业团队成员的能力和自主意愿、友情、关系等都会对创业绩效产生影响(Ronstadt,等,1998; watson,等,1995;Francis,等,2000;Lechler,等,2004)。浪涛(2006)、陈忠卫等学者则发现具备企业家精神的各样团队,将更容易产生创业绩效。
除此之外,不少学者还发现了一些因素,如产业结构(Hofer,1987)、行业特征(Jain,2001),创业动机(Wiklund,1998)等,都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创业绩效。
二、结论与启示
作为创业研究的一个主要结果变量,得益于组织绩效理论的输入。创业绩效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学者们对于定义、指标体系、影响因素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研究,并在一般组织理论基础上实现了新的突破。但不难发现,现有研究还存在不足:一方面,创业绩效的概念定义还存在较大分歧,尚未达成共识,且现有研究多为静态理论研究,动态的实证研究较少;另一方面,在影响因素中,大多研究主要证实了某一因素的影响作用,很少运用多要素的分析方法,全面研究影响路径和作用机制,缺乏系统性。此外,现有研究多是国外学者作出的,基于中国国情的研究较少。
这些尚有不足,也为后续研究留下了空间,因此,本文尝试提出创业绩效可能存在的研究视角。首先,从系统动力学的理论视角,多要素地进行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探明创业绩效的系统影响机理;其次,考虑如互联网影响下的市场环境变化、行业变化等权变要素的影响作用,探明动态影响机制;最后,将国外研究结论放在中国情境下考虑,通过实证提出基于我国国情的创业绩效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余绍忠.创业绩效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2):34-42,62.
[2] 李硕.基于战略视角的创业资源与创业绩效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
[3] 单鹏.基于知识结构演化分析的创业导向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4] 文亮.商业模式与创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关系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1.
[责任编辑 杜 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