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7-11-27杨志亭孙建华张铁民
杨志亭,孙建华,张铁民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换代周期逐渐缩短,“企图运用一次性教育谋求终身发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高校教师作为社会高端人才的培育者,必须进行继续教育,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了解国家教育改革方针、政策,适当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不断增强自身思想素质与业务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适应社会与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体育教师是高校教师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由于长期以来高校体育一直被视为边缘学科,体育教师的再教育问题也被边缘化,致使高校体育在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过程中,难以跟上其它学科教育改革的步伐,高校体育教师也因此长期陷入能力发展不足的困境。因此,找出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源,探求解决阻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继续发展的策略,对于不断更新高校体育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中国知网,以“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为主题词查阅到128篇相关期刊文献,其中核心期刊42篇论文。经过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相关论文112篇,其中核心期刊40篇论文,其它期刊72篇论文。在系统整理、分析所选取有效文献的基础上,重点探究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以期为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发展提供一点借鉴。
1 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
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是指对刚入职或在职的体育教师进行的再教育。其目的在于将刚入职教师或在职教师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审视、反思体育教学实践的思路与行为,优化其知识结构,改进其教学方法,以提高他们体育教学、训练、管理等专业技能与教师职业道德等素质。[1]这种教育活动是一种“追加式”的教育,是在职人员学习新理论、新方法、新知识,提高自身思想、专业素质与教学技能的有效途径之一。[2]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包括2个部分:职前培训,即通过培训把一名大学毕业生逐步培训为一名具有教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教师的教育活动;在职培训,即在职人员工作一段时间后,再次对其自身素质进行提高的教育活动。[3]
20世纪60年代,教师继续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影响下逐步产生的。而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则是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有30余年的历史了,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2个阶段:第1个阶段为20世纪80-90年代,此阶段的特点为以学历补偿为主的在职培训;第2阶段为90年代以后,此阶段的特点为以大学毕业后继续教育为主的在职培训。[4]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硕士、博士学历教育形式与非学历教育培训形式(国内外访问学者、短期培训班、学术讲座与报告、裁判员培训、教练员培训等)。
2 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2.1 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缺失“师范性” “师范性是指教师的教育专业性,它主要解决的是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其基本点包括: 以师资为培养目标,以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为不可缺少的特色课程。”[5]师范性是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标识,它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师的教学效果,师范性强的体育教师更容易将自身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反之,教师即使拥有高深学识,也很难教会学生。
目前,我国高校许多体育教师严重存在师范性缺失的问题。1)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入门标准较低,教师来源混乱,有的毕业于师范院校,有的毕业于体育院校,还要的毕业于其他非师范、非体育院校(如部分综合院校招生体育专业本科生、研究生)。诚然,师范院校招收、培养体育教师顺理成章,这些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均具有较高的“师范性”,而其它院校(包括体育院校)虽然也招收体育专业的学生,但由于这些学校主要专业并非师范专业,加之其体育专业招生历史较短,其培养的学生与师范院校毕业生具有较大的差异,容易出现毕业生“师范性”严重缺失的现象。
2)近年来受盲目扩大办学规模思想的影响,许多院校扩大专业数量,师范院校除了招收师范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外,也开始招收非师范专业(运动训练、社会体育、人体科学、体育英语、体育产业等)的学生。无论是师范院校还是非师范院校,对于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都与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明显差异——“师范性”缺失。[6]
目前,我国有大量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存在,在他们身上存在严重的“师范性”缺失现象,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在职继续教育,弥补其“师范性”缺失的不足,才能使其适应现代高校体育教育的需求。
2.2 国家缺乏培养高校体育教师的专门机构 我国培养体育教师的机构主要是师范院校、体育院校、部分非师范院校,这些学校的培养目标均定位于培养未来中小学体育教师。这些院校的教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都是针对未来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需求而设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理论基础扎实、运动技术规范、熟练掌握多项体育运动技术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适应中小学体育教学。高校体育教学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在素质教育理念下,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要求体育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体验多种运动项目的机会,使学生在普遍体验各种运动项目的基础上定向他们的体育兴趣,这就要求体育教师需要熟练掌握多项运动技能;而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则应在中小学体育兴趣基本定向的基础上,使学生熟练掌握2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这就决定了高校体育教学并不是以体验体育项目为主,而是以重点培养学生熟练掌握1~2项体育技能为主。高校体育教师应该是与中小学体育教师有明显区别的某个项目教学“专长”,而不是多数项目教学的“通才”。由此决定了现代高校体育教师的培养应定位于:理论基础扎实、专项运动能力与专项教学能力突出、具有较强的体育活动组织能力,以适应高校体育选修课的需求。
