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网络融入体育学习管理系统的研究①

2017-11-27叶鹏曹晓静闫文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25期
关键词:管理系统社交体育

叶鹏 曹晓静 闫文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江苏徐州 221140)

社交网络融入体育学习管理系统的研究①

叶鹏 曹晓静 闫文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江苏徐州 221140)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各行各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带来了新时期的革命。笔者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社交网络和体育学习管理系统进行研究,探索体育教学新思路,分析基于社交网络的体育学习管理系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体育学习管理系统平台应从高校联合开发机制,分类提供服务内容;交流互动服务;教学评价考核机制以及对系统要求简单、及时、快捷等四个方向去完善。

社交网络 体育学习管理系统 体育服务

高校教育是国家人才发展基地,是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发展大计。怎样实现课上与课下的交流互动,突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我们可以运用互联网这一媒介去完成。鉴远程教育中学习管理系统的方式与方法,进一步发挥社交网站在学习管理系统中的优势,互相补充融合优势,怎样有效的运用互联网这一现代化工具,是本文笔者所要论述的问题。

1 社交网络与体育学习管理系统结合的机遇

1.1 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中指出,大学生的体质测试成绩部分项目出现逐年下滑趋势,如男生项目立定跳远、50米和1000米以及引体向上都成逐年下降,部分项目甚至不如中学生。从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体育总局乃至国务院下文均要求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树立“健康第一”,深化改革机制,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注重体育课程多维结构,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塑造完善人格;对体育教学管理人员提出,要健全体质监测体系,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体育工作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1.2 丰富的网络资源,庞大的用户群体, 物联网+,教育信息现代化等为体育学习管理系统开发创造了条件

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至2016年底半数中国人入网,网民数量达7.31亿,同时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提升着,而且个人上网设备逐步向手机端集中。强大的网络资源对各科教学工作带来机遇,衍生出丰富的网络学习平台,微课、微博、Q群、慕课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涌入到传统教学课堂,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虚拟空间带来的巨大革命。

1.3 社交网络有利于个性培养,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认知结构认为,人的学习过程是以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为基础的,包括:认知过程与意志过程。体育课程目前过度重视技术技能的学习,即认知过程,而忽略了人的心理活动因素即意志过程,因此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还要归结于消极的态度。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Lindgren)说过,影响学业失败的因素比重:不努力25%,没兴趣35%,个人问题8%,其他原因32%[1]。体育学习的不良因素主要体现在学习态度的消极上,这就要求体育教育战线上的科研工作者开发新的途径,怎样有效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是体育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源所在。

随着信息化的大发展,学生思维活跃,自主性与主动性的增强,太多的约束不利于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比如:传统学习管理系统中有着太多的束缚,活跃度较差,而商业性的社交网站却异常活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事例。构建最前端的学习平台,建立可控可管理的体育学习空间站,针对学生的个人学习建立学习空间组织,培养学生独立个性,自主学习创新与研讨有关各类体育学习话题与心得体会,实现有组织的实名制学习平台。有关学习考核也可纳入这个平台体系,学生与学的评价,教师教的评价以及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估,都可在体育学习平台中进行,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1.4 社交网络的多元化为体育学习管理平台的构建提供了可能

社交网络的信息传递发展历程每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特征,经历了从“点对点”到“点对面”。传播的速度与方式更加多样化,速度化。在社交网络中每个人可以进行个性设计,兴趣爱好设计,依据喜好上传视频与图片争取更多的“fans”,更有利于有共同爱好与兴趣的群体人群的汇聚,有利于信息的发散性传播。

2 社交网络与体育学习管理系统面临的挑战

2.1 我国社交网站发展滞后,兼容性差

我国社交网络发展滞后于西方国家,但是商业性社交网站的发展较为迅速,主要是因为商家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断营销开发的结果。基于社交网站的局限性,在商业社交网站平台的成功营销模式启发下,开发出适合高校体育学习管理的社交网络平台,充分展现立体化、常态化的管理模式,使体育学习者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全方位的服务于体育课程体系。

以微博社交网络的教学平台在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运用,学者们做了详细的论述,但是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存在其本身的局限性。例如,杨杰夫在《论微博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中提出微博的高校体育学习模式分为三个阶段:提出问题阶段、解决问题阶段、知识的巩固与拓展阶段[3]。本学习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适应于面对面、点与点的交流互动。学生技能学习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下,主动掌握相关知识,发展智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促使自身社会化和个性的形成。本教学模式弱化了个性与社会化,窄化了人类认识过程,不利于高校内部、区域乃至省域内的大学校园的体育开展。学习者在使用中,感觉乏味,互动交流难以及时回复,遇到困难解决难。

