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优化研究

2017-11-27

体育师友 2017年6期
关键词:供给体育教师体育

□ 张 园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体育课部,湖北 十堰 442002)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优化研究

□ 张 园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体育课部,湖北 十堰 442002)

供给侧改革是经济领域的改革,也是教育领域的改革,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有赖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与合格人才的培养,关键取决于有没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高等教育中,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决定教育质量的好坏,高校体育教师应结合社会和学生的需求、自身和学校的条件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有效提高教学能力。

供给侧改革;体育教师;教学能力

1 前言

2015年11月,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发展思路,这是中央政府从我国经济深层次特征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标志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需要做重大的变革。高等教育是经济供给侧的主体之一,承担着为市场提供准公共产品的使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就是从教育生产这一端进行的结构性调整,旨在消灭落后产能,提高教育产品质量,满足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等对人才与技术的需求。[1]如何从供给侧一方入手,培养一支教学能力过硬、知识储备全面、创新能力优异、师风师德高尚的高校教师队伍,也就成为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决定性因素。作为高校教师重要组成的体育教师需要树立和强化“供给侧改革”理念,要善于从“供给侧改革”视角提升优化自身的教学能力,满足大学生教育需求,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人才。

2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概述

在高校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肩负着培养和造就一代具有较高体育素养、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体魄强健的高质量人才的重任,完成这一重任关键在于高校体育教师所具备的职业能力。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主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备并掌握相应教学知识技能,有利于体育教学目标的良好达成,从学生的个性心理和教师的把控几个层面来达到统一。[2]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所教授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理论体系;教育学科所包涵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课堂上运动技术能力、技术示范能力、讲授能力、运用教法能力、教学组织设计能力、纠正错误能力、教学的检查、评定能力;进行教学科研能力,并把科研结果运用于实践教学的能力等。

3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优化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的提高,我国正迎来新一轮消费升级的浪潮,消费者从应付生活转变为经营生活、享受生活的过程,也正是传统的生存型、物质型消费开始让位于发展型、服务型等新型消费的过程。在我国教育未来的发展中,相比物质计量和数量指标,人们更关注的是直接享受到的、切实的教育服务质量。对我国教育改革而言,深层次内涵发展任务比学校建设和硬件资源配置更加紧迫,我国教育改革的着力点正在向供给侧的效益、质量转移,改革的发生越来越深入到学校、课堂、教师、学生等内核之中。[3]

从经济供需关系来看教育,可将教师视作教育知识的供给者,学生视为教育知识的需求者,供给侧改革在教育事业中的应用就需要我们审视教师自身能力的培养,只有愿望没有能力的供给是无效供给。[4]高校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具体执行者,必须不断提升优化自身的教学能力,才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3.1 优化自身运动技能知识

在教育供给侧结构中,学生是知识的需求者,教师应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随着我国人民经济收入的提升,以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接收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兴趣也越来越广泛,他们对一些传统的、在中小学长期接触的运动项目慢慢失去了兴趣,希望在大学学习到内容丰富多样的、新颖的体育技能知识。同时面向一流大学,注重特色发展成为高校的发展趋势,高校要有独特的发展规划和办学定位,这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面对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提升优化自己的运动技能。

3.1.1 巩固提升现有的运动专业技能知识

每个体育教师都有擅长的体育运动技能,也是自己职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素质的下降以及自身惰性的增加,很多体育教师会出现体育技能衰退,专业知识老化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终身体育”、“健康第一”这是体育教育发展的目标,首先要求体育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不断巩固提升自身的运动技能,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保证自己在体育课中能够给学生准确的技术示范,同时也能给学生讲述本项目最新理论知识和各类赛事资讯,扩展学生的本运动项目知识视野。比如篮球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学生基本技术和规则的同时,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如:最新篮球规则的变化,介绍每年篮球重大赛事中出现的新的战术打法以及明星球员的技术特点,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1.2 不断更新运动技能知识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各行各业的青睐,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十分突出的问题。培养“复合型”人才需要博学多才的教师。高校体育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应根据学生需求、学校的条件以及自身的特长爱好,不断学习更新运动技能知识,做到“一专多能”、“多专多能”,使自己成为一名“复合型”的教育工作者。例如,近几年,由于学生体质及安全等因素的影响,高校中的田径项目已经慢慢衰弱,选项课和选修课已不见田径课的踪影,只在基础课中还有部分难度较小的田径内容。田径专业的教师如果固守田径课,将会面临无课可授的处境。一些田径专业的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学习新专业,开设新的课程,如:定向越野,同样是体能类项目,但趣味性增强很多,既吸引非常多的学生进行学习,同时还能把自己田径专业的知识运用到其中,做到两全其美。

3.1.3 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相结合

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需要采取不同模式和方式培养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才,这就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应呈现多样性、差异性特征。[5]这要求高校明确自身办学定位和办学特点,同时要培养具有相应特色的教师团队。高校体育教师在发展自身运动技能时,应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点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如,理工科院校男生较多,体育教师应多编制适合男生学习的内容,同时要积极学习男生较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还有一些高校专业学科特色非常突出,体育课程内容也应尽量贴近学校特色专业。例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办学特点是构建以地球科学为主导,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系统,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大多需要在户外进行,它的体育课开设了户外运动、登山运动、野外生存等特色体育项目,在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又为学生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深受学生喜爱。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学校的发展又成就教师。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是互为交融,教师的发展根植于学校发展的土壤上,才能吸取丰富的营养。

