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现状调查研究与对策
2017-11-27郭子渊
孙 朋,郭子渊,陈 瑶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992SS14023)
孙朋(1982-),男,安徽太和人,助理研究员,体育硕士,研究方向:青少年体育与运动训练监控。
安徽省体育科学技术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01
Anhui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fei 230001, Anhui, China.
安徽省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现状调查研究与对策
孙 朋,郭子渊,陈 瑶
为了解安徽省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和发展情况,采用访谈法、调查法等方法从生源现状、训练管理、科技保障三个方面方法对安徽省后备人才基地当前现状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研究发现:安徽省后备人才基地生源较少;教练员队伍结构单一,体育科研专业人才缺乏;训练经费不足、训练设备和科研器材缺乏。建议:解决学训矛盾和基层运动员出路问题;建造合理智能团队,提升训练综合水平;拓宽经费投入保障训练,加强科技投资。
后备人才;训练;现状
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的场所,后备人才基地的发展是后备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我省在后备人才培养过程,出现了制约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多方面问题。后备人才基地建设情况决定着后备人才的科学化训练,如何推进我省后备人才基地科学化建设,促进业余体育的科学化训练,后备人才基地的发展与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安徽省2013年获得国家体育总局认定的8所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分别是安徽省体校、合肥体育运动学校、马鞍山体育学校、滁州体育学校、阜阳体育运动学校、宿州体育中学、蚌埠体育中学、芜湖体育学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知网、百度学术等平台检索文献,以“基地、科学化、人才、高水平”等为主题词进行搜索,选取并阅读相关文献资料。
1.2.2 专家访谈法
充分了解安徽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科学化训练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特咨询安徽省后备人才基地主管领导及优秀的教练员等获得更接近实际的材料。
1.2.3 问卷调查法
结合研究目的,遵循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归纳总结文献资料以及对专家进行访谈,之后编写调查问卷。问卷编制好后,由省体育局专家组评审并经过反馈,调整修改,最终取舍。问卷调查对象包含安徽省8个后备人才基地资深教练员、管理以及科医人员。本次问卷共发放87份,收回86份,回收率为98.9%,其中有效问卷82份,有效率为97.6%。
1.2.4 检查调查法
利用国家后备人才基地检查为契机,安徽省体育局按照“国家高水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要求对安徽省8个后备人才训练基地现有情况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生源情况、管理状况、科技服务与科技投入等方面,其中管理方面包含教练团队人员配备、训练投入以及场地设施等三个因素;科技服务包含经费投入与仪器使用等两个因素。
1.2.5 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2010,SPSS19.0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后备人才基地当前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8个后备人才基地生源数总计为3175人。当前安徽省常住人口总数为6082.9万人[1]。国家后备人才基地生源数和所在地常住人口相比,所占比例不足万分之一,我省在国家后备人才基地生源规模甚小,相比在2000年[2],后备人才从10000名以上减少到3175人,下降率近70%;从地域分布来看,芜湖市有600人,滁州仅有158人,分布也不平衡。根源在于基层训练单位教练员利益只与名次挂钩,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3],追求名次必然带来专项训练,难免出现拔苗助长现象,从而偏离青少年训练的正常轨道;另一方面运动员“下队”后安置问题不能有效解决[4],不足够重视文化教育,这与学校教育不能兼容,而学校教育是抓知识水平和教育程度,以智育和升学率为考核目标。近些年来,运动员培养中每年向高校输送的体育专业人才不足毕业生数的8%[5],向上级运动队输送的人才比例也不足20%,大多数人员不成材而被分流淘汰。这些现象直接影响家长的决定,是否让子女进行业余训练。调查显示,仅有7.0%的家长支持孩子从事体育训练,极大限制了业余训练的发展,从而限制了后备人才基地生源的发展。
2.2 后备人才基地训练管理状况分析
训练管理资源主要包括人员团队数量结构、年均训练经费支出比例以及训练场地设施的建设。调查发现:8所后备人才基地教练管理团队人员数量共计140 人,每支队伍的岗位分工为行政人员、教练员和队医科研人员 3 类,且各地市配备教练员与运动员比例参差不齐,滁州体校比例达1:5.6,安徽省体校和合肥体校比例达1:9.6和1:10.0,宿州达1:14.7,而其他地市高达1:17.1~23.2。根据有关规定来看,有7所体育运动学校的师资配比远大于1:6~1:10。8所后备人才基地中,科技人员配置人数最多的有4人,最少为1人,他们分别来自大学医学院学医专业,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或者教练员; 8个后备人才基地科研人员屈指可数。就团队人员数量而言国内外优秀运动队并不存在明显差别,但团队组成结构上差异明显。和 NBA的训练团队相比[5],基地教练员的数量已经满足,但围绕运动训练科研服务和医疗康复的人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于当前需要,尚未形成本土较高水平的项目科研服务团队。
充足的训练经费是科学化训练的基本保证,8所后备人才基地主要是依靠上级财政拨款。68.3%的人认为上级划拨经费不足,不能满足训练竞赛的需要。在运动训练中,场地设施是开展业余训练的物质基础。51.2%的人认为场地建设不足,这直接反映了8个基地的业余训练开展水平,客观反映了地区对业余训练工作的投入状况。仅有54.9%教练员认为训练器材设施 “满足”或“基本能满足”运动训练需要。这表明场地建设以及训练器材配备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投入,尚且满足不了训练需要。
2.3 后备人才基地科技服务情况分析