2.2 网络课程资源丰富,同一门课程反复开发,造成闲置与浪费,体育课程开发滞后

随着物联网飞速发展,微博,微课程,慕课,教学信息化等新生物联网事物应运而生,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冲击,教学方式与方法的转变,教学环境的改善等需要一大批学者走在教学前沿,引领教学过程,探索出适合课程健康发展的道路。以中国大学MOOC为例,各高校顶级专家共开发了2203门课程,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对学习者有效学习提供了便利[4]。但是课程开发追求个人利益化,数量参差不齐,部分课程反复开发现象严重,造成了严重的闲置浪费。值得深思的是有关体育的课程仅仅只有1门。

2.3 体育学习管理系统落后

学习管理系统(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即LMS,又可以叫e-Learning系统,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等数字化方法进行电子化学习与教学的活动,是一种高效的信息化培训管理模式[5]。而体育学习管理系统是指与体育学习相关的知识活动体系,对体育活动的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体育教学提供帮助,资源得到共享,同时还包括有关体育话题的交流与互动。很多高校都运用了体育学习管理系统,重点侧重于学生选课系统以及教学评价的运用上,忽视了体育知识的传递功能。部分高校在体育部门网站上,会有个别体育项目的微视频展示,但也紧紧局限于某个动作的开发,有关某一项目课程体系的建设,更是少之又少。

2.4 校与校、区与区、市以及省域内体育社团组织处于分离状态

校园内体育社团处于各自独立存在,没有有效的统一活动内容。校内与区域内社团处于分离状态,很少有交流活动开展,在市域以及省域范围内也紧紧靠由管辖内的协会组织的市级、省级比赛参与活动,很少有实质性的技术交流活动,社团成员内部缺少有效的组织体系,社团成员缺少交流、互动不利于社团发展,同时也严重阻碍体育课程体系的完成质量。

3 社交网络融入到体育学习管理系统的建设

3.1 高校联合开发机制,分类提供服务内容

针对学校体育教学,从体育课堂资源、学习基友、构建不同需求的体育团体,以及强大的体育网络资源,怎样有效的运用,最终能够达到社交网络和体育课程的有效融合,实现高校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把体育学习管理系统分为3个部分去设计:运动技能服务,链接中转服务,交流互动服务及体育社团服务。

3.2 交流互动服务,促进“学友圈”的形成以及高一级体育社团的建立

在校内体育学习管理系统中,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交流集成服务环境。不仅管理者可以主动推送相关信息和提供相关的信息交流服务,注册用户还可以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与心得,有效节约了互动的时间成本,突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同时还能够建立“学友圈”,开展群体的交流互动,构建校内、外竞赛体系。

3.3 教学评价考核机制可跨校际完成

体育课程考核,学生可以通过浏览高校范围内的体育学习管理系统,自由选择高校体育课程进行学习,突破传统的校内模式。学生选择体育项目种类多样化,每个学习者都能够找到自己心仪的体育项目,同时能够有效的弥补部分学校师资力量不足,项目发展不均衡的局面。

3.4 对系统要求简单、及时、快捷、方面、灵活、集成

体育学习管理系统中信息内容的丰富性、时效性,运用程序的多元性,时刻保持用户的活跃度以及粘度,是平台保持活力的根源所在,也就是各类责任人员要具体到个人,以保证平台长期有效的运行。

4 结语

社交网络的发展朝着细分方向发展。社交网络与体育学习管理系统,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社交网络研究,还是在体育学习系统管理中,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在体育学习系统平台的运营过程当中,定期检查运行效果,不断调整平台内部结构,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有关评论内容,也要加强监督与管理,以防不良信息的屏蔽;注册用户个人信息的维护以及安全问题也要做好定期的维护。

[1]李秉德.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9.

[2]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概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6.

[3]杨杰夫.论微博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文化导刊,2014(9):148-149.

[4]中国大学MOOC[EB/OL].http://www.icourse163.org/.

[5]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so.com/doc/5164649-5395102.html.

G807.4

A

2095-2813(2017)09(a)-0207-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5.207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重点资助项目(T-a/2015/007):基于体育社交网络的高校体育教学研究。

叶鹏(1966—),男,汉族,江苏徐州人,学士,教授,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育。

猜你喜欢

管理系统社交体育
社交之城
基于James的院内邮件管理系统的实现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基于LED联动显示的违停管理系统
海盾压载水管理系统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