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绿色发展正逢其时

2017-11-27策划整理本刊编辑部

甘肃农业 2017年22期
关键词:绿色生态农业

■策划/整理 本刊编辑部

农业绿色发展正逢其时

■策划/整理 本刊编辑部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绿色发展。要求各地各部门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对此,甘肃省各地区也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尝试,加快“三品一标”认证,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减少农业污染源排放,完善农产品追溯体系,使得绿色有机农产品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绿色发展稳步推进。临泽、高台、瓜州、漳县、清水等地的做法和经验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绿色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

理念:好日子就在绿水青山中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必须顺应新形势和新要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业绿色发展为方向,以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经营结构,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不断提升农业供给效率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甘肃省牢固树立这一理念,今年在延长农业产业链、效益链、价值链的同时,强化农业生态链和环境链,积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从现阶段来看,要把发展绿色农业这步“先手棋”下到好处,重点是在发展“三品一标”(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方面抢占先机。

对于农产品而言,只有生态绿色的,才是健康优质的;只有健康优质的,才是有竞争力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农产品是日常消费的必需品,但并不是奢侈品,一个鸡蛋的价格是1元还是3元,在消费支出中占比都极其微小,消费者更在意的是其质量、口感、安全性,所以,好的农产品尽管价格偏高,但往往供不应求;而大路货尽管价格便宜,但往往积压难销,抓“三品一标”农产品,就是要提供更多安全优质、市场紧俏、不愁销路的农产品,尽量满足市场供给需求。

从资源因素来看,绿色农业发展需要更加先进的农业技术、生产标准和装备水平,比如发展各类实用农业机械、各种节肥节水设施、集中育苗等,都能客观上优化农业基础,促进农业现代化。从环境因素来看,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的标准生产农产品,可以有效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有利于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消除有毒物质,改善农村环境。从产品质量来看,“三品一标”作为优质农业的代名词,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有利于促进农产品营销、提高经营主体营利能力,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

农药、化肥、激素的大量使用和重金属残留、农村面源污染,给农产品质量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几十年前“拔一个萝卜就吃、捧一口河水就喝”的年代已经过去,吃得“不放心、不安心、不称心”是社会大众普遍存在的“心头之痛”。发展绿色农业,就是要回应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切,抓“三品一标”,就是要把优质农产品的亮点放大,让这份金字招牌带给消费者踏实的安全承诺,还给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实施“种养联姻”配套,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积极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示范,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创建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加强耕地保护,扩大轮作休耕试点。要引导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土壤改良、农资管理、病虫害防治、产品包装储存等标准化种养管理办法和生产流程,做到“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要大力推广“粮改饲”、稻渔共生、循环农业、林下经济等综合种养模式。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思路,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上规模、扩产量、成批量。

过去,一些人认识不足,认为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相矛盾,一直靠着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建设的发展。现在国家强调绿色发展,实际上也是发展经济的重要环节。过去先污染后治理,让治理的代价更加昂贵,而在保护好环境的基础上再发展经济其实获利更多。

改变观念并非一朝一夕,要加强乡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教育人们认识到农村污染带来的危害性,促进农村居民环保理念的转变。同时,增强农村基层管理者的环保意识和责任心,杜绝为眼前利益和地方利益而破坏农村坏境。

做法:生态循环推动农业转型

农业生产是一个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紧密结合的活动,生态循环是中国农业的优良传统。据《沈氏农书》和《补农书》记述,以农副产品喂猪,以猪粪肥田;或者以桑叶饲羊,以羊粪壅桑;或者以鱼养桑,以桑养蚕,以蚕养鱼,桑蚕鱼相结合。这样不仅使农业生产结构得以优化,也让生态循环趋向平衡。20世纪初,美国国家土壤局局长富兰克林·金专程来中国考察农业。他感到惊奇的是中国农民用一英亩土地养活了一家人,而同样地块在当时的美国只能养活一只鸡,他撰写《四千年农夫》一书,总结了中国农业以豆科作物为核心的合理轮作和使用有机肥的八种农法,希望西方农业学习和借鉴。

甘肃省深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通过大力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扩大配方肥使用范围,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加快推广农药减量增效综合技术模式,加快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力争化肥和农药利用率达到37%。为恢复耕地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甘肃将深入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为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甘肃在牛羊产业大县推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技术模式,积极发展畜禽粪污第三方治理和社会化服务,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加快秸秆综合利用,因地制宜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大力推广“果沼畜”“菜沼畜”等循环生产模式,力争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利用率达到85.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2.2%。

