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交”的悄然兴起

2017-11-27李桌庭

音乐爱好者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交响乐团交响乐莫扎特

李桌庭

2014年,我第一次接触到沈阳交响乐团(以下简称“沈交”),2015年和他们有过两次短暂合作。2017年,在阔别两年后再次合作,不仅是因为沈交在外的声名日渐鹊起,更因为这次沈交德奥作品音乐会的指挥Marlon Chen(陈启宽)是绝对的低调实力派,曾经在最负盛名的莱比锡MDR乐团执棒,一直与雅尔维指挥家族中的尼姆·雅尔维合作密切,是活跃于整个世界的华裔指挥家。Marlon对莫扎特作品解读深刻而独到,他的莫扎特作品在欧洲灌过唱片并发行。他是个像孩童一样简单快乐的人,实实在在地委身于交响乐。他手下的音乐既笃实敦厚,又大胆开放,就像沈阳人一样,有着很重的卡通色彩。他的指挥我很喜欢,但这一次,我担心他对贝多芬、莫扎特音乐处的字斟句酌会把沈交音乐家们的耐心消耗完。

恰逢今年沈阳五十年不遇的酷暑,乐团将演出一场德奥作品的音乐会,曲目为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序曲、《第三十六交响曲》和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沈交的排练时间是周一到周四每天下午的1点半到5点。作为Marlon的助理,这次音乐会的所有排练我基本都在现场。Marlon是位很有才华和魅力的指挥,听他把莫扎特和贝多芬拆骨卸肉地细细分析,你能感受到乐团与指挥间的默契与水乳交融,然后丝丝入化地体现在音乐中。

按理说,古典主义作品很容易排得很无聊,但Marlon的排练却是异常的有趣,不得不说整个排练过程对于音乐家来说是种享受。第一天排练结束,Marlon满头大汗地对我说:“我没有想到他们如此优秀。”说实话,我也两年未听沈交的演奏,之前不敢跟Marlon做假想而夸张的或高或低的宣传。然而在听完排练后,我为之前对他们的水平并不善意的揣测有些惭愧。沈交今日所发出的声音,证明他们已具有国内一流的水准。之前Marlon很担心排练安排在下午是否会效率不高,一直想要追加上午的排练,乐团方面让他来了再做调整。排练完,Marlon表示:“他们的注意力是我见过最好的,排练效率很高,我之前的担心纯属多余。”

有时判断一个乐团的好坏,音乐会是一个方面,排练也会有很多体现。现在心理学讲气场,也可以说氛围,这不是一门玄学,而是有科学道理的。阿巴多晚年时,我的一位老友去听他的音乐会,当时阿巴多身患癌症,骨瘦如柴,但马勒的音乐却在他的手下丰满雄壮,外行人看起来是“花拳绣腿”,内行人却觉得这是真正的高手。朋友说坐在头几排,感受得到他带给这个乐团强大的力量,他的氣场感染着每一个人。而沈交排练时,你也能清楚地听到声部间的交流,和音准上的互相靠拢。这是健康的气场,良好的氛围,在交响乐团里是最重要的。

指挥的最大作用体现在排练中,通常经过一周的排练,乐团与指挥之间建立起一种信任感,到了舞台上,指挥就可以最大程度地的调动出他们的潜力。由于德奥作品在技术上循规蹈矩是十分必要的,莫扎特特有的音乐形态,如果不严格遵循就会听起来不伦不类。Marlon排练时在音乐上给了乐团极大的发挥空间,这就是指挥和乐团合作的妙处,有时需要平衡控制,有时需要乐团顺着音乐走向自己发挥。Marlon的控制理智而不逾矩,在音乐情绪上让乐团有一定程度的滋蔓生长,让音乐听起来很有流动性,这个度往往很难掌握,需要指挥去协调。很多乐团对莫扎特的音乐望而生畏,因为容易暴露短板;而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的慢板和快板乐章又是贝多芬作品中最著名的两段,想要演奏得精彩对乐团来说难度也不小。因此,这场音乐会要让观众和乐团都融入其中,非常不易。