然而,我国缺乏高校体育教师培养的专门机构,高校、中小学体育教师入职之前接受的均为相同的教育——适应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教育,高校体育教师职前接受的教育与职后从事的教学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想适应高校体育教学,就必须进行继续教育。
2.3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所需的知识、技能更新较快 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各个体育项目的运动技能,而且还要保持充沛的体能,才能拥有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需求的体育教学专业能力。随着科技知识与信息的快速发展,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断涌现,运动技术、运动规则不断更新,而且更新周期有逐渐缩短的趋势,很多人刚刚从学校毕业走到高校体育教学岗位,其所学的部分知识、技能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成为落后、旧有的知识,不能适应实践教学工作。另外,体育教学需要教师经常为学生做动作示范,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经常参加专业技能训练,以保持良好的体能与娴熟的运动技能,才能保障动作示范的质量,否则就会因体能不足、技术生疏而导致动作示范失败或动作示范质量下降等问题的出现。[7]再者,现代高校体育教学、训练要求体育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但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只有不断进行继续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忽视教师继续教育的不同需求,缺乏因材施教 我国各高校体育教师在入职之前接受的教育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即各培养体育教师的高校(体育学校、师范院校)均按照国家统一教学指导纲要设置课程内容,制订考核标准,实施教学。虽然各高校在办学特色上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但这种自主权是相当有限的,我国各高校培养的体育人才规格大同小异,相差不多。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地理、气候差异较大,而且各高校拥有的体育场地、器材、经费、招收规模、学生男女比例等具体条件也具有较大差异,这就决定了各高校体育教学所需的人力师资条件具有较大差异性,继续教育需求状况也具有较大差异性。如有些师范院校女生比例明显高于男生比例,对女教师需求较高,这些高校具有对提高教授女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如健美操、瑜伽、体育舞蹈等)的教师技能的需求;又如经济条件比较好的高校拥有体育馆,可开设室内体育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等),他们则具有提高开设室内体育项目教师技能的需求;有些高校地处北方,他们则具有提高开设冰雪项目教师技能的需求。另外,每名教师具体情况不同,他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也有很大差别。如有的教师基础教学理论薄弱,对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具有较高需求;有的教师遇到运动训练瓶颈问题,具有提高运动训练水平的需求;有的教师则有迅速提高某项技能水平的需求……
然而,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一直忽略各高校的实际需求状况,更没有考虑教师的个体差异情况,所有培训人员均采取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师无论文化素质高低、专业知识水平如何、教学能力如何,均接受相同形式的培训[8]。缺乏成人继续教育所特别要求的实践性、针对性,仍然偏重于传授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忽视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教育模式大大降低了继续教育的效果,也违背了继续教育的初衷。
3.2 缺乏顶层整体规划,培训随意性较大 “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结合社会需求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即明确高校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师资队伍。”[9]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缺乏关于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顶层整体规划设计,缺少统一教学指导纲要,国家仅仅简单地将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任务委托给某些师范院校院系与体育院校。而这些承担培训的学校也没有依据社会的需求状况,而对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致使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它们经常是“本校有什么资源,就办什么样的继续教育,有什么样的专业,就开设什么样专业的继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等均简单模仿普通高等教育,严重缺乏成人继续教育的特色。更有一些承担培训的学校竟然将继续教育当成了“创收”的手段,在不了解继续教育承担着的社会职责情况下,不钻研继续教育规律,不调研分析人才需求市场情况,只顾分享经济利益,而不对继续教学质量进行监管,导致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流于形式。[9]另外,我国关于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建设还处于缺位状态,缺少专门政策、法规的保障,缺乏独立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构,致使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3 对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对继续教育动力不足 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1)在体能与专业技能方面,高校体育教师与警察的工作有很大的相似性,需要保持良好的体能水平以及不断改进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即需要定期进行培训。然而,我国对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并没有统一的年限规定,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体育教师不需要进修或不需要定期进修。2)缺乏资金保障,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体育教师培训经费不足问题更加突出,学校将继续教育的经费挪为他用现象普遍存在,甚至还会出现教师因参加继续教育而不能拿到全额工资的现象。[10]另外,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缺乏激励机制,与评奖、评优、评职晋级均无关联,致使出现高校体育教师对参加继续教育动力不足的现象。
4 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策略
4.1 统筹规划,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建设1)各级主管部门及领导要高度重视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在调查、了解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国家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整体规划,准确定位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与教学体系,统筹规划各地人力、物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行高校体育教师定期参加继续教育制度,规定不同职称的体育教师进修间隔年限及学习的内容和考核标准;合理部署不同地域、不同层次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战略,使各地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性;2)尽快出台国家有关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法规,加强制度建设,使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规避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可有可无或随意办学等现象的发生;3)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将教师继续教育与评奖、评优、职称评定、薪金待遇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4)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高校体育继续教育的监管,建立独立的“第三方”督导评估机构,定期对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机构进行评估认证,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培训机构应予以暂停整顿或取消其培训资格的处罚。