在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方面,甘肃省重点推广膜下滴灌、垄膜沟灌等农田高效节水技术,力争高效节水技术推广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此外,还将积极创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大力发展农牧结合、产加配套、粮饲兼顾、种养循环、节约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抓好耕地和草原生态环境的监督与防治,切实加强土壤污染的监督与防治工作,坚决杜绝受污染的农产品流向市场,坚决打击违法占用草原、违规放牧、滥垦滥采等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

近年来,随着临泽高原夏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蔬菜在采收、加工、运输、售卖等环节产生的尾菜数量也急剧攀升,对全县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为解决这一难题,去年,该县扶持百惠沃田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投资600多万元,在供销百惠物流园区内修建高原夏菜尾菜处理项目,建成生产车间2个、成品库房1座、发酵池4座。工程于9月份建成投产,已利用尾菜和牛、羊粪加工生产有机肥2000多吨,处理尾菜1万立方米。

不光是尾菜得到高效利用,废旧农膜、秸秆也实现了“变废为宝”。在临泽县兴农肉牛专业合作社内,一头头肉牛膘肥体壮,一个个青贮氨化窖内玉米秸秆饲料满仓存放……“现在我们都使用青贮氨化技术,既充分利用了玉米秸秆,又节省了喂饲成本,吃了青贮饲料的牛肉质好,还能卖上好价钱。”养殖户杨学成说。

该县把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作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加快实施田间尾菜处理利用项目,抓住夏季和秋季两个高原夏菜收获关键季节,积极开展尾菜处理利用工作,建成尾菜加工生产有机肥料企业1处、尾菜沤肥池8个;采取直接还田、高温堆肥、沤制发酵、过腹还田等措施,处理利用尾菜10.75万吨,尾菜处理率达73.66%。加快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项目,新建回收网点5个,采购捡拾机2台。同时,采取以旧换新、动员镇村及广大农民捡拾等措施,及时清理田间地头残留农膜,减少对农业生产和环境潜在危害,共回收废旧农膜3080多吨,回收率达78.82%。深入推进秸秆高效利用工作,大力推广玉米秸秆带穗青贮、黄贮、微贮技术,全县秸秆高效利用率达80%以上。

高台县则积极推广新型种养模式,将养鱼和种菜相结合,引导农户在鱼塘水面上种菜,既净化了鱼塘的水质,又长出了无公害的新鲜蔬菜,实现了生态环保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池塘生态循环养殖技术是一种生态型可持续发展农业新技术,通过在鱼类养殖池塘水面种植蔬菜,在池塘内形成“鱼肥水—菜净水—水养鱼”的循环系统,达到鱼、菜和谐共生。这项技术不仅可以为农民带来可观的收益,对生态环保也意义非凡。“今年我们在巷道、宣化、南华等镇确定‘鱼菜共生’示范户6户,示范池塘面积150亩,目前已有3户完成栽苗,剩余3户一周内也将陆续开始栽苗。下一步,我们将‘鱼菜共生’循环养殖模式作为重点,继续大力推广。”该县渔业站站长陈文建说。

今年以来,瓜州县西湖乡大力发挥城郊优势,以“智慧、生态、循环、高效、观光型”农业为发展方向,以示范园区、示范点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打造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园,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促进群众持续增收。

西湖乡田园综合体是瓜州县西湖乡立足城郊优势,以“智慧、生态、循环、高效、观光型”农业为发展方向,以田园文化保护传承为核心,以现代智慧农业、生态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美丽田园为重点,着力打造集蔬果采摘、农耕体验、水上游乐、休闲垂钓、拓展体验、农家旅居及自助烧烤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园区。项目总占地面积2600亩,计划投资5000万元,分三期建设,其中,核心区占地面积1000亩,计划建设日光温室300亩、钢架大棚500亩、智能生态园6000平米、开心农场100亩、水上乐园、休闲垂钓园、自助烧烤园和农家乐20家。现已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20座,钢架大棚60座,种植特色果蔬30亩。

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园区的建设,让附近的村民看到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商机。今年61岁的西湖乡北沟村村民柳岩抢抓机遇,投资20余万元把住宅改建成了农家园,将产业优势转化为旅游资源优势,借助旅游富民产业,增加收入。

“今年5月份就开始筹建,现在已经完成500多平米的设施修建,准备下一年,完成后面的停车场,以及其他配套设施的完善,同时绿化美化环境。”村民柳岩说。

“现在园区试种了火龙果、香蕉、猕猴桃、杨梅、百香果等南方水果,田园综合体建成后,将成为城郊农业旅游景观的‘新亮点’、人们休闲度假的‘新去处’、农业科技成果展示的‘新示范’、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典范’,将有力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加强城市人的乡村消费,弥合城乡之间的物资、文化差异,并赋予村民‘造血’功能,拓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促进群众持续增收。”瓜州县西湖乡党委书记陈磊说。