在一周的排练后,音乐会如期而至,剧场全部坐满,据说票很早前就售罄。开场的《费加罗的婚礼》序曲,听得出乐团有些许胆怯,如果再大胆些,这首序曲会被演释得更辉煌。第二首莫扎特的《第三十六交响曲》,弦乐的声音浑厚而不失活泼,充满了莫扎特特有的灵动。管乐声部在Marlon的手下穿针引线,带着旋律一路奔跑,演奏得有血有肉,弦乐和管乐的音量平衡得恰到好处。总的来说,上半场的莫扎特作品,乐团的表现可圈可点。

下半场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的强弱之间层次明显,在慢板的行进中,乐团没有失去律动,一气呵成,弦乐的音色控制得很讲究。第三乐章的急板,三拍子的演奏,一板一眼,容易机械化,如果过于自由就会丢掉节奏,沈交演奏得尤为精彩,节奏音乐都不拖泥带水。第四乐章,乐团稍有些“脱缰”,但都在几个和弦后控制了回来,这一点很职业,在舞台上,乐团经常因为太兴奋而对音乐有些失控,重要的是如何调整。当然现场表演永远具有不确定性,这也是听交响乐现场的巨大魅力所在。

早在第一次排练后,Marlon就对我说:“音乐会肯定会很成功,排练十分钟就能知道,有时候做音乐是一种态度,他们对待音乐的态度太好了。你能想象么?听说他们2013年才建团,历史并不悠久。身处北方,这里也并不是中国的文化音乐中心,但这支队伍的管理和运作确有国际化的上乘,沈阳这座城市应该为拥有这样一支一流的乐团而骄傲。我希望再回到这里,因为乐团里的每一个人都太可爱了。”

我个人在国有交响乐团工作多年,骨子里可能有一种改不掉的“臭牛叉”,对众人趋附的指挥往往不太上心,而对于“剑走偏锋”的,反而有一种瞻马首般的好奇。沈交在国内如此多的交响乐团中的确很特别,有点“波西米亚人”的意味。本来民营乐团就在很多国有院团眼里不入流,甚至有人觉得他们是企业家头脑发热偶然一掷千金的产物。但近几年民营乐团的悄然兴起,尤其是沈交短短几年内在整个交响乐圈中的实力和影响力越来越不可小觑。 沈交2013年建团,只有四岁的团龄,隶属于市文化局和沈阳演艺集团,是一支民营职业交响乐团。沈交自2015年开始就有完整的音乐季,乐团成员八十人左右,我翻看他们2017/18音乐季的曲目,马勒、肖斯塔科维奇、德彪西……难度都很高,年轻的音乐总监卞思聪和乐团里的年轻演奏家们对这个团倾尽全力,他们多数来自国内外的高等音乐学府。他们填补了沈阳这座城市交响乐的空白,定期的交响乐讲解、惠民演出、音乐节……乐团的活动很丰富。

我很喜欢说一个“地沟油”理论。这个理论是我作为演奏员时从一位著名指挥那里听到的。这位指挥一遍一遍地排练乐曲中的细节,让很多乐团成员不耐烦。指挥放下双手,笑着说:“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你们肯定觉得即使把所有细节都做出来了,观众也不一定听得懂,对吗?那么,我问你们,地沟油你们吃不出来,难道说卖地沟油就是对的么?音乐,不能因为观众听不出来就敷衍了事,降低自己的艺术标准。”沈交这些年并没有一味地迎合市场,也没有闭门造车,更没有放弃艺术的底线。他们可以说是国内古典音乐圈的一方净土,执着于对古典乐的精雕细琢,风雅而积德,同时为城市培养了很多古典乐迷。

如今,台前的沈交让很多圈里人忽略了他们当年起步的维艰。现在很多乐团在音乐上和管理上太功利,太想成功,太想被注意,太想在这个圈子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急功近利的结果是收效甚微。沈交在短短几年里,用低成本的职业化市场运作,打造了一个高水准的职业乐团。乐团纪律严明、团结向上、生机勃勃,演奏员们有底薪、有保险,收入高于本地同类国有院团。对于这支浸透着管理者本土经验的乐团,任何人都不能再以停滞的眼光看待他们。我坚信沈阳交响乐团会成为北国大地上的一颗明珠,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熠熠发光。

猜你喜欢

交响乐团交响乐莫扎特
一场极致的“生与死”的体验——评邹翔指挥长沙交响乐团演奏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复活”》
《魔法交响乐》
莫扎特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交响乐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上海交响乐团举办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红色经典音乐会
美妙的交响乐
交响乐演绎经典电影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