3.2 提高多学科融合能力

体育教育是一门综合类学科,融合了运动技术、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众多学科知识。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要避免单纯讲技术、讲方法、讲要求的工作方法,要多学习交叉学科的知识,并熟练灵活运用各类学科知识,把知识讲解透,做到“以理服人”。例如,中长跑练习中,教师要求学生跑完后不能马上坐下或躺下,但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跑完马上坐下后果就是“屁股变大”,影响不大。如果教师结合生理学的知识给学生解释,中长跑后马上坐下或躺下,会影响四肢的血液及时回到心脏,有可能引起心脏缺血、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引发头晕、恶心、呕吐甚至休克等症状,这样的安全教育肯定比单纯的讲要求的效果更好。

3.3 结合多层次知识进行教学

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是引导和教育大学生主动、积极地锻炼身体,掌握现代体育科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技术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要实现这个目标就是需要学生在体育中深刻理解教师所讲的知识,有的知识直观,教师用一句专业用语,一次动作示范就能表达出其涵义,而有些知识抽象,用动作示范和专业语言,也很难让普通学生理解。这时教师就需要借用一些生活常见,市俗化的“低层次”知识,来启发学生。例如,在定向越野技术讲解中,要求学生做到“人在地上走,心在图上移”,很多学生无法理解。这时如果借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游戏:穿越火线,来进行讲解,把自己比喻成游戏中的人物,定向地图比喻成游戏中的导航地图,游戏人物在游戏场景中移动,游戏导航地图中的小光标会相应移动,这就把“人在地上走,心在图上移”直观化,学生理解起来就很容易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单纯用专业体育知识教授体育,要在教学中多观察,多了解学生所思所想,结合学生熟悉的多层次知识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3.4 优化教学内容,真实把握需求

高等教育既是学生知识的供应方,又是社会劳动力产品的供应方,应树立从“学生满意”和“社会满意”为目标的教育质量观。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社会的需求以及教材的特点,优化教学内容,灵活调整教学目标。例如:在跨栏的教学中,从学生和社会的需求角度分析,学生需要锻炼身体,体验跨栏的乐趣,了解跨栏知识;社会需要身体健康,不畏困难,意志坚韧的人才。分析发现学生和社会都不需要学会跨栏,同时受跨栏技术的复杂性和学生身体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学生也不可能通过十几次课的学习学会跨栏。所以教师应以让学生体验跨栏技术、了解跨栏知识,学会欣赏跨栏运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为教学目标,调整跨栏技术内容的比例。教师是教育产品的具体实施者,只有深刻了解需求者的真实需求,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生产出高质量产品,提供有效的供给。

3.5 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可以培养造就创新人才。2012年,厦门大学在体育课中开设“攀树运动”课程,取得非常好的效果,社会反应也非常热烈,是高校体育课创新发展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创新教育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高校体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在自身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突破思维壁垒,破除线性思维,将新技术、新思想、新形势运用到教学中,提供具有比以往更高价值的教学效果。[6]

3.6 提高科研与教育教学相结合能力

教育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认识活动。以供给侧改革角度来看,教育科研相当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产品研发,对培养高质量的、创新性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已使许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许多学校为此确立了“科研兴校”、“科研先导”的观念、策略和指导思想。但由于科研考核、职称评定等原因,很多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时,功利性太强,科研成果数量多、质量差,科研方向追求“高、大、上”,科研过程没有实践支持,科研结果没有可操作性。教育科研是以拓展教育科学知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体育教育是一门实践科学,体育教师的教育科研如果脱离了教学实践,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体育教师要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就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际教学中寻找科研方向;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也要坚持把教育科研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中。

4 总结

高校的集约化、跨越式的发展符合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目标,具有高水平教学能力的教师是高校由单纯的扩张型、粗放型发展向内涵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要素。高校体育教师优化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首先要了解学生、学校和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自身特点,不断更新优化自己的理论知识、运动技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其次,在课堂上要融合多学科、多层次的知识,向学生传授通俗易懂的知识。最后,在教育科研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有效的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1] 李玉华.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6(05):71-76.

[2] 王宪平.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 王健,陆超.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供给体系建设的若干建议[J].教师教育研究,2016(05):12-17.

[4] 李彬.供给侧改革视域下体育教师创新思维的培养[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06):90-91.

[5] 张思强,卞继红.论办学定位与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耦合[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2):48-52.

[6] 李彬.供给侧改革视域下体育教师创新思维的培养[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06):90-91.

G807.4

A

10.3969/j.issn.1006-1487.2017.06.013

2017-11-08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2017年度“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立项课题(JX201771)

张 园(1979— ),男,湖北黄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和训练。

猜你喜欢

供给体育教师体育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