当前,8所后备人才基地虽然沿袭着“训、科、医、管”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运动员的训练安排由教练员负责安排;思想教育、生活管理和文化教育均由所在运动队的教练员和行政管理人员负责安排,而科研人员从生理、生化角度对运动员不同时期的专项能力、专项素质、训练负荷做出量化指标并及时反馈,提出建议供教练员参考[6];并通过医学检查,综合评定运动员的一般能力和专项能力、训练状态和机能潜力[7]。但调查发现:训、科、医、管基本都是教练员单方面统一负责,充当多种角色。在科研投入方面,80.5%的人知道基地配有科研仪器,但仅有60.9%的教练员认为有科研经费的投入;实际检查中发现,由于科研器材和消耗品的昂贵,又缺少专项的资金,大部分学校对科研经费配置较少,只买了很小部分的科研用品,以致很多项目队得不到科研保障。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25.0%基地在训练过程中或者运动员机能监控中进行了测试,大部分基地仪器都没开发利用,这也阻碍了后备基地科学化训练。由于8个后备人才基地科研人员屈指可数,且专业知识相对薄弱,满足不了运动训练所需。96.34%的教练员认为教练员和科研人员是训练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教练员和运动员对科研人员的科技攻关的满意度与对科研设备和条件的满意度存在差距,训练的需要科研供给还很难匹配[5]。
3 后备人才基地发展与对策
3.1 改革竞赛体制,解决学训矛盾
建议上级主管部门改革青少年竞赛体制,引导地方业余训练单位以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为目标,各地市竞赛与培养后备人才的训练目的、任务统一性;联合高校完善招生政策,吸引具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参与竞技体育运动;在基础教育阶段,体校与学校两系统部分合并,在学校设立体育专业班级,促进运动员文化学习,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
3.2 建造智能教练员团队,提升训练综合水平
提高岗位分工的专业化程度,基层运动训练实施者由“教练员个人”逐渐由向“教练员、运动员和专门技术和管理人才组成的教练员团队承担的复合模式[8],训练团队应包括训练、管理、器材、科研、医疗等岗位。加强团队人员培养,提团队综合素质。并提高训练团队的训练精细化,明确团队的每个成员的权利和责任,每个人在属于本岗位的工作领域内都应具有话语权和一定的决策权。在训练上激励教练员团队集思广益,开创训练手段和方法,从多学科吸取营养,跳出训练看训练。各后备基地应为青年教练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并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并适当补充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充实教练员团队。
3.3 建造多元经费保障机制
对8所后备基地而言,经费完全依赖政府投入,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各基地还不能有效利用体育的经济功能,政府财政的投入与竞技体育资金需要日益加大。各基地要加大后备人才基地的物质保障和资金投入,增加训练经费的投入,加强场地建设和训练器材的投入,改善训练条件;另一方面,要摆脱经费完全依赖政府投入的局面,在体育经济产业开发中要打破存在的壁垒,在保障运动训练基地以竞技体育为主体的同时,确立与社会、市场接轨的项目和内容,实现市场导向、社会参与,坚持,围绕场馆设施等有形资源和运动队赞助等无形资源进行开发。做好场馆开放、赛事承办、技能培训、运动员代言、运动队赞助等。加大完善后备人才基地科研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增加科研器材配备,促进科研人员运动训练理论学习、业务指导能力。
[1] http://www.ahtjj.gov.cn/tjj/web/info_view.jsp?strId=14250837 80625059&_indextow=8(安徽省统计局网站).
[2] 王雷.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以及发展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2(2):74-76.
[3] 陈先良,王健,吴贻刚. 我国青少年业余训练体制的分析与改革构想[J]上海体育学院2002,26(4):52-56.
[4] 项和平.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探析[ 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16-118.
[5] 杨国庆, 施立新, 李芳,等. 国内训练单位基地化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江苏省体育局训练中心为例[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6(8):1-7.
[6] 许琦,钟秉枢,赵戈. 国家游泳队科研保障系统的优化与完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 2) :149 -152.
[7] Udermann·B·E.The effect of spirituality on health and healing: a critical review for athletic trainers[J]..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2006,35 ( 2):194-197.
[8] 赵阳,石岩.我国国家队科技服务主体的演变[J].体育与科学,2011,32(5):76-81.
ResearchonPresentSituationandCountermeasuresofSportsReserveTalentBasesinAnhuiProvince
Sun Peng,Guo Ziyuan,Chen Yao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reserve talents base in Anhui Province, combined with interviews and survey methods, this paper makes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eserve talent bases in Anhui from three aspects of students’ orientation, training management, as well 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arantee. Results show that resources of Anhui reserve talents are limited; coach construction is single; and research facilities, training budget, training facilities and researching equipment are insufficient. Suggestion: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earning and training and grass root athletes’ employment after retirement, to build intellectual teams, to enhance integrated training level, to increase budget, and to upgrade technical investment.
reserve talent; training; present situation
G8
A
1005-0256(2017)11-0004-2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11.003