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尔达的爵士情缘和不羁人生
2017-11-27玛特
玛特
“钢琴怪杰”古尔达1930年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教师家庭,七岁开始学习钢琴,1942年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1946年,他获得了首个大奖——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的钢琴第一名,从此蜚声乐坛,二十岁就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奏全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在古典钢琴领域,他的“星途”可谓是一帆风顺。
然而,古尔达很早就流露出音乐上的“无政府主义”苗头。在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纳粹德国于1938年吞并了奥地利,希特勒是禁止爵士乐这种源自黑人的“低等音乐”的,但是叛逆的古尔达却在德国占领时期就和小伙伴们一起偷偷收听和尝试演奏爵士乐,甚至还参加了地下演出。因此,在战争结束之后,他当然更要自由地发挥自己的爱好。
由于战后盟军占领德国,爵士乐随着美国人涌入欧洲,从1950年代起,古尔达接触到了大量的爵士乐,这进一步激发起了他的浓厚兴趣。他不但在自己的演奏会中加入爵士乐曲目,还以爵士钢琴的手法演奏古典作品(正统古典音乐界对此褒贬不一),并创作了不少爵士乐曲。他甚至还学会了吹中音萨克斯风。他曾化名“艾伯特·戈洛文”作为一名爵士乐手去演出和灌录唱片,还一人分饰两角,利用化装(给“戈洛文”戴假发、粘假胡子)和特技摄影(分别录下“两个人”的演奏再合成到一起),搞出一个“弗里德里希·古尔达与艾伯特·戈洛文”的组合,愚弄观众和乐评家好几年后才被揭穿。
1956年,古尔达访美参加“新港爵士音乐节”之后,来到纽约的爵士乐圣地——被称为“这个世界的爵士角落”的鸟园俱乐部,与多位美国爵士乐手合作演出。在鸟园的演出中,有几首曲子由古尔达自己作曲,而他创作的古典作品也“沾染”了爵士风格,比如著名的《前奏曲与赋格》就有着迷人的摇摆旋律。1966年,古尔达还组织了一次爵士乐国际比赛。古尔达在弹奏古典曲目时也常带着爵士乐风,因此被一些乐评家称为“古典音乐的背叛者”,然而他对此却不以为意。他说,他不能保证自己会成为一名伟大的爵士音乐家,但他知道自己做的是一件正确的事,因为他不想沉溺于现代钢琴家的日常生活和“廉价”的成功中。
古尔达与保罗·巴杜拉-斯科达以及约尔格·德穆斯并称为“维也纳钢琴三杰”,被公认为是维也纳钢琴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与另两位钢琴家毕生钻研古典作品不同,古尔达的离经叛道和对爵士乐的热爱都保持终生。1967年,古尔达重新录制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问世后好评如潮,后来维也纳音乐学院还为此向他颁发了被视为演奏家至高荣誉的“贝多芬戒指”,却遭他退还。
古尔达说,古典音乐是他的“最爱”,而爵士乐是他“个人的第二传统”。从1960年代后期到1980年代,他一直都保持着古典音乐会与爵士乐演出“两线作战”,并与许多德国爵士音乐家一起学习、创作和演出爵士乐。这些“异端”的音乐活动、怪诞的穿着(经常戴着顶小帽,穿得像个“塞尔维亚皮条客”)和我行我素的言行,让维也纳主流音乐界对他大为头痛,而他对他们同样不假辞色。1988年,古尔达应邀参加萨尔茨堡音乐节,他想邀请奥地利爵士键盘手、作曲家乔·查威奴(也是纳粹占领时期就和他一起偷偷玩爵士乐的小伙伴)同台演出,却遭到音乐节官方的拒绝,于是他取消了接下来在萨尔茨堡音乐节的一场演出。
古尔达晚年深居简出,还曾假传自己的死讯,以至于2000年他逝世时,一开始大家还莫辨真假。
鸟园(Birdland)是纽约知名的爵士俱乐部。1949年12月15日,鸟园以爵士乐手查理·帕克的绰号为名在百老汇开张,是当时纽约“爵士大街”上的一大盛事。鸟园的空间并不大,但音效出色,还提供南方口味的餐点。帕克曾称赞鸟园为“这个世界的爵士角落”(The Jazz Corner of the world")。鸟园很快就名列“纽约五大爵士俱乐部”之一,许多知名的爵士乐手和乐队都曾在此演出,但随着摇滚乐和流行乐的兴起,爵士乐逐渐衰落,鸟园也一度不敌这潮流的变迁。鸟园最初的地址在百老汇大街1678号,1965年停业(但于1979年曾重开一夜,紀念其创办三十周年)。1986年,鸟园在一百零五街恢复营业,1988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的查理·帕克传记电影《大鸟》(Bird)在此取景拍摄,鸟园这个爵士乐圣地也因此再度受到乐迷和游客的追捧。
标旗即将出版的黑胶唱片《古尔达在鸟园》,收录古尔达1956年美国之行在鸟园演出的珍贵现场录音,八首曲子中有四首由他亲自作曲。让我们听着这张黑胶唱片,缅怀古尔达的爵士情缘和不羁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