为进一步加快农业转型,大力发展节约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漳县加强节能减排降耗和循环利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病虫害绿色防控以及农村清洁工程等技术和项目,减少了农业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2016年,该县完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37万亩,配方肥施用面积达到12万亩,完成马铃薯和蚕豆作物“3414”试验及校正试验共计10个,完成旱作农业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面积5.23万亩,涉及农户1.94万户,建立示范点8个,其中千亩示范点1个,面积为1280亩,整建制推进区域内耕地土壤类型、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配方肥用量占基施化肥比例的60%以上。

为加快推进农村深化改革工作步伐、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今年6月初,清水县正式启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工作。

清水县结合实际,优先选择2镇2村作为试点,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工作。一是资源变资本,激活“沉睡”资源。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体不明晰、产权归属不清、要素聚集不强、效益发挥不好等问题,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推动农村资产股份化、土地股权化,盘活各种资源要素,形成资源叠加效应,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二是资金变股金,聚集闲散资金。积极探索采取集中投入、产业带动、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方式,使分散的资金成为股金,聚沙成塔,做大产业,推动农村发展。三是农民变股东,富裕农民群众。坚持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让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让资金在市场中流动起来,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实现增收致富。

资金:政府补贴释放积极信号

长久以来,我国农业的财政支持导向都偏重于数量增长,对绿色可持续发展关注不足。浙江等地拿起“绿色指挥棒”,推动将农业绿色发展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将政策目标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探索“政策、技术、机制”互保共创,先后出台了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畜禽养殖场治理、秸秆综合利用、沼液资源化利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农膜和肥料包装物回收处理、农业节水等实施意见或行动方案,提高补贴资金使用的指向性,重点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倾斜,为我国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机制,通过财政投入带动社会资本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农业部财务司司长陶怀颖近日表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补贴制度改革的“风向标”和政策实施的“导航仪”,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指挥棒”。

近两年,特别是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实施以来,我们遵循绿色引领、统筹兼顾,存量优化、增量倾斜,系统设计、稳妥推进的原则,从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入手,多措并举推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引导和支持农业绿色发展迈出明显步伐。一是将绿色生态理念贯穿于农业各项补贴政策设计与实施全过程。在转移支付“大专项+任务清单”改革中,绿色发展作为各个项目的任务清单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比如,中央财政支持的农机购置补贴对深松整地、节水灌溉、秸秆还田离田等用于绿色发展的农机具全面实行敞开补贴。二是不断加大重大生态资源保护补贴政策支持力度。农业“三项补贴”整合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后,重点鼓励保护和提升耕地地力;在部分生态脆弱地区选择200万亩耕地探索休耕补贴,在东北17个县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促进耕地休养生息;改革渔业油价补贴政策,集中20%资金支持近海捕捞渔民减船转产、建设海洋牧场等资源保护举措;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适当提高禁牧和草畜平衡补助标准,覆盖草原38.15亿亩,有效调动了牧民保护草原生态的积极性,草原生态持续改善;将粮豆轮作补贴面积扩大到1000万亩,粮改饲试点扩大到431个县1100多万亩,促进农牧结合、种养循环。三是积极创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补贴政策。中央财政连续支持河北省以黑龙港流域为重点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控制地下水下降速率;以湖南省长株潭地区170万亩耕地为重点,支持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综合治理;以生猪、奶牛、肉牛养殖大县为重点,全面启动51个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试点,推动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以东北和华北等地区为重点,通过作业补贴支持完成1。5亿亩深松整地,加强耕地保护利用;以东北地区和京津冀等9个省为重点,集中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整县推动农作物秸秆以农用为主的综合利用;在内蒙古、甘肃、新疆选择100个重点县推行地膜清洁生产,探索建立多种方式的残膜回收利用机制;支持100个县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支持农作物病虫害社会化服务,推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

这些补贴政策的实施都已取得阶段性效果,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正在逐步建立。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切入点,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加快建立和完善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建立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与推动绿色发展的要求相比,当前很多地方还存在传统生产惯性影响深、思想认识不到位,绿色生态补贴投入渠道少、总量不足,技术支撑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监督评价体系缺乏等问题,需要多方面努力推动解决。

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政府要积极作为。建立有利于绿色发展的农业政策体系,尽快从增产导向转向可持续导向,从主要依靠资源消耗转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制定完善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节水、节肥、节药等农业生产技术及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治理等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完善激励政策,研究出台秸秆初加工用电享受农用电价格、收储用地纳入农用地管理、扩大税收优惠范围、信贷扶持等政策措施。通过留住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

(编辑:魏 翔)

猜你喜欢

绿色生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绿色低碳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