4.2 因材施教,突出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实用性由于高校体育教师的教育背景与教学工作环境不尽相同,因此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为了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效果,各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在开设培训前应先充分调查、分析学员的需求情况,如学员的年龄、教龄、教育背景、教学工作特点等,然后依据每批学员的整体需求情况修订继续教育方案,在执行国家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整体规划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尽量使每名参加继续教育教师的需求都得到满足。
另外,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还具有相同性,即体育教学需求的实用性。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存在以下2种弊病:1)很多继续教育培训缺少实用性的教学内容,如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教学诊断评价、先进的教学与训练理论、体育教学与训练新方法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是广大体育教师实践教学所急需的;2)继续教育授课过于理论化,脱离学员教学实际,教学空洞乏力,难以学以致用。
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应针对教学的“实用性”特点,合理选择运用如案例分析、专题讲座、教学观摩、教学沙龙、研讨与反思、师徒结对等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与沟通的机会,营造良好的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探讨、寻求解决体育教学问题的最佳方法,突出继续教育的实用性,真正解决学员教学的实际需求问题。
4.3 转变方式,探索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互联网+”模式 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应属于终身学习的一部分,应贯穿于高校体育教师从教生涯始终。然而,我国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形式仅限于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2种形式,学历教育主要包括在职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非学历教育主要包括短期培训班(裁判员与教练员培训、教师技能培训、岗前培训等)、专家学者专题讲座、学术会议、论文报告会、教学观摩交流等。[10]这2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都存在较大的时间、空间的局限性,脱离了专门的教学场所与教育时间,继续教育就会处于中断状态。因此,应该拓展继续教育的时空范围,寻求一种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继续教育形式,使所有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需求随时、随地都能得到满足。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拓展继续教育时间、空间成为可能,尤其是目前“互联网+”在我国各行、各业中广泛得到应用,已经全面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将“互联网+”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领域,建立新型、高效的现代信息化继续教育模式,使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转向现场培训与远程教育培训相结合的模式。为此,继续教育部门应加强互联网设施建设,提高互联网教学应用能力,同时还应加强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建设,针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实践的需求,自主研发网络教学软件,为高校体育教师提供方便、快捷、灵活、个性的学习资源,实现“人人都可学、处处都能学、时时都可能学”的现代继续教育需求模式。建立远程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使其适应“互联网+”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需要。[11]
5 结 语
继续教育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受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陈旧、教育资源匮乏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应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在调研高等体育教育与广大体育教师需求状况的基础上,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制度建设,合理规划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适时调整继续教育教学策略,以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效果。
[1]姜全传.论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 41(12):86-87.
[2]谢小玲.青年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及体系构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5(9):70.
[3]张龙,高朝阳.从科研能力培养角度对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2,720(8):79-80.
[4]王凤仙.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当代反思[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113-114.
[5]陈淑奇.关于体育教师素质建设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2): 11-14.
[6]刘斌,张丽萍,易述鲜.师范性缺失:大学体育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 (5):97.
[7]李玫红,佘德峰.高职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J].职教论坛,2012,23:89-90.
[8]辛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及对策的相关性[J].继续教育研究,2016(9):103.
[9]吉喆.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方向、困难及其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6(11):134.
[10]唐健云.对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101.
[11]罗世明,黄燕春.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807(23):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